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青少年成人脊髓性肌萎缩症临床诊疗指南》(2023)要点
(2023-04-22 09:52:05)
标签:
青少年成人脊髓性肌萎缩症 |
《青少年成人脊髓性肌萎缩症临床诊疗指南》(2023)要点
【摘要】
本临床诊疗指南针对中国青少年成人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特点, 汇集全国多家诊治中心参与。 以多学科综合诊疗为特色,包括神经科、 影像科、心理医学科、康复科、骨科、麻醉科、呼吸科、内分泌科、化科、营养科、口腔科、药剂科共12个专科, 198名专家共同编写。
1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由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SMN1)纯合缺失或突变导致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及低位脑干运动神经核退行性变, 进而出现所支配肌肉进行性无力萎缩的下运动神经元疾病。 SMN1 基因及相邻修饰基因SMN2位于5号染色体长臂的5q13区,因此又称为5q-SMA(OMIM*600354)。 另有一些致病基因可引起类似5q-SMA的临床表型, 但总体发病率低, 不在本指南讨论范围内。本诊疗指南主要针对有类似诊治需求的成人和青少年阶段患者。
SMA是最常见的遗传性神经肌肉病之一, 诊断、治疗和管理工作涉及神经科、儿科、康复科、骨科、呼吸科、营养科等多个科室。 SMA在全球各个国家和人种中的携带率和发病率差别不大, 中国基于大规模人群筛查的数据显示, SMA携带率约为1/56,发病率约为每9788名活产婴儿有1例患儿。
2
SMA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通常父母双方为携带者,新发突变少, 通常无核心家系同胞兄妹以外的家族史。 SMA主要临床表现为对称性肌肉无力萎缩、肌张力下降。 婴儿起病类型, 常出生后即有软婴表现, 运动发育明显迟滞,无法获得坐、站等运动里程碑,此后出现运动功能倒退、呼吸肌无力等,多夭折。 幼儿起病者可出现运动发育迟缓,常可短暂获得独坐、 站立等功能, 随后丧失这些运动功能, 出现脊柱侧凸、关节畸形和呼吸衰竭等。 儿童青少年起病类型则通常可获得重要运动里程碑, 但之后出现从下近端起始, 向上肢近端、 四肢远端和头颈部发展的进行性肌肉无力萎缩, 运动功能逐渐丧失, 晚期合并脊柱侧凸、 关节挛缩、张口受限、 呼吸困难等。SMA起病年龄和病情进展差异大, 从出生前至成人期均可发病, 进展速度快慢也有较大差异。
3
3.1
病史特点: 青少年、 成人SMA患者表现为隐匿起病、 缓慢进展的肢体无力萎缩, 从下肢近端起始,以蹲起、 上楼能力下降为初始表现, 后向上肢近端、上下肢远端、 躯干肌群、 呼吸肌及球部肌肉进展。 病程常达数年, 甚至数十年。 部分患者可合并肉跳感,早期多无吞咽困难、 言语不清等症状, 可伴轻度脊柱侧弯及关节挛缩。 青少年、 成人SMA患者生长发育方面, 虽运动发育略落后, 但基本可获得全部运动里程碑。 智能正常, 无感觉异常、 尿便障碍。 少部分患者家庭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家族史。
基因检测:
3.2
肌萎缩侧索硬化:
脊髓延髓性肌萎缩症(Kennedy病):
非5q-SMA:
SMA叠加综合征:
远端型遗传性运动神经病:
遗传性运动感觉周围神经病(腓骨肌萎缩症)2型: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
推荐意见:
4
4.1
4.1.1
诺西那生是一种反义寡核苷酸药物, 需鞘内注射。
推荐意见:
4.1.2
利司扑兰是一种口服小分子药物, 同样针对SMN2基因前体mRNA的剪切调节。
推荐意见:
4.1.3
4.2
除了上述针对基因缺陷、 靶向SMN蛋白提升的DMT药物, 还有针对 SMA 其他病理生理过程的药物在不同研发阶段, 如钙离子稳定剂、myostatin单克隆抗体 (SRK-015) 等。 一些已上市的药物, 如沙丁胺醇、 丙戊酸钠, 也有少量超说明书应用。
4.3
不同 DMT药物的联合应用或序贯应用已有少量患者在真实世界中进行尝试, 但尚缺乏临床研究证据说明其疗效和安全性。
5
SMA作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 绝大多数情况下, 患者父母均为携带者, 从而导致1/4概率生育SMA 患儿。
推荐意见:
6
6.1
6.1.1
6.1.1.1
6.1.1.2
推荐意见:
6.1.2
6.1.2.1
6.1.2.2
推荐意见:
6.2
6.2.1
6.2.2
推荐意见:
6.2.3
推荐意见:
6.3
6.3.1
推荐意见:
6.3.2
推荐意见: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青少年成人脊髓性肌萎缩症临床诊疗指南》(2023)编写〕
(本指南刊登于《罕见病研究》2023年第1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