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9.《中国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2022年版)》要点
(2022-08-14 15:02:59)
标签:
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 |
《中国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2022年版)》要点
铜绿假单胞菌(PA)是临床常见的革兰阴性杆菌,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可在人体皮肤表面分离到,还可污染医疗器械甚至消毒液,具有易定植、易变异和多耐药的特点。PA下呼吸道感染的种类主要包括肺炎、支气管扩张症(简称支扩)合并感染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急性加重,由多重耐药 PA(MDR-PA)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病死率高,治疗困难。
假单胞菌属为需氧革兰阴性杆菌,与不动杆菌属、黄杆菌属、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及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等同属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是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尤其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影响PA致病性的决定因素是细菌分泌的外毒素、形成的生物被膜以及相关的群体感应(QS)系统。PA是临床上可形成生物被膜而致顽固性耐药的典型菌种之一,其生物被膜由细菌和细菌自身分泌的胞外复合物组成,生物被膜基质既可以作为结构支架,又可以作为生物被膜中细菌的保护性屏障。
二、流行病学
(一)疾病流行病学
PA的分离率近年来有下降趋势,但仍然是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结构性肺病如支扩、慢阻肺、肺囊性纤维化(CF)患者是PA定植或感染的高危人群。
(二)病原菌相关流行病学
近5年来PA的分离率占革兰阴性菌第3~4位(10.6%~13.3%)。PA的耐药性问题值得关注,特别是CRPA,仍然是当前临床抗感染治疗的难题。
(三)耐药机制
PA的耐药机制复杂,而且与其致病性相关。如果仅以PA体外药敏试验结果作为选择临床用药的依据,仍可能导致治疗失败。
1.
耐药表现形式:
2.
耐药机制类型:
(四)耐药基因与体外药敏一致性的相关问题
PA存在多种耐药基因,其不表达则不会形成耐药。此外,对于下呼吸道标本,尤其是痰液和 BALF,检测出的病原体可能仅是定植或污染,而耐药基因未必是位于致病菌上;目前的技术仅能检测已知基因序列的耐药基因,无法获得未知序列的基因导致的耐药情况,对推断药物敏感性仍然存在缺陷。因此,对耐药基因检测结果的解释务必谨慎,以免误导临床用药。
三、诊断
PA 既可引起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也可引起慢性下呼吸道感染。
1.
高危因素:
2. 临床表现:
3. 诊断标准:
(二)慢性下呼吸道感染
1.
高危因素:
2.
诊断标准:
(三)病原学诊断和药敏检测
1. 标本获取:
2. 病原学检测:
3. 药敏检测:
(四)感染和定植的鉴别
在下呼吸道标本分离出PA时,区分定植和感染非常重要,切忌仅仅依据培养结果进行治疗。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定植与感染的区别往往非常困难,需要结合临床进行综合评定,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改变等各方面信息综合判断是否为感染,必要时应与临床微生物、影像学、临床药学及其他临床专科等多学科医生进行讨论和决策。
当定植和感染临床判断困难时,需要根据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和耐药危险因素分层决策是否选择抗菌药物覆盖PA。
四、治疗
临床治疗PA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一方面由于细菌耐药性增加,导致治疗失败的几率增加,而针对XDR/PDR-PA的新型抗菌药物品种很少;另一方面,PA易在结构性肺病患者的下呼吸道定植及形成生物被膜,导致病原体难以清除,反复引起下呼吸道感染。
(一)PA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原则
1.
治疗目标:
2.
总体原则:
(二)具有抗PA活性的抗菌药物
1.
抗PAβ-内酰胺类:
2.
抗PA氟喹诺酮类:
3.
氨基糖苷类:
4.
多黏菌素类:
5.
磷霉素:
(三)抗菌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1.
经验性治疗时抗菌药物选择:
2.
目标治疗时抗菌药物选择:
3.合理应用联合抗菌治疗:
4.
耐药PA感染的治疗策略:
5.
局部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6. 抗菌治疗的疗程:
(四)综合治疗
1. 物理治疗:
2. 抗炎治疗和免疫治疗:
3. 营养支持:
五、预防
PA容易在结构性肺病患者的呼吸道发生定植,且一旦定植很难被清除,可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人体或环境中的PA还可能在医疗机构内引起医院感染爆发,特别是MDR-PA或PDR-PA引起的感染治疗更困难,病死率更高,因此预防和控制PA下呼吸道感染尤其重要。污染的手、器械或物体表面可以造成PA的广泛传播,通常需要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用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措施来阻断其传播;进行有针对性的主动筛查,及时的监控和反馈有助于MDR-PA的防控;预防性全身抗菌药物的使用并不能减少CF和HAP/VAP患者的PA 呼吸道感染,临床不推荐应用,需加强抗菌药物的优化使用和管理。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中国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2022年版)》编写〕
(本共识刊登于《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2年第8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