“静校”制度的思考
(2016-10-22 09:17:31)
标签:
教育探索 |
何谓静校?顾名思义,就是让校园保持安静。也许有人会说:这有什么难?让校园保持安静,是学校管理的必然。校园不安静,师生怎么能够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呢?
这话有道理,绝大部分时间,尤其在学生正常的上课和晚自习时间,校园里都很安静,我校也不例外。但在以走读生居多的学校,存在一个特殊时间段,即午休期间,这个时间段学校往往不是那么安静。一般情况,我国中西部地区学校的午休时间大概有两个小时,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则几乎不存在午休时间,例如上海、香港等地。
作为学校管理者,从教二十多年来,充分领略了学校午休期间的无奈。说实话,校园非理性现象,尤其是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很多都发生在午休之时。为什么呢?因为这段时间是学校管理的真空期,是学生的三不管时期,即老师不管,家长不管,门卫不管。
老师为什么不管?老师也有家,下班了,老师也要回家休息;家长为什么不管?学生离开了家,家长管不到;门卫为什么不管?受职责范围、自身素质和不熟悉情况等因素的制约,门卫管不着。这段时间,也是校外人员来校散发各类广告的黄金时间。
学生喜欢早早来校,缘由在哪里呢?午休期间,校园内没有老师监管,学生可以自由活动,任性玩耍。正处于成长逆反期的学生,上课期间受老师监管不自由,在家里受父母监管不自在,内心非常需要有自由独立的空间来释放桀骜不顺的灵魂。午休时间这个空档,恰好迎合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教育规律告诉我们,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是应该的。关键是学生还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成人理性地引导。可是,学生们偏偏不欢迎家长和老师的理性引导。因为家长和老师的引导,只是一味地关注如何获取高分数,忽略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过去,因为一直没有找到有效的管理办法,也担心出台的措施半途而废,在加强午休期间的校园管理方面,我只是在全校性的家长会上倡议:要求学生在家午休,不要提早来到学校。倡议归倡议,没有约束力,加上部分家长不理解,在家午休的学生很少。其实,也有不少家长意识到学生午休的重要性,无奈,家长管不住学生。
去年,学校大力推进师生阅读活动,新扩建了图书馆,前往阅读的学生越来越多。我突然想到,何不把多年想实行的校园内中午“静校”制度和图书馆阅读结合起来呢?“静校”制度就这样诞生了。即要求学生们午休期间在校园内保持安静,禁止从事各种体育运动,图书馆中午开放,鼓励学生们到图书馆“午休”。
为了吸引更多不爱午休的学生们到校后能到图书馆去阅读,图书馆藏书更新速度加快,几乎每周都有一批新书上架;图书馆安装了大型空调,冬暖夏凉。同时,在每个教室、每个年级组办公室门口都设置了图书角,摆满了学生们爱看的书籍。如今,午休期间,校园内安静了,前来图书馆阅读的学生越来越多,很多时候甚至“人满为患”。
通过静校制度引领学生们爱上阅读,吸引学生们阅读达到静校,是两全齐美的决策。当然,要想让全校绝大部分师生都爱上阅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坚持,阅读会给校园带来更多的温馨安静。
二〇一六年十月二十二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