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百日咳诊疗方案(2023年版)
(2024-01-11 20:02:43)
标签:
百日咳诊疗 |
百日咳诊疗方案(2023年版)
百日咳(Pertussis,Whooping Cough)是由百日咳鲍特菌(Bordetella Pertussis)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由于接种疫苗后产生的免疫力衰减和百日咳鲍特菌变异,全球很多疫苗覆盖率较高的国家出现了“百日咳再现”,发病年龄高峰从婴幼儿转移至青少年及成年人,青少年及成年人成为婴儿百日咳的主要传染源。百日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为进一步规范百日咳的临床诊疗工作,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诊疗经验,制定本诊疗方案。
一、病原学
百日咳鲍特菌,又称百日咳杆菌,属伯克霍尔德菌目,产碱杆菌科,鲍特菌属。百日咳鲍特菌为专性需氧菌,革兰染色阴性,为两端着色较深的短杆菌,无鞭毛。百日咳鲍特菌表达多种毒力因子,产生大量毒素和生物活性产物,最重要的毒力因子是百日咳毒素(PT),具有促分裂活性,影响淋巴细胞循环,并作为细菌与呼吸道纤毛细胞结合的黏附素。百日咳鲍特菌对理化因素抵抗力弱,5630分钟、日光照射1小时、干燥3~5小时可灭活,对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敏感。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患者、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从潜伏期开始至发病后6周均有传染性,尤以潜伏期末到病后卡他期2~3周内传染性最强。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密切接触传播。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三、发病机制
细菌侵入易感者呼吸道后,首先粘附于呼吸道上皮细胞纤毛上,在局部繁殖并产生PT等毒素,引起上皮细胞纤毛麻痹、细胞变性和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导致小支气管中黏液及坏死上皮细胞堆聚潴留,分泌物排出受阻,刺激呼吸道周围神经,传入延髓咳嗽中枢,反射性地引起连续痉挛性咳嗽,直至分泌物排出为止。痉咳时患者处于呼气状态,痉咳末,由于吸入大量空气通过痉挛的声门而发出高音调似鸡鸣样的吸气吼声。剧烈咳嗽刺激大脑皮质的咳嗽中枢可形成持久的兴奋灶,咽部检查或遇到冷风、烟雾、进食等诱因时,可引起痉挛性咳嗽发作。剧烈咳嗽还可使肺泡破裂形成纵隔气肿和皮下气肿;痉咳不止,使脑部缺氧、充血、水肿并发百日咳脑病。CD4+T细胞和Th1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所介导的免疫反应,在百日咳鲍特菌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四、病理改变
主要引起支气管和细支气管黏膜的损害,鼻咽部、喉和气管亦可受累。表现为上皮细胞坏死、胞浆出现空泡,胞核碎裂、溶解,细胞死亡、脱落;黏膜上皮细胞基底部有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并可见细胞坏死;支气管及肺泡周围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聚集,形成间质炎症;气管和支气管旁淋巴结常肿大;分泌物阻塞支气管时可引起肺不张或支气管扩张。并发脑病时脑组织充血水肿,神经细胞变性,并有多处小出血灶。
五、临床表现
潜伏期5~21天,一般为7~14天。
(一)卡他期。
表现为流涕、打喷嚏、流泪、咽痛、阵发性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多无发热,或初期一过性发热。该期排菌量达高峰,具有极强传染性。持续1~2周。
(二)痉咳期。
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伴咳嗽末吸气性吼声,反复多次,直至咳出黏痰,昼轻夜重,睡眠期间痉挛性咳嗽更为突出,影响睡眠。痉咳次数随病情发展而增多。常在咳嗽后出现呕吐,可致舌系带溃疡,面部、眼睑浮肿,眼结膜出血,鼻衄,重者颅内出血。新生儿和6月龄以下婴儿咳嗽后常会引起发绀、呼吸暂停、惊厥、心动过缓或心脏停搏。此期一般持续2~6周,亦可长达2个月以上。青少年或成人百日咳患者,常无典型痉咳,表现为阵发性咳嗽和暂时性缓解交替。持续2~3周。
(三)恢复期。
痉咳逐渐缓解,咳嗽强度减弱,发作次数减少,鸡鸣样吼声逐渐消失,阵发性痉咳症状可持续数周或数月。
(四)并发症。
多见于新生儿和6月龄以下婴儿,以肺炎最常见,亦可并发肺不张、气胸、纵隔气肿、皮下气肿、肺动脉高压、窒息和脑病等。
1.
2.
3.
六、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检查。
在卡他期末及痉咳期可见白细胞增多,痉咳期最明显,多为(20~50)×10
(二)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
1.
2.
3.
七、诊断
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一)疑似病例。
具有以下任一项者:
1.
2.
3.
(二)临床诊断病例。
具有以下任一项者:
1.
2.
(三)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以下任一项者:
1.
2.
3.
八、鉴别诊断
(一)百日咳样综合征。
副百日咳杆菌、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及其他呼吸道病毒、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等引起的呼吸道感染,部分患者临床表现、血常规、肺部影像学表现可与百日咳类似。鉴别主要依靠病原学检查。
(二)慢性咳嗽。
支气管淋巴结结核、气管支气管异物及其他病因引起的慢性咳嗽,也可引起刺激性阵发性咳嗽,但通常无典型咳嗽末吸气性鸡鸣样吼声。可根据血常规、肺部影像学、病原学进行鉴别。
九、治疗
(一)一般治疗。
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对症支持治疗,给予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及钙剂。痉咳严重者可鼻饲,避免误吸。缺氧者进行氧疗。做好气道护理,预防窒息。
(二)病原治疗。
1.
2.
3.
4.
鉴于国内百日咳鲍特菌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耐药率高,>2月龄的儿童和成人,若存在使用大环内酯类的禁忌证、不能耐受大环内酯类或感染耐大环内酯类的菌株,可使用复方磺胺甲噁唑。用药期间注意肾损伤、结晶尿、皮疹等不良反应。国内研究报道对于大环内酯类耐药的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感染,使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后细菌清除率高,可以考虑用于治疗耐药株感染的2月龄以下小婴儿。对疑似病例可以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发病1~2周内接受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可以减轻症状。
(三)并发症治疗。
出现百日咳脑病时,酌情应用镇静止痉剂及脱水剂,治疗同脑炎。继发细菌性肺炎时,根据致病菌和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
(四)中医治疗。
百日咳之核心病机为外感时疫,内蕴伏痰,时邪与伏痰搏结,阻遏气道,肺气上逆而为病。临床分为初咳期、痉咳期、恢复期三期论治。
1.
(1)轻症。
临床表现:
推荐方剂:
煎服法:
(2)重症。
临床表现:
推荐方剂:
2.
(1)轻症。
临床表现:
推荐处方:
常用药物与参考剂量:
(2)重症。
临床表现:
推荐方剂:
常用药物与参考剂量:
推荐中成药:
3.
临床表现:
推荐方剂:
常用药物与参考剂量:
十、预防
(一)一般预防措施。
1.
2.
(二)暴露后预防。
以下人群建议暴露后预防:
(三)疫苗接种。
目前我国使用的疫苗是白喉类毒素、无细胞百日咳菌苗、破伤风类毒素(DTaP)三联疫苗。接种时间为3月龄、4月龄、5月龄,18月龄时各接种1剂次。通常疫苗接种3~5年后保护性抗体水平下降,12年后抗体几乎消失。若有流行时易感人群仍需加强接种。
(本资料源自医脉通网站,发布日期:2023.12.28,制定者:国家卫健委,出处:医疗应急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