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4年版)》要点(1)
(2024-01-10 14:42:42)
标签:
乳腺癌诊治 |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4年版)》要点(1)
【朱医师特别推介医学新知识】
[摘要]
1
1.1
肿瘤筛查,或称作普查,是针对无症状人群的一种防癌措施,而针对有症状人群的医学检查称为诊断。
乳腺癌筛查是通过有效、简便、经济的乳腺检查措施,对无症状妇女开展筛查,以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其最终目的是要降低人群乳腺癌的死亡率。
筛查分为机会性筛查和群体筛查。
1.2
(1)此本指南建议一般风险人群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年龄为40岁。但对于乳腺癌高危人群可将筛查起始年龄提前到40岁之前。
(2)对于乳腺癌影像学筛查的终止年龄,本指南认为老年人是否停止筛查需要考虑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预期寿命及各种合并症情况。如果合并症多,预期寿命有限,则可适当减免乳腺癌筛查。因此,对于70岁以上的老年人可以考虑机会性筛查。
1.3 用于乳腺癌筛查的措施
1.3.1 乳腺X线检查
乳腺X线检查对降低40岁以上女性乳腺癌死亡率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大多数学者的认可。
建议对每侧乳房常规摄2个体位,即头足轴(CC)位和内外侧斜(MLO)位。
乳腺X线影像应经过2名以上专业放射科医师独立阅片。
乳腺X线筛查对50岁以上亚洲妇女诊断的准确性高,但对40岁以下及致密乳腺诊断的准确性欠佳。不建议对40岁以下、无明确乳腺癌高危因素或临床体检未发现异常的女性进行乳腺X线检查。
常规乳腺X线检查的射线剂量低,不会危害女性健康,但正常女性无需短期内反复进行乳腺X线检查。
1.3.2
目前已经有较多的证据提示在乳腺X线检查的基础上联合乳腺超声检查较之单独应用乳腺X线检查有更高的筛查灵敏度,尤其是针对乳腺X线筛查提示致密型乳腺(c型或d型),因此乳腺超声检查可推荐作为乳腺X线筛查的有效补充。
1.3.3
在经济欠发达、设备条件有限及女性对疾病认知度较不充分的地区仍可以作为一种选择。
1.3.4 乳腺自我检查
1.3.5 乳腺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MRI检查可作为乳腺X线检查、乳腺临床体检或乳腺超声检查发现的疑似病例的补充检查措施。
可与乳腺X线检查联合用于BRCA1/2基因突变携带者的乳腺癌筛查。
1.3.6
1.4
1.4.1
1.4.2
1.4.3
1.5
1.5.1
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被认为是罹患乳腺癌高危人群:
有明显的乳腺癌遗传倾向者,主要判断内容如下:
一级亲属有乳腺癌或卵巢癌史;
二级亲属50岁前,患乳腺癌2人及以上;
二级亲属50岁前,患卵巢癌2人及以上;
至少1位一级亲属携带已知BRCA1/2基因致病性遗传突变,或自身携带BRCA1/2基因致病性遗传突变(需要行BRCA遗传检测的对象见附录)。
既往有乳腺导管或小叶不典型增生或小叶原位癌(LCIS)的患者。
既往30岁前接受过胸部放疗。
根据评估对象的年龄、种族、初潮年龄、初产年龄、个人乳腺疾病史、乳腺癌家族史和乳腺活检次数等多个风险因子,利用Gail模型进行罹患乳腺癌风险评估。如果受试者5年内发病风险≥1.67%,则被认为是高风险个体。
注:一级亲属指母亲、女儿及姐妹;二级亲属指姑、姨、祖母和外祖母。
1.5.2
推荐起始年龄更早(<40岁)开展乳腺筛查。
每年1次乳腺X线检查。
每6~12个月1次乳腺超声检查。
每6~12个月1次乳腺体检。
必要时联合乳腺增强MRI。
2
2.1
2.2
2.3
2.4
3
3.1
3.2
3.3
3.4
3.5
3.6
3.7
4
4.1
4.1.1
当乳腺X线摄影或超声检查发现病变但不能确定其性质时,可以考虑采用MRI进一步检查。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2 乳腺MRI检查的禁忌证
妊娠期妇女。
4.3
4.3.1
4.3.2
4.4
4.5
5
5.1
5.1.1
5.1.2
5.1.3
5.2
5.2.1
5.2.2
5.2.3
5.2.4 用于手术活检的定位导丝
5.2.5
5.3
5.3.1
5.3.2
5.3.3
5.4
5.4.1
5.4.2
5.4.3
5.4.4
6
6.1
6.2
6.3
7
7.1
7.1.1
7.1.2
主要针对具有保乳意愿且无保乳禁忌证的患者。
7.1.3
妊娠期间放疗。对于妊娠期妇女,保乳手术可以在妊娠期完成,而放疗可以在分娩后进行。病变广泛,且难以达到切缘阴性或理想的保乳外型。弥漫分布的恶性特征钙化灶。肿瘤经局部广泛切除后切缘阳性,再次切除后仍不能保证病理学检查切缘阴性者。患者拒绝行保留乳房手术。炎性乳腺癌。
7.1.4
7.1.5
7.1.6
7.2
7.3
7.3.1 全乳放疗
7.3.1.1
原则上接受保留乳房手术的患者均需要接受放射治疗。但是,对于同时满足以下特定条件的患者,即符合CALGB9343与PRIME两项研究的入组条件,权衡放射治疗的绝对和相对获益,充分考虑患者的方便程度、全身伴随疾病及患者意愿,可以考虑豁免放疗。患者年龄≥65岁。肿块≤3cm,淋巴结阴性。激素受体阳性。切缘阴性且可以接受规范的内分泌治疗的患者。
7.3.1.2
无辅助化疗指征的患者术后放疗建议在手术后8周内进行。
7.3.1.3
7.3.1.4
7.3.2
7.3.2.1
接受APBI治疗的患者仍然需要严格选择,对于符合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会(ASTRO)2016年共识的低危人群可以考虑部分乳房照射,
7.3.2.2
8
8.1
8.1.1
8.1.2
8.1.3
8.2
8.3
8.3.1
8.3.2
8.4
8.4.1
8.4.2
8.5
8.5.1
8.5.2
8.6
9
9.1
原发肿瘤最大直径≥5cm,或肿瘤侵及乳房皮肤、胸壁。
腋窝淋巴结转移≥4枚。
淋巴结转移1~3枚的T1-2期,现有证据支持术后放疗可降低局部复发率、任何部位的复发及乳腺癌相关死亡,然而对低危亚组需权衡放疗获益和风险。术后放疗可能在存在以下情况的患者中更有意义:年龄≤40岁,ALND数目<10枚时转移比例>20%,激素受体阴性,HER2过表达,组织学分级高,以及LVI阳性等。对于合并存在多个低危复发因素的患者,如老年,肿瘤分期为T1,脉管癌栓阴性,1枚或少量淋巴结转移(如淋巴结微转移或ITC),组织学分级低,激素受体强阳性及有限生存期等,需要在充分告知患者术后放疗的获益、治疗风险及并发症之后可考虑免除局部放疗。
T1-2期乳腺单纯切除联合SLNB,如SLN阳性,在不考虑后续腋窝淋巴结清扫时,推荐术后放疗;如不考虑放疗,则推荐进一步腋窝淋巴结清扫。
9.2
具有全乳切除术后放疗指征的患者一般都具有辅助化疗适应证,所以术后放疗应在完成末次化疗后2~4周内开始。
9.3
9.4
9.4.1
9.4.2
9.5
放疗指征主要综合参考新辅助治疗前的初始分期和新辅助化疗及术后病理学改变的情况,新辅助治疗前初始分期为期及新辅助治疗前后明确淋巴结持续阳性的患者,推荐术后放疗。
9.6
〔未完,后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