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14.《中国胃食管反流病诊疗规范》(2023)要点

(2023-11-20 09:25:53)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诊疗

中国胃食管反流病诊疗规范2023要点

 

【摘要】  胃食管反流病是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认识其病因、临床表现,规范其诊断和治疗对临床医师非常重要。本诊疗规范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发起,结合国内外最新指南与相关研究,从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诊断流程和治疗规范等方面进行了总结,旨在提高我国临床医师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治管理水平。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是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或口腔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慢性疾病,其按内镜下表现可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反流性食管炎(RE)和巴雷特食管(BE)。GERD患病率高,且呈现明显上升趋势。2014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GERD的发病率较20世纪90年代上升约2倍,目前全球范围内报告烧心或反流症状的发生频率1/周的比例约为13%。GERD严重影响人群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也给社会医疗资源带来巨大负担,消化科处方药物中前5位均为GERD治疗用药。GERD的进展会诱发食管癌,GERD引起的食管慢性炎症状态已被证实是食管腺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其中BE也是目前公认的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GERD的发生、发展涉及酸反流、食管动力、细胞因子、内脏敏感性等多种因素。GERD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其诊断和治疗需运用各种新兴胃肠动力检查手段,并需进行个体化调整虽然国内一些医疗机构已经建立GERD诊疗中心,但对于如何规范地对患者进行GERD相关检查、治疗和随访仍缺乏足够的认识。这将影响GERD患者的诊疗效果,造成医疗资源浪费,甚至会诱发不必要的并发症或不良后果。

一、GERD的临床表现

(一)症状

GERD的典型症状为烧心和反流。烧心定义为胸骨后区域的烧灼感,可向上延伸至咽喉处。反流指胃内容物回流至口腔或咽部。GERD的不典型症状包括胸痛、上腹痛、上腹胀、嗳气等。GERD还可表现为食管外症状,包括咽喉不适、咳嗽、哮喘等

(二)症状问卷

临床常用的GERD诊断问卷包括反流性疾病问卷量表(RDQ)和胃食管反流病问卷量表(GerdQ),量表内容分别见表1和2。当RDQ评分≥12分或GERDQ评分≥8分,认为存在GERD的可能性大反流症状指数(RSI)量表可用于初步评估咽喉不适患者的症状及其程度,量表内容见表3。RSI评分>13分为患者存在咽喉反流的可能性大。当以咽喉pH值监测结果作为诊断的金标准时,RSI量表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48.6%和82.5%。

二、GERD的诊断方法

(一)抑酸剂诊断性试验

1. 定义:  抑酸剂诊断性试验指对可疑GERD患者使用抑酸药物,根据患者的症状应答情况,判断是否为GERD。常用的抑酸剂包括质子泵抑制剂(PPI)和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P-CAB)。

2. 应用评价:  PPI诊断性试验具有高灵敏度和低特异度的特点,以内镜检查和反流监测结果作为金标准,其灵敏度约为77%,特异度约为41%。

(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1. 典型表现:  我国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开展广泛,且成本较低,是我国GERD诊断的重要工具。对于有GERD症状的患者,通过内镜检查不仅可排除上消化道肿瘤,还可发现REBE和反流性狭窄。

2. 应用评价:  RE的洛杉矶分级与患者的酸暴露、食管动力状态和治疗效果存在显著相关性。

(三)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REM)

1. 典型表现:  REM下GERD患者常见的动力障碍为无效食管动力,按照最新的芝加哥分类4.0标准,无效食管动力指卧位10次水吞咽中无效吞咽(包括弱蠕动、片段吞咽、蠕动失败)比例>70%或蠕动失败比例50%。

2. 应用评价:  HREM可反映食管的动力状态,包括食管体部的蠕动和EGJ的形态特点。HREM为诊断食管动力障碍的金标准,虽对GERD的诊断价值有限,但有助于了解GERD的发病机制。包括间食管下括约肌(LES)松弛、EGJ低压、食管清除功能下降、食管裂孔疝等。

3. 操作和报告:

(四)食管反流监测

1. 典型表现:  食管反流监测包括食管pH值和食管阻抗pH值监测,可检测食管腔内有无胃内容物反流,最主要的指标为酸暴露时间百分比(AET),即24h内食管pH值<4的时间百分比。中国人群AET4%,认为存在病理性酸反流,可诊断为GERD。食管阻-pH值监测还可识别各类型(酸、弱酸、非酸)的反流事件,从而计算反流次数,并能通过症状指数和症状相关概率(SAP)判断患者症状是否与这些事件相关。

2. 应用评价:  食管反流监测可为GERD提供客观的诊断证据,是诊断GERD的金标准。

3. 操作和报告:

三、GERD的诊断流程

(一)典型GERD症状和常见非典型上消化道症状

(二)食管外症状

四、GERD的治疗规范

GERD的治疗总目标是促进黏膜愈合、控制症状、预防复发和避免并发症。目前治疗方式主要分为基础治疗、药物治疗、内镜下治疗、手术治疗和其他治疗。GERD的异质性大,针对不同患者往往需要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

(一)基础治疗

调整生活方式是GERD的基础治疗手段,GERD患者的其他治疗需建立在基础治疗之上。生活方式的调整包括戒烟、戒酒、睡前23h禁食、避免食用诱发反流症状的食物(如咖啡、茶、碳酸饮料等)、抬高床头(约30°),超重和肥胖患者进行减重和合理运动等。

  (二)药物治疗

1. 抑酸剂:  目前临床上的抑酸剂主要包括组胺H2受体阻断剂、PPIP-CABPPIP-CAB均为GERD初始治疗和维持治疗的首选药物。对于初始治疗者,PPI的疗程为8周,单剂量PPI无效者可改用双倍剂量,合并食管裂孔疝的患者往往需要双倍剂量PPIP-CAB的疗程4周;若一种抑酸药物无效可尝试更换另一种抑酸药物。对于维持治疗(包括按需治疗和长期维持)者,初始治疗有效的NERDRE洛杉矶分级AB级患者可采用PPIP-CAB按需治疗,PPIP-CAB停药后症状复发、RE洛杉矶分级CD级、经扩张治疗后合并食管狭窄的患者需要PPIP-CAB长期维持。夜间酸突破(NAB)。

2. 抗酸剂:  临床上常用的抗酸剂有氢氧化铝、铝碳酸镁、海藻酸盐等。短期使用抗酸剂有助于快速缓解反流、烧心症状。

3. 胃肠促动药,常见胃肠促动药包括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如甲氧氯普胺,胃动素受体激动剂如红霉素及其类似物,外周性多巴胺D受体拮抗剂如多潘立酮,选择性5-羟色胺4受体激动剂如莫沙必利,具有多巴胺D受体阻滞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双重作用的伊托必利,以及5-羟色胺4受体激动剂和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如西尼必利。

(三)内镜下治疗

内镜下抗反流手术包括内镜下射频消融术、经口无切口胃底折叠术、经口内镜下贲门缩窄术、内镜下抗反流黏膜切除术等。内镜下抗反流手术的适应证为GERD诊断明确、抑酸药物治疗有效、不愿长期服药或出现药物相关不良反应而无法耐受者。

(四)外科治疗

外科抗反流手术包括各种角度的胃底折叠。 抗反流手术适应证包括有典型GERD症状,PPI治疗有效;GERD症状,内镜下发现食管裂孔疝、RE洛杉矶分级B级以上;GERD症状, X线检查发现存在食管裂孔疝。 抗反流手术禁忌证包括停药的情况下反流监测结果正常;功能性 食管疾病;嗜酸细胞性食管炎。

(五)其他治疗

经皮电刺激(TEA)是一种通过表面电刺激穴位的无创治疗方法,患者可居家进行。补充和替代疗法包括针灸、艾灸、中草药治疗、行为干预、膳食补充剂等。

五、GERD的随访规范

重度RE(洛杉矶分级CD级)患者治疗后应积极进行内镜随访,直到确认食管炎愈合。内镜复查确认食管黏膜愈合后还需对食管黏膜进行活体组织检查(以下简称活检),除外BE。建议对BE患者进行密切内镜随访,内镜检查时需进行活检。

行内镜和外科抗反流手术的患者,也需进行随访。

六、难治性GERD

双倍标准剂量、8周疗程的抑酸剂治疗后反流、烧心等症状无明显改善的患者为难治性GERD。导致难治性GERD的原因很多,未纠正不良生活方式、服药不遵医嘱、抑酸不充分、食管高敏感、精神心理因素等均可能是症状缓解不佳的原因。难治性GERD可合并精神心理问题,可使用焦虑抑郁量表对患者进行精神心理评估。

难治性GERD患者首先需根据其服药依从性,优化PPI的使用(换用另一种PPI)或换用P-CAB治疗。若上述策略仍无效,应该进一步完善内镜、食管测压和食管阻-pH值监测等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调整治疗策略。内镜检查和活检有助于排除其他食管和胃部疾病,如嗜酸细胞性食管炎和其他原因食管炎。食管测压可以明确食管动力性疾病,如贲门失弛缓症、弥漫性食管痉挛等。食管阻-pH值监测可检测包括酸、弱酸和气体反流等在内的所有反流事件,有助于鉴别功能性烧心和食管高敏感,建议难治性GERD患者在双倍剂量PPI下进行食管阻抗-pH值监测,以便确定抑酸治疗是否充分并确定难治性症状是否与反流事件相关。对合并焦虑、抑郁的患者可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神经调节剂,帮助症状控制,最终通过不同的评估确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中国胃食管反流病诊疗规范》(2023编写〕

(本规范刊登于《中华消化杂志2023年第9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

2023.11.1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