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2)要点
(2022-08-09 16:13:28)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血压管理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2)要点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已成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作为PCI术后重要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术后高血压和低血压可显著增加PCI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其发生机制和管理措施等仍缺乏统一认识。
1
1.1
随着介入治疗新器械和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PCI例数总体呈逐年增长趋势。2019年我国年PCI例数已超过100万。PCI术后血压变化及管理也逐渐受到关注。根据血压水平,PCI术后血压异常分为两类。
(1)PCI术后高血压,常见于术前已存在高血压的患者。
(2)PCI术后低血压,表现为收缩压<90mmHg,常见于合并AMI、高龄或虚弱患者。多为短时血压变化,一般在24h内自行恢复。
1.2
PCI术后高血压多由于术前存在高血压史。PCI术后低血压常发生在右冠状动脉和回旋支等血管急性闭塞再通后,其机制涉及心脏抑制-血管减压反射(B-J反射)、右心室梗死 导致心输出量急剧减少和恶心呕吐引起迷走神经反射亢进等。
2
2.1
研究发现,高血压与 STEMI、NSTEMI/不稳定性心绞痛和稳定性心绞痛患者PCI术后死亡风险呈正相关。
2.2
一项单中心回顾性临床研究表明,PCI开通AMI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后发生低血压的患者较血压在正常范围者住院死亡率明显增加(11.8%比 1.7%,P<0.05)。
2.3
中心动脉压与肱动脉压相比能更好地预测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事件发生。
3
3.1
血压评估是PCI术后血压异常分型、诊断及降压疗效评价的前提,可采用有创和无创的血压测量方法,包括导管法动脉压测量、诊室血压测量、动态血压监测和家庭血压监测等,推荐全周期的动态血压评估管理。
3.1.1
3.1.2
出院以后,PCI患者血压评估推荐采用家庭血压和诊室血压两种测量方法评估。
3.1.3
3.1.4
3.2
3.2.1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 PCI术后高血压管理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继发因素。
肾动脉狭窄是 PCI术后血压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且常被忽视的继发性因素。
3.2.2
4
4.1
存在J形曲线现象,即降压减少心血管事件并不是血压越低越好。冠心病患者接受 PCI进行完全血运重建后J点可恢复至无冠心病人群水平。
4.2
(1)对于行不完全血运重建 PCI的冠心病患者,推荐血压控制目标为120~130/60~80mmHg。
(2)对于行完全血运重建 PCI的冠心病患者,推荐血压控制目标为<130/80mmHg,但收缩压不宜<115mmHg。
4.3
PCI术后高血压管理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
4.3.1
4.3.2
4.3.2.1
4.3.2.2
5
PCI术后持续性低血压常见于AMI患者行急诊PCI术后或PCI术后合并严重心力衰竭的患者。
5.1
PCI术后 低 血 压控制的目标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本共识建议 PCI术后低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应恢复至平均动脉压>65mmHg。
5.2
5.2.1
5.2.2
5.2.3
6
(1)PCI术后血压异常管理包括术后高血压和低血压管理,以减少心血管事件为根本目标。
(2)PCI术后血压评估推荐进行全周期的动态血压管理。术后血压短期波动应密切血压监测,积极寻找并去除引起血压升高或降低的诱因。
(3)PCI术后高血压在首次确诊或血压出现新的显著性变化时,需重视围术期并发症识别,以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肾动脉狭窄和肾功能不全等继发性高血压筛查及鉴别诊断。
(4)对于PCI术后高血压患者,收缩压持续>130mmHg应启动血压管理。推荐血压控 制目标<130/80mmHg,对行不完全血运重建PCI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20~130/60~80mm Hg;对于行完全血运重建 PCI的患者,收缩压不宜<115mmHg。
(5)PCI术后高血压管理的药物治疗应根据冠心病类型和血运重建情况选择(见表1)。
(6)对于PCI术后低血压患者,收缩压持续<90mHg应启动血压管理,使患者血压水平恢复至平均动脉压>65mmHg。
(7)PCI术后出现低血压时,升压药物首选去甲肾上腺素。应密切监测血压,直至血压恢复至正常范围。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2)编写〕
(本共识刊登于《中华高血压杂志》2022年第6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