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朱明恕与新编要点资料
朱明恕与新编要点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0,353
  • 关注人气:6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注射用利培酮微球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要点

(2023-07-24 17:22:33)
标签:

利培酮微球

注射用利培酮微球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要点

 

    【摘要】  注射用利培酮微球是我国首个上市临床使用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结合了长效剂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优势,临床应用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带来更多临床获益。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精神分裂症协作组组织专家,在2012年《非典型长效针剂 (注射用利培酮微球)临床应用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系统汇总国内外最新指南和循证证据,并结合我国临床实践,制定 《注射用利培酮微球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旨在提高注射用利培酮微球临床使用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临床用药指导。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高致残性精神疾病,以思维、情感及行为紊乱和认知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病程迁延易复发 2019TheLancetPsychiatry发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悦勤教授团队关于“中国精神卫生调查(CMHS”的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精神分裂症的终生患病率为5.88‰ 。首次发作患者在接受治疗后,10a随访期内仍有44%的患者至少存在1次复发,23%的患者持续存在精神症状,须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而更早使用长效针剂治疗有助于降低过早停药和再次入院的风险。最新meta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是预防复发的最佳方案之一。 注射用利培酮微球 risperidonemicrospheres forinjection)制剂是首个第2代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与口服抗精神病药相比,可提高患者依从性并降低再住院风险。

  目前国际指南已将长效针剂作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全程治疗的重要选择之一 。随着国内外临床研究的不断开展以及注射用利培酮微球改良创新制剂的上市,积累了新的临床循证证据和使用经验。

共识制定方法

注射用利培酮微球药理机制和药代动力学

注射用利培酮微球临床应用建议   

注射用利培酮微球治疗精神分裂症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显著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降低患者再住院风险、改善患者社会功能和认知功能。以下重点介绍注射用利培酮微球在精神分裂症全程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3.1  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治疗

建议: 急性期包括首次发病和病程早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可在病程早期启动注射用利培酮微球 )治疗,25mg/2周为起始治疗剂量,起始注射后无需同时补充口服利培酮 I A)

3.2  精神分裂症巩固期和维持期治疗

建议: 对于急性期使用注射用利培酮微球疗效确切的患者,巩固期和维持期建议继续使用 I A)。对于使用其他药物疗效不佳、依从性差、存在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等情况的患者,可考虑换药至注射用利培酮微球治疗I A) 

3.3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

建议: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可选择注射用利培酮微球治疗,维持注射剂量50mg/2周,甚至更高,必要时监测药物血浆浓度 B)

3.4  特殊人群精神分裂症的治疗

3.4.1  老年精神分裂症的治疗

建议: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可使用注射利培酮微球治疗改善症状,治疗过程中需监测不良反应I A) 

3.4.2  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治疗

建议: 儿童和青少年患者使用注射利培酮微球治疗需要对患者进行充分评估、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后,酌情使用 C)

3.5  加强医患沟通,建立医患共同决策模式

建议: 加强医患沟通,帮助患者和家属理解药物信息,建立长期治疗理念,提高患者治疗规范性和依从性 C)

4  注射用利培酮微球使用方法 

4.1  注射用利培酮微球使用方法

4.2  换用注射用利培酮微球治疗

4.2.1  从口服抗精神病药换用注射用利培酮微球

4.2.2  从第一代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直接换用注射用利培酮微球

建议: 换药充分考虑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当前药物治疗剂量、治疗效果及治疗时间。口服利培酮制剂换用注射用利培酮微球时可根据对应剂量直接转换。其他口服抗精神病药转换时,可根据具体药物半衰期和药理机制及患者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 B)。第一代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可直接换用注射用利培酮微球,无需额外口服利培酮 (IA)。

4.3  联合用药

建议: 使用注射用利培酮微球期间,应遵循单一用药原则 B)。排除其他原因导致患者症状波动后,可增加注射用利培酮微球 ) 剂量(12.5mg/2周)来改善患者症状。 

5  使用注射用利培酮微球的不良反应及干预对策

注射用利培酮微球安全性良好,大多数不良反应为轻中度, >5%的患者发生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嗜睡、失眠、体质量增加、EPS(包括静坐不能、急性肌张力障碍、震颤等)、与催乳素(泌乳素)升高相关症状、便秘、视物模糊、性欲减退、 头痛、上呼吸道感染。

5.1  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及其干预对策

5.2  代谢综合征、催乳素水平升高及其干预对策

建议: 对于注射用利培酮微球的不良反应要早期预防、定期监测、及时干预、对症处理,必要时联合会诊,共同处方 B)

6  总结与展望

注射用利培酮微球以其独特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和药效学优势,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全病程治疗中展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可降低再住院率,并有助于改善患者依从性。注射用利培酮微球

通过微球技术创新改良,起始注射后无需同时口服利培酮补充治疗,为临床治疗带来了新的选择,与此同时,需要研究者开展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

本共识秉持帮助临床医生更规范地使用注射用利培酮微球,使更多精神分裂症患者从中获益的初心,使注射用利培酮微球临床实践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但临床实际问题相对复杂,期待能够进一步收集临床实践中的问题及新的循证证据,继续充实更新本共识。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注射用利培酮微球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编写〕

(本共识刊登于《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3年第8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

                2023.7.1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