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尔虞我诈】
     
  刘邦晚年的时候,一而再再而三的想要更换太子,《史记》:“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高祖的理由是刘盈柔弱,不像我,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才像我。《史记》:“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高祖是非常喜欢戚夫人的,打仗的时候经常带在身边。而史记中提及高祖不想换太子的地方,就是高祖看到了自己所尊重但又请不来的四位长者坐在了刘盈后面,《史记》:“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刘邦想换太子,是因为对戚夫人的宠爱以及刘如意像他,没有换成是因为刘盈邀请了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这四位老先生的辅佐。但是历史的真相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然,史记所记载的只是政治的表面现象,那么这里的政治内幕又是什么呢?史记中的尔虞我诈就此来给大家分析一下刘邦想换太子的真正目的以及最终没有换成的真实原因。
     
 
我们先来说说汉初的时候,朝廷的势力存在,那就是凭借军功,政绩上位的权臣,当时在的比如萧何,曹参,陈平,樊哙,周勃,灌婴等战时刘邦的大将与亲信;还有分封的异姓诸侯王,比如说韩信(先是齐王,后是楚王,后变成淮阴侯),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和刘邦战时成同盟关系的盟友;还有刘邦后宫的外戚势力,其中数吕后势力最强,《史记》:“吕后兄二人,皆为将。长兄周吕侯死事,封其子吕台为郦侯,子产为交侯;次兄吕释之为建成侯。”吕后的兄弟都是凭借军功上位成候,在军界影响力不容小觑,同时,吕后的妹妹吕嬃,是樊哙的老婆,自然而然樊哙也是惠帝的势力支柱;最后就是刘邦自己的刘氏宗族势力。这四种势力当时犬牙交错,互相牵制,但是不稳定,当时对刘邦最大的威胁还要数异姓诸侯王,《史记》:“与布相望见,遥谓布曰:“何苦而反?”布曰:“欲为帝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不服刘邦的人大有人在,想当皇帝的人也是存在的,《史记》:“春,淮阴侯韩信谋反关中,夷三族。”《史记》:“夏,梁王彭越谋反,废迁蜀;复欲反,遂夷三族。”《史记》:“秋七月,淮南王黥布反,东并荆王刘贾地,北渡淮,楚王交走入薛。”
     
 
显然,刘邦面对威胁,他的对付手段就是联合大臣,外戚的势力,一起打击异姓诸侯王的势力,但是当刘邦消灭掉了异姓诸侯王的时候呢?朝廷存在的力量就是刘氏宗室力量,外戚还有权臣。《史记》:“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当时的大臣与以吕后为首的外戚势力已经有了联系或者说联合的意蕴,有的甚至要以死来反对换太子:“叔孙太傅称说引古今,以死争太子。”甚至与刘邦一起走过来的张良也站在了惠帝一边:“愈欲易太子。留侯谏,不听”,而且邀请四位长者也是张良为吕后出的主意。外戚与大臣这样的一种联合态势,刘邦不得不怕,不得不担心自己会被两种力量架空。同时他了解自己的儿子刘盈,柔弱,担心自己百岁之后,刘盈不能驾驭这两派势力。所以,基于以上两种原因,刘邦才开始要换太子。
     
  但是他最后又并没有换成,那这又是为什么呢?原因就是戚夫人还有刘如意太没有势力了,一个没有根基的皇帝当上了也是一个儿皇帝。同时,如果这个时候如果铲除了吕氏的外戚集团,那么,权臣集团不就没有了牵制的力量,到那时,自己才真的是孤家寡人了呢。况且在刘邦死的时候,《史记》:“陈平、灌婴将十万守荥阳,樊哙、周勃将二十万定燕、代。”汉朝的几十万大军还掌握在大臣的手中,没有了吕氏集团的制约,刘氏天下非常容易四分五裂。所以刘邦最后留下了吕后集团。不过他也没有对其百般信任:“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刘邦的这条规章也正是说明了他对他死后吕氏集团的不放心。所以以上就是刘邦为什么又不换太子的原因。至于后来吕氏乱政,那就是刘邦死后的事情了。在这里就不必细说。
     
 
如果说刘邦换太子纯粹是因为喜欢戚夫人,那就太小瞧刘邦这位开国皇帝了,换太子是国家大事,刘邦又怎么会因为对一个女人的个人喜好而擅自决定,古代英明皇帝,他们的每一个重大决定,必定是当时的局势,环境以及人际关系所决定的。
 
 欢迎加入微信公众号:史记中的尔虞我诈
微信公众号账号:shiji123ylx
http://s15/mw690/00686scBzy78CGKsUmWae&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