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肝细胞癌伴微血管侵犯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要点
(2024-05-14 14:25:20)
标签:
肝细胞癌伴微血管侵犯 |
《肝细胞癌伴微血管侵犯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要点
【摘要】
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是我国第5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每年新发病例约为40万例,死亡率仅次于肺癌,居全部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第2位。手术切除仍是我国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但术后5年总体复发率高达70%;肝移植术后5年复发率为4.3%~57.8%。肝癌极易侵犯血管造成血行转移,可能是造成肝癌复发转移的主要原因。微血管侵犯(MVI)主要指仅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在覆衬有内皮细胞的微小血管腔内存在的癌细胞巢团,多见于肿瘤包膜内和癌旁肝组织内的门静脉微小分支。MVI是导致肝癌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其生物学特性和预后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但目前国际上对于MVI的诊断、分型、预测和治疗仍存在较多争议。
一、MVI的诊断和分型
(一)发生率、病理诊断和分型
推荐意见1:
(二)标本取材法
推荐意见2:
(三)临床分型
结合病理分型和临床特征的临床分型不仅能更准确地预测肝癌伴MVI的预后,也可以细化肝癌伴MVI的临床治疗。
二、MVI预测
MVI是目前可指导肝癌复发防治的最重要的病理学特征。推荐意见3:建议肝癌患者术前进行MVI预测,推荐使用EHBH列线图预测MVI(证据等级:B;推荐级别:强推荐)。
肝癌伴MVI的治疗遵循保障安全性和改善肿瘤学预后2个主要原则。
(一)首次根治性疗
推荐意见4:
(二)术后复发防治
1. 新辅助治疗
推荐意见5:
2.
推荐意见6:
3.
(1)抗病毒治疗。
(2)辅助性TACE。
(3)辅助性放疗。
(4)辅助性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
(5)术后靶向治疗或靶向联合免疫治疗。
(6)术后局部治疗联合系统治疗。
(7)肝移植术后辅助治疗。
推荐意见7:
推荐意见8:
四、多学科诊断与治疗流程
MDT通过多学科协同诊断与治疗,最大程度发挥各学科的专业优势,让患者获益最大化,肝癌伴MVI的诊断与治疗更需要通过MDT制订诊断与治疗方案。
近年来,肝癌伴MVI的诊断、预测和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有诸多问题亟需解决,例如:(1)预测MVI的准确性仍需提升,既往大量的文献已证实单一临床指标难以准确预测MVI,将来引入组学数据等新变量可能提高预测准确性。(2)MVI的病理学检查尚需不断完善,目前最常用的病理学检查标本取材“7点法”对于MVI的检出率显著低于IDS,但IDS的推广难度较大,因此,现阶段如何平衡取材、检出率和推广应用尚需进一步探索。(3)我国肝癌伴MVI患者数量众多,现有的共识推荐意见循证级别还较低,今后应充分利用我国的病例资源,结合最新的治疗进展如靶免治疗、双免治疗等,通过开展更多的随机对照研究以建立更为有效的肝癌伴MVI的治疗方法和方案。(4)肝癌发生MVI的分子机制研究尚需进一步研究,为治疗提供新靶点和新疗法。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肝细胞癌伴微血管侵犯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编写〕
(本共识刊登于《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24年第2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
202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