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46.《长新冠综合征临床诊治专家共识》(2023)要点

(2024-02-06 16:59:30)
标签:

长新冠综合征

长新冠综合征临床诊治专家共识2023要点

【朱医师特别推介医学新知识】  39   

推介者的话: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相关的长期症状,即长新冠,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本共识基于国内外长新冠综合征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数据,以及循证医学证据,从长新冠综合征的流行病学、定义、各系统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治疗、随访及管理策略等方面进行阐述,提炼出16条共识建议,为指导临床正确评估与管理长新冠综合征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指南共识“要点”是指南及共识的精髓,阅读“要点”是学习指南共识的捷径

 

【摘要】  目前,我国进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阶段,这标志着COVID-19从紧急状态向新常态转变,但与COVID-19相关的“长新冠”可以出现全身多系统症状并带来长期的影响,给全球公共卫生带来了新的挑战。目前国内针对长新冠综合征的诊治、随访及多学科管理尚缺乏相应的共识,相关诊疗工作的开展主要依靠各学科及各中心的经验。本共识基于国内外长新冠综合征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数据,以及循证医学证据,从长新冠综合征的流行病学、定义、各系统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治疗、随访及管理策略等方面进行阐述,提炼出16条共识建议,为指导临床正确评估与管理长新冠综合征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的新发呼吸道病毒性传染病,给人类生命安全、身心健康,以及社会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自2019年底流行以来,全球各国临床和科研工作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研究,已对COVID-19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管理有了一定的认识,其发病率和病死率较初期已极大下降。目前COVID-19的流行形势总体平稳,造成的社会危害及负担已较前缓和。但除了急性感染症状以外,COVID-19相关的长期症状,即长新冠,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早在2020年,从不同特定人群的研究中发现长新冠的初始患病率约为3%30%。最新的数据显示,约10%的COVID-19患者中存在长新冠,即全世界至少6 500万人存在长新冠。根据患者的就诊情况分层,其中非住院患者长新冠的发病率为10%30%,住院患者为50%70%,而接种疫苗后长新冠发病率则下降至10%12%。COVID-19可以引起多系统损害,包括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及风湿免疫系统等,并造成长期影响。长新冠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太清楚,其诊断、治疗策略目前仍无定论。本共识基于国内外对长新冠的流行病学、临床和基础等方面研究,提炼出16条推荐意见,供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和研究人员参考,从而提高医疗从业人员对长新冠的认知及理解。

1  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长新冠定义为:  新冠病毒感染3个月后,持续存在的症状或出现新的症状,症状至少持续2个月,且无法用其他诊断解释。本共识采用WHO对“长新冠”的定义。

“长新冠”的症状呈多样化,包括疲劳、呼吸困难、关节疼痛、胸痛、心悸、嗅觉或味觉缺失或减退、脑雾(认知功能障碍)、头痛、肌肉疼痛、持续性咳嗽、消化问题及睡眠问题等,患者可能还会经历焦虑和抑郁等精神健康问题。“长新冠”的持续时间因个体而异,有些患者的症状可能会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更长时间。因此,“长新冠”不是一种具有明确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病程的简单疾病,而是一种同时涉及多个器官的复杂疾病,因此将其称为长新冠综合征更为恰当。

2  发病机制

3  临床特点

推荐意见1:  对于新冠病毒感染12周后仍然存在疲劳、胸痛、咳嗽、呼吸困难、失眠、肌痛和认知障碍等症状,并持续2个月以上,且排除其他疾病,应考虑长新冠综合征(B2c)。

3.1  呼吸系统

推荐意见2:  长新冠综合征患者的肺功能异常和肺部影像学异常可随时间推移逐渐改善,部分患者遗留持续性肺部CT影像异常改变,建议定期复查肺功能,尤其是弥散功能和胸部CT(B2b)。3.2  心血管系统

推荐意见3:  对于有心血管相关症状的长新冠综合征患者,应考虑常见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其评估应遵循现有指南建议,并应进一步明确是否为PASC-CVD或PASC-CVS(A1a)。3.3  神经精神系统

3.4  运动系统

3.5  消化系统

3.6  内分泌系统

3.7  泌尿生殖系统

3.7.1  泌尿系统

3.7.2  生殖系统

3.8  风湿免疫系统

4  长新冠综合征的高风险因素

4.1  病毒因素

4.2  临床因素

4.3  人口特征

4.4  多次感染

4.5  疫苗接种状态

4.6  早期抗新冠病毒治疗

推荐意见4:  长新冠综合征的高危因素包括高龄、肥胖、合并基础疾病、急性期病情严重和感染初期较多临床症状(C4),对此类患者建议随访和早期抗新冠病毒治疗以减少长新冠综合征的发生(B3a)。

5  辅助检查

5.1  实验室检查

   除了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ESR)、生化[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肌酐、电解质、 肝功能、血清肌酸激酶、铁蛋白、乳酸脱氢酶(LDH)]、凝血和炎症标志物[D-二聚体、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6],还有维生素标志物(25-OH 维生素 D、B12)、自身抗体(抗 CCP、ANA、ENA、ACA、针对中枢神经系统抗原的自身抗体),以及总免疫球蛋白浓度(IgG、IgA、IgM、IgG3),一些 炎症标志物可能会持续更长时间。最新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免疫失衡尤其是异常活跃的T淋巴细胞活性,如分泌 IL-4/IL-6的T淋巴细胞、非常规单核细胞、双阴性B细胞数量增加,持续降低的皮质醇水平,较高水平的 EBV IgG、galectin-1、APRIL等是可以区分长新冠综合征患者的关键免疫因素,通过机器学习分析并做出的模型,完成的长新冠综合征 KNN 区分准确率达94%,有望成为长新冠综合征诊断的依据。

5.2  影像学检查

  复查胸部 CT 及肺功能检查是最重要的评估肺纤维化的诊断依据,如毛玻璃样改变和纤维条纹阴影;超极化磁共振来识别肺气体交换异常正在研发中;心脏超声评估心功能,心脏磁共振评估心血管异常和可疑病理改变;脑核磁共振成像评估神经系统和认知障碍。

6  诊断  

目前尚无国际统一认可的长新冠综合征的诊断标准。需要持续反复观察患者症状,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并排除其他疾病,才可做出长新冠综合征的诊断。

目前诊断长新冠综合征的3个要点为:

(1)确诊或可能感染过新冠病毒;

(2)症状在新冠病毒感染12周后仍然存在或新出现;

(3)可以为持续存在或新出现的症状,症状持续时间2个月以上。

推荐意见5:  符合以上3个要点并排除其他疾病,可诊断为长新冠综合征(D5)。

6.1  呼吸系统的长新冠综合征诊断

推荐意见6:  对于可疑呼吸系统长新冠综合征症状,应监测血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完善血气电解质分析、肺功能检测和胸部影像学检查,并排除其他疾病(D5)。

6.2  心血管系统的长新冠综合征诊断

推荐意见7:  对于新冠病毒感染后持续存在或新出现心脏相关症状的患者,首先完善心脏三联(心肌标志物、十二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进行初步评估;不能明确心脏受累但仍有怀疑者可考虑行CMR或心内膜下心肌活检检查(A1a)。

6.3  神经精神系统的长新冠综合征诊断

推荐意见8:  对于出现神经精神相关症状的患者,需完善血常规、生化、凝血、炎症标志物及风湿免疫相关抗体等检查、脑脊液检查(常规、生化、病原学、脑炎相关抗体、OCB等)和脑部MR等影像学检查以进一步排除其他原因;可利用相关评估量表评估症状的严重程度(C4)。

6.4  其他

7  治疗

推荐意见9:  长新冠综合征的治疗,以专科治疗为主,必要时多学科会诊;以对症治疗、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为主;有肺纤维化、低皮质醇水平等证据时可采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并给予心理治疗、中医治疗,以及早期积极康复治疗(C4)。

7.1  呼吸系统长新冠综合征的治疗

推荐意见10:  短期小剂量激素可考虑用于慢性咳嗽或有明显呼吸道症状的患者(C4);肺纤维化患者抗纤维化治疗可能临床获益(C4)。

7.2  心血管系统长新冠综合征的治疗

推荐意见11:  有心血管症状的长新冠综合征患者应严格遵循健康生活方式,接受规范的心血管疾病一级或二级预防(A1a);治疗以经验性支持和对症处理为主。

7.3  神经精神系统长新冠综合征的治疗

7.3.1  肌无力

7.3.2  睡眠障碍

7.3.3  疲乏

7.3.4  精神症状

7.3.5  认知功能障碍

7.3.6  头痛

7.3.7  其他

推荐意见12:  长新冠综合征患者神经精神系统症状的治疗以认知疗法、分级运动疗法和针灸治疗等为主,辅以抗焦虑、镇静催眠药物治疗(C4)。

7.4  消化系统长新冠综合征的治疗

7.5  内分泌系统长新冠综合征的治疗

推荐意见13:  二甲双胍可能降低超重及肥胖患者长新冠综合征的发生风险(A1b)。对于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腹泻、体质量减轻、低血压及低钠血症的患者,应考虑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的可能,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D5)。

7.6  风湿免疫系统的长新冠综合症的治疗

推荐意见14:  主要通过NSAIDs和激素治疗关节炎相关症状;自身抗体阳性患者建议动态监测抗体;已确诊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进行专科治疗(B3b)。

7.7  心理及情绪长新冠综合征的治疗

对于症状符合焦虑、抑郁和/或PTSD的患者,转至精神科评估症状的严重程度并确定治疗方案。

8  管理策略

8.1  自我康复训练

推荐意见15:  COVID-19患者在恢复早期应积极进行呼吸康复或吸气肌训练治疗(B3b)。8.2  随访监测

8.2.1  心肺功能随访监测

8.2.2  心理健康及认知功能监测

8.3  多学科康复管理

推荐意见16:  长新冠综合征患者应进行长期随访和相应专科评估,强调个体化、多学科合作的整体康复(B3b)。

9  待解决问题现

阶段长新冠综合征仍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1)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机器学习应用于长新冠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研究和精准定义;(2)自身免疫反应是否驱动了长新冠综合征的发生和持续仍须进一步研究;(3)新冠病毒是否可滞留于宿主体内并存在重新激活的可能;(4)寻找免疫相关的、各系统的长新冠综合征的高特异性生物学标记物;(5)探索针对长新冠综合征的个体化、创新性的治疗策略和康复措施;(6)疫苗和治疗对长新冠综合征的预防作用;(7)加强全人群,尤其是非医学人群中对长新冠综合征的科普宣教。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长新冠综合征临床诊治专家共识》(2023编写

本共识刊登于《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23年第6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

2024.2.5

 

迄今(2024.2.4),已发布的特别推介的医学新知识资料目录

1. 《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基层版》(2023)要点

2.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 年)》要点

3. 《高甘油三酯血症临床管理多学科专家共识》(2023)要点

4.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年版)》要点

5. 《中国老年高血压管理指南2023》(2023)要点

6. “三高”共管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要点

7. 《血脂异常医学营养管理专家共识》(2023)要点

8. 中国慢性肾脏病早期评价与管理指南》(2023要点

9. 痛风诊疗规范》(2023要点

10. 慢性冠脉综合征无创性影像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23要点

11. 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3-2024)要点

12. 老年人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要点

13. 单片固定剂量复方制剂在心血管疾病防控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2023要点

14. 《轻度支气管哮喘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要点

15.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筛查与临床管理专家共识》(2022要点

16. 《非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心血管疾病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1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院外长期随访管理共识》(2023要点

18. 肿瘤生存者管理专家共识》(2023要点

19.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冲击波球囊导管成形术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建议》(2023)要点

20. 复合式冷热消融系统治疗原发性肝癌中国专家共识(2023)要点

21. 消化性溃疡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要点

22. 老年肺结核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3版)要点

23. 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3)要点

24. 中国胃食管反流病诊疗规范》(2023要点

25. 心力衰竭早期筛查与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要点

26. 中国肺动脉高压诊治临床路径》(2023要点

27. 高血压患者高质量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建议》(2023要点

28. 免疫缺陷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治策略中国专家共识(2023.V2版)要点

29.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4年版)要点

30.国家心力衰竭指南2023(精简版)要点

31. 社区成人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要点

32. 国家基层糖尿病肾脏病防治技术指南(2023)要点

33. 中国急性肾损伤临床实践指南》(2023要点

34. 国家基层糖尿病肾脏病防治技术指南(2023)要点

35.  糖尿病患者每年应做的检测

36. 《小干扰RNA降脂药物药学专家共识》(2024)要点

37. 中国成人暴发性心肌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要点

38. 综合医疗机构肺结核早期发现临床实践指南》(2024要点

39. 长新冠综合征临床诊治专家共识》(2023要点

 

 

学习医学新知  紧跟医学进展

欢迎关注朱明恕医师的两个医学微信公众号

1.《朱明恕最新指南分享》  微信号:zmsys2016

2.《医学生与医学指南共识》  微信号:yxsxx019

 

保存使用资料的好方法: 欢迎登录我的博客下载需要的资料压缩包    

为朋友们收集资料提供方便,从2024年起将不定期地把成组的或篇幅很长的资料制成压缩包,上传至百度网盘,并在我的博客(朱明恕与内科疾病防治指南的要点的博客)上进行链接。如需要者,可输入我的博客的地址(http://blog.sina.com.cn/u/1847512197)登录博客,在博客上点击压缩包的链接,即可将压缩包资料下载自己的电脑桌面上。

具体方法:  在电脑桌面上,在电脑浏览器输入博客的地址搜索,若此法不能登录,可将博客地址输在电脑桌面顶端第二行(浏览器地址栏),点击粘贴并访问,即可见到我的博客主页面,抹黑所需资料链接后的字母数字串再点击“打开......”,即可见到压缩包,点下载及解压,便可在电脑桌面上看到; 也可将压缩包保存到手机,不会压缩包保存到手机应用方法者可找能者帮助。  记住: 把此博客的主页面添加到电脑桌面顶部的收藏夹里,以后点击此处即可见到博客主页面。

 

现有压缩包资料目录2024.2.6):

2401.  2023年新编写发布的国内内科领域疾病防治指南及专家共识的要点资料压缩包

2402.  朱医师特别推介医学新知识(1-20)资料压缩包  1

2403.  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3年版)全文资料压缩包

2404.  国家卫健委医疗应急司于2023年末发布的11种传染病诊疗方案全文资料包

2405. ......

2406. 《中国脑血管病管理指南(第2版)(节选)》(2023)要点及资料原文压缩包

2407. 《朱医师特别推介医学新知识(21-40)资料压缩包》 (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