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与支架植入术操作规范(2022年版)》要点
(2022-03-26 16:00:40)
标签:
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
《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与支架植入术操作规范(2022年版)》要点
一、前言
自1977年世界首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成功完成, 以PTCA为基础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技术和器械快速发展,至今已经成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我国从1984年开始开展PTCA技术,20世纪90年代开展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从裸金属支架(BMS)、药物洗脱支架(DES),到生物可吸收支架(BRS),一代又一代中国心血管医生不断探索进步,无论是在冠心病介入技术上,还是在治疗策略,新器械研发,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目前已经成为全球开展 PCI数量最多的国家,部分相关技术已经位居世界前列。
二、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
(一)基本情况。
1. 概述。
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是将球囊扩张导管沿导丝轨道送达冠状动脉的靶病变处,利用球囊加压充盈后产生膨胀力而使狭窄的冠状动脉扩张的一种介入治疗方法,也是所有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的基础。球囊扩张导管(简称球囊)在 PCI中的作用已从最初的单纯球囊血管成形术(POBA)逐步扩展,被赋予了病变预扩张、辅助支架的输送释放和后扩张以及载药(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等诸多功能。球囊根据设计特性分为顺应性、半顺应性和非顺应性球囊;根据操作特点分为快速交换和整体交换球囊(OTW);根据特殊功能已从支架问世前的灌注球囊发展到目前临床常用的切割球囊、棘突球囊、双导丝球囊和DCB等新型球囊系列。
2. 技术特点。
(1)基本组成: 球囊扩张导管结构包括尖端、球囊、移行段和推进杆,均与球囊的通过性密切相关。
(2)顺应性: 顺应性是指球囊直径随压力变化的能力。
(3)推送性: 推送性是指球囊扩张导管推送球囊前行的能力,主要取决于球囊头端和移行区设计以及推送杆的材料,推送性能越大越好。
(4)灵活性: 灵活性是指球囊导管顺应弯曲血管前行的能力。
(5)球囊的基本参数:
3. 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用的情况:
(2)不适用的情况:
4. 操作程序及技术要点。
快速交换的单轨球囊目前应用最广,下面以单轨球囊为例,介绍球囊扩张的操作程序和技术要点。
(1)选择合适的球囊导管。
(2)沿导丝送入球囊导管。
(3)预扩张后避免反复用力造影,以免加重血管的撕裂。
(4)对于狭窄程度重、较复杂的病变,或预计支架通过较困难时应常规充分预扩张。
(5)支架植入后的后扩张球囊可根据腔内影像指导,原则上选择相同直径的球囊高压扩张,扩张时不建议超出支架的边缘。
5. 并发症及处理。
(1)冠状动脉痉挛:
(2)冠状动脉夹层及壁内血肿:
(3)分支闭塞:
(4)冠状动脉破裂或穿孔:
(5)球囊破裂或嵌顿:
(6)无复流或慢血流:
(二)半顺应性球囊。
1. 概述。
主要用于支架植入前病变的预扩张,公称压力6-8个atm,爆破压力14-16个atm。在工作区间内充盈压力每增加1个atm,球囊直径增加约8%-10%。
2. 器械特点。
常用的半顺应性球囊直径1.0-3.0mm,长度8-20mm。
3. 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用的情况:
(2)效果不佳或不适用的情况:
4. 操作程序及技术要点。
5. 并发症及处理。
见“二、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一)基本情况”部分。
(三)非顺应性球囊。
1. 概述。
非顺应性球囊随扩张压力的增加其直径变化不明显,具有更高的爆破压力,多用于支架植入术后的后扩张、钙化病变和支架内再狭窄等高阻力病变的预扩张。
2. 器械特点。
非顺应性球囊耐高压能力强、耐穿刺能力强、扩张精确、爆破压力高,但材料硬、通过外径大、回抱能力差,通过能力差。
3. 适应证及禁忌证。
(1)适用的情况:
(2)不适用的情况:
4. 操作程序及技术要点。
5. 并发症及处理。
见“二、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一)基本情况”部分。
(四)修饰性球囊。
1. 概述。
修饰性球囊一般指切割球囊、棘突球囊和双导丝球囊,其原理有相似之处(切割球囊为显微外科刀片,棘突球囊为尼龙棘突棱,双导丝球囊为金属丝)。相比普通球囊,修饰性球囊具备以下优点:
2. 器械特点。
3. 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用的情况:
(2)不适用的情况:
4. 操作程序及技术要点。
5. 并发症及处理。
(1)冠状动脉穿孔:
(2)冠状动脉夹层:
(3)球囊破裂或嵌顿:
(4)无复流或慢血流:
(五)整体交换球囊。
1. 概述。
早期用于冠状动脉扩张的球囊在前端(体内端)有一小段固定的软导丝,其弯曲能力高于球囊导管,作为先导构件协助球囊在血管内行进。
2. 器械特点。
OTW球囊导管工作长度140余厘米,导管前端与快速交换球囊导管相似;后端为2个端口,管身直线延伸的端口连接导丝腔,球囊加压腔则呈分支样连接另一端口。
3. 适应证及禁忌证。
(1)适用的情况:
(2)不适用的情况:
4. 操作程序及技术要点。
5. 并发症及处理。
(六)药物涂层球囊。
1. 概述。
DCB是在传统球囊表面覆盖一层抗增殖药物,其药物成分在充盈过程中渗透进血管壁发挥抗增殖及抑制平滑肌细胞迁移作用,从而阻碍血管发生再狭窄的进程。目前有多种不同 DCB 可用于冠状动脉病变治疗,其中紫杉醇仍是首选药物。
2. 器械特点。
3. 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合的情况:
(2)不适合的情况:
4. 操作程序及技术要点。
5. 并发症及处理。
三、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一)基本情况。
1. 概述。
单纯PTCA易导致血管急性闭塞和再狭窄,而冠状动脉支架能有效地处理夹层,提供机械支撑并减轻弹性回缩。
2. 冠状动脉支架的分类。
(1)裸金属支架:
(2)药物洗脱支架:
(3)生物可吸收支架:
3. 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用的情况:
(2)不适用的情况:
4. 操作程序及技术要点。
5. 并发症及处理。
(1)支架血栓:
(2)支架脱载:
(3)其他并发症及其处理:
(二)药物洗脱支架。
1. 器械特点。
2. 适应证及禁忌证。
DES应用的主要目的是处理急性血管闭塞并发症、防止血管弹性回缩、预防血管再狭窄。无论患者的临床情况、合并疾病以及病变类型,新一代DES都应作为当代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过程中的首选支架类型。对于支架再狭窄高危病变或出血高危险人群,新一代DES尤为适用,详见“三、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一)基本情况”部分。
3. 操作程序及技术要点。
4. 并发症及处理。
支架断裂:
支架纵向变形:
(三)生物可吸收支架。
1. 器械特点。
2. 适应证及禁忌证。
(1)适用的情况:
(2)不适用的情况:
3. 操作程序及技术要点。
4. 并发症及处理。
BRS 属于比较新的器械,临床证据有限,如操作技术不规范,易导致血栓发生率增高,详细的临床应用推荐可以参考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在2021年组织编写发表的《冠状动脉生物可吸收支架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本操作规范全文源自医脉通网站,出处: 国家卫健委,制定者:国家卫健委,此处为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全文编写的摘要,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
20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