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问题调查报告
(2016-06-22 10:59:03)分类: 调查报告 |
中学生心理问题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及目的
中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理成长的转型时期,因社会阅历的缺乏和思想认识的不成熟会导致他们出现多种的心理问题。近年来,我们时常从新闻媒体听闻到校园暴力事件、中学生沉迷网络事件、学生离家出走事件、学生自杀自残事件;在实际教学中也会发现,学生感情脆弱,学生中的矛盾时常发生,厌学弃学情况严重。认真分析,我们会发现这些事件背后隐藏着一个共同原因,就是学生的心理出现了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心理健康与否对学生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所以做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个班务工作者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针对性、合理性、科学性,我们围绕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展了调查报告。
二、调查的形式及过程
本次调查报告我们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开展,该问卷共设计了36个问题,涉及到的心理问题有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手机网络问题、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等。调查对象为茨沟初中全体学生,共发放364份调查问卷,收回358份,未收回6份。
三、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真实反映出了中学生心理问题,常见的心理问题有:
1、学习问题。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学习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兴趣不够浓厚,厌学情绪严重,感觉学习压力大,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从不同学龄段来看,七年级70%的学生比较喜欢校园生活,但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习惯较差,很多学生不能够独立的完成作业,甚至是敷衍了事,29%的学生感到对于学习任务感到力不从心,85%的学生很难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42%的学生害怕考试;八年级67%学生学习习惯较好,他们对校园生活比较满意,30%的学生感到学习生活枯燥乏味,没意思,43%的学生对作业态度不认真,要么抄抄算了,要么敷衍了事,遇到难题有40%的学生选择不做;九年级78%的学生学习习惯比较好,能做到预习和复习,善于和同学、老师交流学习问题,但他们认为学习生活很累,学习压力大,害怕考试。
2、人际交往问题。中学生随着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在人际交往中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看法,同时由于缺乏生活阅历,在人际交往中又表现出不成熟性。本次调查发现,每个学生的自我意识很强,很在乎别人对自己评价,缺乏对他人的信任,在交往中出现了自卑心理、封闭心理、自傲心理、孤僻心理、逆反心理以及随意心理等等,影响着同学之间的相处,更甚者影响到班级的稳定。
不同学龄段的学生又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七年级学生,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满意者达到86%,对与自己习惯不同的人能够做到包容的学生达到65%,不关心他人习惯的学生达到35%,95%的学生认为小气容易产生摩擦和矛盾,43%的学生不敢和老师交流,70%的学生认为应保持与异性距离;八年级学生,对自己人际关系满意者人数多于七年级,其中有83%的学生能包容他人的习惯,10%的学生不在乎他人愿不愿意与自己交往,认为处得来就处,处不来也无所谓,18%的学生认为身边早恋的同学比较多;九年级学生,90%的学生比较满意自己的人际关系,5%的学生不能做到包容他人的不同习惯,45%的学生喜欢和老师聊天,但不喜欢老师对自己的批评。
3、手机、网络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和网络普及并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调查发现78%的学生都有一部属于自己的手机,15%的学生经常携带家人的手机。对于携带手机的态度,85%的学生表示赞成,对于手机性能,56%的学生在乎手机有无游戏,90%在乎手机能不能上网,32%在乎手机的像素好坏,26%的学生在乎能不能听音乐;手机的使用方面,65%为了方便联系,83%的学生主要用于上网,52%的学生用于玩游戏,20%的学生用于拍照听音乐,可以看出学生使用手机的娱乐目的大大超过了它的联系功能;对于手机利弊认识,60%的学生认为弊大于利,但他们认为自己能控制。除手机外,网络问题也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调查发现90%的学生都会上网,85%的学生上网主要是玩游戏、聊天,只有12%的学生上网为了查找资料。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和网络将成为班主任老师重要工作之一。
4、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留守儿童也就越来越多,他们的教育也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就必须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的比例达到46%,并且他们的思想认识有很大缺陷,认为父母不关心自己、只知道挣钱的人达到26%,认为在家里没地位的学生达到31%,不愿意干家务的达到26%。由此可见,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的关键所在。
四、对策和建议
1、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调查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关乎学生能否健康成长,所以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终生的幸福,教育者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学校作为一个教书育人的地方,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应该设立心理问题收集、咨询、教育的专门机构,定期开展相关活动;应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规范其课堂教学,并将其拉入考核之中。
2、班务工作者应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班务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开展以班会课堂为主要阵地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班主任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较多,能够及时、准确的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同时班主任每周都有一节班会课,这对于班主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所以班主任好好利用好班会课,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当然心理问题的表现会呈现出偶然性、突发性的特征,因此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大课堂,班主任还应该利用特殊的时机开展相关的心理教育活动。
3、学生的心理活动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特征,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形式安排不能搞一刀切。在学生群体中,有着个体的差异、性别的差异、年龄的差异,他们的心理活动也因此有其差异性,所以不管是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还是形式安排都应尊重其差异性,将特殊与一般,个性与共性区别开来。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