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22.《维生素A营养状况评价及改善专家共识》(2023)要点

(2023-04-22 14:40:51)
标签:

维生素a

营养状况评价及改善

《维生素A营养状况评价及改善专家共识》2023要点

 

【摘要】  维生素A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对于维持正常的视力、生长发育、免疫功能、生殖和基因表达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其缺乏和过量均会影响人体健康。维生素A营养状况分为缺乏、边缘型缺乏、充足、过量和中毒5类。维生素A缺乏仍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婴幼儿和儿童维生素A缺乏的发生率远高于成人。维生素A缺乏可出现眼部症状、皮肤损害、食欲降低、血红蛋白合成代谢障碍、免疫功能低下、儿童生长发育迟缓等症状。维生素A的营养状况应根据个人疾病史、膳食摄入情况、生化指标,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定。维生素A水平正常人群,应预防维生素A缺乏;维生素A边缘型缺乏及缺乏者应进行相应补充。本共识对国内外关于维生素A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行全面回顾与分析,结合我国国情,对维生素A营养现状、缺乏原因及健康风险、评估意义与方法、防治措施等方面展开充分讨论,基于现有研究成果,达成专家共识,对于推动在基层和健康体检(管理)机构开展维生素A营养状况评价和干预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维生素A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通常代表视黄醇及其活性物质,人体自身不能合成,只能外源性摄取。维生素 A 缺乏可导致干眼病、夜盲症、免疫系统受损,并增加人群感染和死亡风险。据调查数据显示,2015 年我国 12岁以下儿童维生素A缺乏的患病率约为5.16%,其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农村地区较城镇地区的儿童维生素A缺乏患病率更高,疾病人群相较于健康人群更易患维生素A缺乏症。

此外,相对于维生素A缺乏,边缘型维生素A缺乏的发病率更高且更容易被忽视。边缘型维生素A缺乏除了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外,还可能导致贫血,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如果缺乏有效的干预,很容易进展为维生素A缺乏。因此,边缘型维生素A缺乏的早期诊断和改善措施对于健康管理至关重要。同时,维生素A大量摄入容易在体内蓄积引起中毒,为了更科学有效地进行机体维生素A营养状况评价及改善,我们综合分析国内外维生素A营养状况评价与改善的方法,结合我国国情,撰写了本专家共识,对机体维生素A营养状况评价方法及改善措施提供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和建议,为我国人群维生素A营养状况评价与改善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与指导。

    第一部分 概述

一、维生素A营养状况判定

维生素A营养状况可以分为5类:  缺乏、边缘型缺乏、充足、过量和中毒。

1. 维生素A充足:  维生素A充足状态是指无临床体征,生化指标正常,生理功能完好,体内总储存量足以应对各种各样的应激状态和短期的低膳食摄入。

  2. 维生素A边缘型缺乏与缺乏:  维生素A边缘型缺乏指人体内维生素A水平可以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但是补充维生素A后血清(血浆)中视黄醇水平上升。维生素A缺乏指人体内维生素A水平不足以维持正常生理功能,血清(血浆)中视黄醇水平儿童(≤6岁及以下)<0.35μmol/L>6岁儿童及成人<0.70μmol/L,并可能出现眼、皮肤等的病理改变。其中眼部症状包括暗适应障碍或夜盲症、干眼症、角膜软化;皮肤症状包括典型皮肤干燥症状及口腔、咽喉、呼吸道及泌尿生殖系统黏膜萎缩、干燥,纤毛脱落等非典型症状。

    3. 维生素A过量和中毒:  是因一次大量或长期过量摄入维生素A导致的皮肤、毛发、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中毒性病变,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长期过量摄入维生素A制剂或维生素A的食物会发生慢性中毒,首先出现纳差、体重下降,继而皮肤脱屑、干燥、脱发、牙龈红肿等皮肤黏膜表现,以及长骨肌肉连接处肿胀疼痛,不会迅速出现高颅压和皮肤损害症状和体征。

二、维生素A缺乏现状

目前,维生素A缺乏仍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一个主要公共卫生问题。维生素A缺乏的发生率相当高,其中婴幼儿和儿童维生素A缺乏的发生率远高于成人。

三、维生素A缺乏或过量的健康风险

1. 生理学病变:  1)眼部症状: 维生素A缺乏最早期的症状是暗适应能力下降,严重者可致夜盲症,夜盲症是视网膜暗适应功能紊乱,在补充维生素A之后可恢复;维生素A缺乏可引起干眼病,进一步发展可致失明,干眼病是眼的前端形态学永久性改变,不可纠正。(2)皮肤损害:维生素A缺乏可引起机体不同组织上皮干燥、增生及角化,如皮脂汗腺角化、出现皮肤干燥、毛囊角化过度、毛囊丘疹、毛发脱落等。易并发感染,特别是儿童、老人容易引起呼吸道炎症,严重时可引起死亡。(3)其他:维生素A 缺乏时,易出现食欲降低、血红蛋白合成代谢障碍、免疫功能低下、儿童生长发育迟缓。

  2. 维生素A过多症:  1)急性维生素A过多症:一次或多次连续摄入大量的维生素A[成人大于推荐摄 入量(RNI)的100倍,儿童大于RNI20倍]即可能发生急性中毒。超大剂量服用维生素A(一次12g,约为成人RNI15 000倍),可以致命。(2)慢性维生素A过多症:慢性中毒比急性中毒常见,维生素A使用剂量为其RNI10倍以上时可以发生。从已发生的病例看,成人慢性维生素A过多症首先出现的常是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继而有皮肤干燥、脱屑、皲裂、毛发干枯、脱发、齿龈红肿、唇干裂和鼻出血等皮肤黏膜损伤表现,以及长骨肌肉连接处疼痛伴肿胀,体检可见贫血、肝脾大。孕妇在妊娠早期每天大剂量摄入维生素A,娩出畸形儿的相对危险度增加。

四、维生素A营养状况评估的意义

维生素A缺乏对机体的影响与缺乏的程度和阶段密切相关。当维生素A长期摄入不足时,最先表现为肝脏维生素A的分解和消耗,并不影响血浆中视黄醇的水平。只有当肝脏中储存的维生素A消耗到相当程度时,才开始出现周围血液循环中维生素A水平的下降(即边缘型维生素A缺乏),此时期已经引起各种组织细胞分化与代谢功能发生改变,对生长、发育、免疫和造血系统产生不良影响。临床上可表现为生长缓慢、反复感染、贫血等症状,导致儿童群体患病率和死亡风险增加。

1. 维持视觉功能:

2. 免疫功能:

3. 保持器官或组织表层健康:

4. 抑制肿瘤生长:

5. 改善贫血:

6. 减少呼吸系统感染:

第二部分 维生素A营养状况评价办法

一、一般情况

1. 一般信息:年龄,性别,职业等。

2. 膳食史及疾病史:

3. 维生素A缺乏高危因素: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清视黄醇: 视黄醇是血清维生素A的主要形式,是维生素A缺乏分型的重要依据。

2. 相对剂量反应(RDR): RDR是一种间接估计肝脏维生素A储备程度的方法。

3. 血浆视黄醇结合蛋白测定: 与血清维生素A有比较好的相关性。

4. 尿液脱落细胞检查:

5. 稳定同位素测定:

6. 眼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

7. 暗适应功能测定:

三、体格检查

1. 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分析是否有营养不良体征。

2. 暗适应能力测定:

3. 眼部症状:

4. 皮肤和头发:

5. 指甲:

6. 骨骼系统:

7. 免疫功能:

8. 神经系统:

第三部分 维生素A营养状况改善

一、维生素A营养状况改善的目的

对维生素A营养缺乏或过量人群进行干预的目的是预防和延缓维生素A相关营养疾病的发生。

二、维生素A营养状况改善的内容

1. 维生素A水平正常人群,预防维生素 A 缺乏:

2. 维生素A边缘型缺乏及维生素A缺乏者的维生素A补充:

3. 特殊人群维生素A补充:

4. 维生素A过量:

三、维生素A参考摄入量及食物来源

1. 膳食推荐摄入量:  我国成人维生素ARNI,男性为800μg视黄醇活性当量(RAE/d,女性为700 μg RAE/d,怀孕中晚期及乳母在700μg RAE/d 的基础上分别再增加70600μgRAE/d,早孕妇女同非孕女性。

维生素A的安全摄入范围较小,大量摄入有明显的副作用,成人、孕妇及乳母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均为3 000 μg RAE/dβ-胡萝卜素是维生素A的安全来源。

2. 食物来源:  维生素A良好的食物来源,包括各种动物肝脏、鱼肝油、鱼卵、全奶、奶油、禽蛋等;植物性食物只能提供类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主要存在于深绿色和橙黄色的蔬菜水果中,如西蓝花、菠菜、胡萝卜、空心菜、辣椒、芒果、柿子等(表3)。

四、维生素A缺乏或过量人群的随访管理

1. 建立健康档案,登记个人信息:

2. 定期随访:

3. 监测转归:

第四部分 总结与展望

随着维生素A干预策略的开展,儿童维生素A的营养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但维生素A缺乏症仍然是目前世界上主要的营养素缺乏症之一。积极预防维生素A缺乏,对于减少儿童夜盲、失明的患病率,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减少住院患者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疾病恢复和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营养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本专家共识提供了一个经济效益高、可操作性强的维生素A营养状况评价及改善的管理模式,通过营养状况评价-干预-评估形成闭环管理模式,能更好地维护人群中维生素A水平,促进机体健康。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维生素A营养状况评价及改善专家共识》(2023)编写〕

(本共识刊登于《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23年第3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

           2023.4.1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