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3.《稳定期慢性气道疾病吸入装置规范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要点
(2023-12-21 18:10:12)
标签:
稳定期慢性气道疾病吸入装置规范应用 |
《稳定期慢性气道疾病吸入装置规范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要点
【摘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和支气管扩张症是我国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总患病人数或超1.5亿。吸入疗法作为慢性气道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已被广为接受。吸入装置的错误使用、依从性不佳等因素将影响药物疗效与患者疾病预后,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因此,吸入装置的选择与吸入技术的评估也已成为慢性气道疾病稳定期管理的重要环节。
本修订版共识重点阐明了影响吸入给药疗效的三大因素与常见吸入装置及其特性,增加了提高吸入给药疗效的方法与呼吸道传染病疫情期间吸入治疗的注意事项,进一步强调了吸入装置的选择、使用方法教学与随访的重要性,以期规范吸入装置的使用,提高吸入治疗的规范性和患者的依从性,提高慢性气道疾病稳定期的治疗效果。
一、吸入疗法的解剖生理学和空气动力学原理
(一)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学
(二)吸入治疗的空气动力学
二、影响吸入给药疗效的因素
患者吸入药物获得稳定疗效的条件是药物能够通过吸入装置在肺部有效沉积,且患者依从性良好。吸入装置、患者与医护人员均能对其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吸入装置
不同的吸入装置在尺寸、便携性、使用步骤、启动/装填所需力度、递送药物所需时间、装置清洁与维护需求、吸气模式上存在差异。吸入装置按剂型可分为主动释雾装置和被动释雾装置,主动释雾装置以加压定量吸入剂(pMDI)与软雾吸入剂(SMI)为代表,被动释雾装置以干粉吸入剂(DPI)为主。
(二)患者
患者能够正确操作吸入装置(吸入技术)并且 定时定量(治疗依从性)地有效吸入(吸入能力)药物是保证疗效的基础。
1.
2.
3.
4.
(三)医护人员
医护人员在吸入治疗中应起主导作用,包括对吸入装置重要性的认知,吸入装置的选择、吸入技 术的培训和吸入装置更换等环节。
三、提高吸入给药疗效的其他方法
1.
2.
3.
4.
四、常见吸入装置及其特性
(一)理想吸入装置的评价
既往文献中已总结理想吸入装置的主要特性,详见表2。
(二)常见吸入装置介绍
常见的吸入装置有pMDI、DPI、SMI和小容量雾化器(SVN)。
1.
2.
3.
4.
(三)常见吸入装置的特性
常见的主动和被动吸入装置的特性比较见表3。
(四)吸入装置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五、吸入装置教学
对患者进行吸入装置规范应用的教学是保证患者能正确使用吸入装置的重要方法,有助于提高患者吸入装置操作的正确率、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改善对疾病的控制和降低疾病负担。
六、吸入治疗随访原则
1.
2.
3.
除以上对于疗效、操作正确性和依从性的评估,在随访时仍需关注吸气流速与手口协调性再评估,还可以询问患者对于疾病和治疗的看法,以更好帮助其获得稳定的治疗。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稳定期慢性气道疾病吸入装置规范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编写〕
(本共识刊登于《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3年第11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
2023.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