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61.《老年人结肠缺血诊治中国专家指导意见》(2023)要点

(2023-06-10 16:54:56)
标签:

老年人结肠缺血诊治

《老年人结肠缺血诊治中国专家指导意见》2023要点

 

摘要】  人口老龄化使结肠缺血在临床上更为多见,但关于该病的规范化诊疗依然欠缺。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老年消化协作组、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解放军总医院)组织有关专家,借鉴多年的临床诊治经验和近年来国内外临床研究证据,制订了本指导意见,旨在为临床医师诊断和治疗结肠缺血性病变提供指导,促进规范化诊治与管理,改善临床结局。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13.5%,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老年人群动脉硬化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病的患病率增加,使得老年缺血性肠病在临床更为多见。缺血性肠病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慢性肠系膜缺血和缺血性结肠炎。由于不同类型的缺血性肠病在诊断、治疗方案以及预后方面有明显不同,因此,针对缺血性肠病的早期诊断、精准治疗十分重要,对于改善患者临床结局,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意义深远。

  指导意见1:  结肠缺血,常由于结肠血管非闭塞性血流减少,使结肠细胞功能障碍、完整性破坏,引起结肠缺血性损伤。

  指导意见2:  结肠缺血是缺血性肠病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常见于老年人群,是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主要病因之一。

指导意见3:  结肠脾曲及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是结肠缺血的好发部位,右半结肠由于其血管分布的特点,在全身低灌注时也易发生缺血。

指导意见4:  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年龄相关的内脏血管异常是发生结肠缺血的基础。

  指导意见5:  充血性心力衰竭、休克、房颤、血液透析、便秘、某些药物等各种因素引起的肠血流灌注不足或血液高凝状态、血液瘀滞是结肠缺血的诱发因素。

指导意见6:  结肠缺血的临床症状以腹痛、血便、腹泻最常见。腹痛常为急性痉挛样疼痛、轻至中等程度,伴有强烈便意,排鲜红或暗红色血便或血性腹泻。

  指导意见7:  根据结肠缺血程度进行分型诊断有助于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结肠缺血性损伤可分为可逆型和不可逆型,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轻、中、重度。

指导意见8:  伴有高危因素的结肠缺血,应警惕孤立性右半结肠缺血,孤立性右半结肠缺血常预后不良。

  指导意见9 实验室检验指标有助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与预后,尚无早期诊断结肠缺血的特异性指标。

指导意见10:  腹盆腔CT扫描应作为临床怀疑老年人结肠缺血的首选检查。CT扫描可显示结肠缺血所致的肠壁损伤征象,可明确肠缺血受累的部位和范围。

  指导意见11  腹部CT血管造影(CTA)有助于排除血管闭塞导致的结肠缺血。对疑诊急性肠系膜缺血或孤立性右半结肠缺血的患者,推荐CTA

指导意见12:  腹部超声对肠壁损伤及肠系膜血管检查有参考价值。 腹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不推荐作为常规检查。

  指导意见13:  结肠镜是结肠缺血诊断的重要方法,对于血液动力学稳定且无穿孔、坏疽等检查禁忌者,应尽早行结肠镜检查(48h内)。

指导意见14  肠镜检查所见的出血性结节样改变是结肠缺血早期内镜下一种典型表现。病变界限清楚以及沿结肠纵向的线形溃疡,有助于结肠缺血与其他疾病鉴别。

  指导意见15  可逆型或轻中度结肠缺血的老年患者,可予祛除病因、容量补充、应用扩血管药物、对症治疗、预防感染等处理。

指导意见16:  视情应用抗凝药物,糖皮质激素、5-氨基水杨酸制剂以及黏膜保护剂等对结肠缺血治疗及预防复发的作用有待验证。

指导意见17:  出现肠坏疽或孤立性右半结肠缺血以及全结肠缺血合并腹膜炎、结肠狭窄等病情严重者,应考虑外科手术切除病变肠管。

  指导意见18  重视不良预后危险因素的管理,预防结肠缺血复发。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老年人结肠缺血诊治中国专家指导意见》(2023)编写〕

(本指导意见刊登于《中华内科杂志》2023年第6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

                2023.6.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