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复发性子宫内膜癌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版)》要点
(2022-12-10 10:34:24)
标签:
复发性子宫内膜癌 |
【摘要】
子宫内膜癌(EC)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之一,2020年中国EC新发病例81964例,死亡 病例 16607例,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EC多以阴道流血为主,大多数患者能够早期诊断,初诊时~期占70%,~期占30%。即使经过规范的初始治疗,仍有7%~15%的早期患者和40%的晚期患者会出现复发或转移。复发或转移患者的预后差异较大,可能与肿瘤的异质性以及治疗方式选择等有关。EC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包括组织病理学类 型、分子分型和肿瘤相关基因突变谱等。随着 EC复发相关因素研究的不断深入,复发性子宫内膜癌(REC)的手术治疗、精准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免疫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等均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本共识推荐级别及其代表意义
1类
2A类
3B类
4类
1
1.1
推荐意见: REC依据复发部位分为局部复发、盆腔外复发、远处转移及混合性复发。推荐等级:1类。
1.2复发方式与部位
1.3
推荐意见:
2
2.1
推荐意见: EC初始治疗后的规范随访可以协助早期诊断复发。推荐等级:1类。
可疑复发患者推荐包括盆腔MRI、颈胸腹盆强化CT或全身PET-CT检查等影像学评估。推荐等级:2A类。
2.2
推荐意见: 推荐EC复发病灶进行病理活检及ER、PR、PD-L1、MMR、p53和HER-2等免疫组化检测。推荐等级:2A类。
推荐REC患者进行液体活检和基因检测。推荐等级:2B类。
3
REC的治疗需综合考虑肿瘤复发的类型、复发部位、分子分型、既往治疗史和患者体能状态等,以综合治疗为主,兼顾个体化原则,通过妇科、肿瘤内科、放疗科、病理科、影像科和分子遗传等专业多学科会诊(MDT)确定治疗方案。
3.1
3.1.1
推荐意见: 充分评估能够达到R0切除的局限性复发病灶(放疗野内复发、局限性腹盆腔复发和淋巴结孤立性复发)推荐手术治疗。推荐等级:2B类。
无放疗史的阴道局部复发,首选腔内放疗±体外放疗(推荐等级:2A类);阴道表浅
复发病变,推荐单纯后装治疗,亦可选择手术切除(推荐等级:3类)。
复发间隔时间短或肿瘤>4cm的腹盆腔局限性病灶,可考虑手术切除,术后辅以放化疗。推荐等级:3类。
3.1.2
3.1.3
3.2
3.2.1
推荐意见: 既往未接受放疗或仅接受阴道近距离放疗的阴道局部复发,推荐首选阴道近距离放疗,也可联合EBRT和(或)系统治疗。推荐等级:1类。
阴道复发肿瘤>4cm,可选择腔内插植放疗、化疗或局部病灶切除等预处理,提高放疗对局部肿瘤的控制率。推荐等级:2B类。
3.2.2
3.2.3
3.2.4
推荐意见: 局部姑息放疗可有效缓解出血、控制骨转移或疼痛等症状。推荐等级:2A类。
3.3
3.4
推荐意见: 推荐肿瘤组织学1/2级、ER/PR阳性、疾病进展缓慢、无重要脏器受累的 REC患者接受内分泌治疗,药物选择包括MPA200mg/d或MA160mg/d,替代选择包括芳香酶抑制剂(阿那曲唑)、他莫昔芬和氟维司群。推荐等级:2A类。
3.5
3.5.1
3.5.2
推荐意见: 无论MMR/MSI状态如何,推荐帕博利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用于复发或转移性EC的二线治疗。推荐等级:2A类。
推荐意见: 推荐免疫治疗(单药或联合)用于REC二线治疗,强调复发病灶生物标志物指导,筛选高反应率患者。推荐等级:2A类。
3.6
3.6.1
3.6.2
3.6.3
3.6.4
结语与展望
随着EC的肿瘤异质性研究的进展,尤其是组织病理学、分子分型、肿瘤相关基因的深入认识,REC的治疗方式更趋多元化、多样化和个体化。本共识经过对相关文献的广泛检索,专家团队对不同专题进行多次讨论,旨在为REC的诊断与治疗提出指导性意见。本共识并非 REC的惟一实践依据,不排除其他指南、共识、专家意见或建议的合理性。在临床实践中需考虑患者的个体需求、所属地的医疗资源以及医疗机构的地域属性,本共识不排除其他干预措施的合理性。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复发性子宫内膜癌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版)》编写〕
(本共识刊登于《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22年第21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