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抗战旧址群

分类: 福建永安 |
走进永安抗战旧址群——福建唯一1处遗址上榜第二批国家级抗战遗址名录
摘要:
张雄艺术网讯(文/胡莹)永安,位于福建省的中西部,又称燕城。因巴溪、九龙溪相汇于城区西,宛如燕子的尾巴而得名。永安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市花为带着淡淡清香的含笑,一年四季气候宜人,景色独特,风光迷人,可爱的燕子亦是百姓人家喜闻乐见之物。永安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森林覆盖率高达83.2%,因而它矿产资源尤为丰厚,名列全国前茅,是著名的笋竹之乡、红菇之乡,也是中国优秀的旅游城市,桃源洞、鳞隐石林、甘乳岩、九龙湖、普禅山等名胜古迹远近闻名。同时,永安小吃诸多以米、麦、豆、蕨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风味独特;永安钟灵毓秀,才子佳人,人才辈出;永安市还拥有12个少数民族,是一座独具魅力的城市。
http://static.zxart.cn/UploadFiles/image/20150825/20150825164713_262.jpg
作为出生在永安的笔者,对于自己的成长故乡自然有着不可替代的深厚情感。2015年8月24日,国务院公布第二批10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包括26个省、市、自治区的多处遗址,其中福建省唯一有一处遗址上榜,即永安抗战旧址群,位于福建省永安市。获此消息,笔者十分激动,原来,不仅仅福建龙岩上杭是革命老区,永安也是全国著名的抗战文化名城,与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西南边陲的桂林齐名,是福建抗战中的“第二战场”。
1938年8月至1945年5月,国民党福建省政府从福州内迁至永安,永安作为福建省的战时省会达七年半之久。随省政府内迁永安的政府机关、军警机构、金融单位、大中专学校以及学术研究机构和团体多达一百多个。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一大批革命知识分子、爱国进步人士、热血青年和一些身份隐蔽的共产党员云集永安,组成一支颇具规模的文化大军。他们以笔墨作刀枪,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战文化活动。
目前,永安抗战文化遗址群保存比较完整的有挹秀楼、渡头宅(羊枣被捕处);羊枣等12文化人士囚禁处;文龙村復兴堡(中国国民党直属台湾党部)等20余处,其中有12处被列为国家文保单位。分别为永安文庙、复兴堡、吉山村的萃园、上新厝、刘氏祖屋、材排厝、棋盘厝、燃藜堂、渡头宅、刘氏宗祠、团和厝、大夫第。无论你是地地道道的永安人,还是热衷于文物保护与收藏的爱好者,或是励志走遍天下的背包客,又或者关注着国家抗战研究时间紧迫的抢救性工作,对每一年由于商业的过度开发或处理不当惨遭破坏甚至“凭空消失”的古建筑深感惋惜痛心,愿意尽己所能加入到国家文物保护的宣传与活动中来的你我,不妨先来了解一下福建一座美丽的山城永安及静静地坐落在群山峻岭之间,守护着那段历史、那段记忆,守护着美丽的家园的第二批10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之一——福建永安抗战旧址群。
http://static.zxart.cn/UploadFiles/image/20150825/20150825164747_978.jpg
永安文庙
永安文庙
永安文庙位于永安市中心,是永安市内仅存的明代木建筑。永安文庙始建于明景泰六年(1455),清代以前的四百多年间,始终是祭拜孔子的圣殿,也是全县唯一的官办儒学。民国初期,永安县第一座新式国民教育学校诞生在这里。抗战期间,省政府办公厅、省立永安师范相继在此落户。建国以后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文庙一直是永安专署、永安县人民政府所在地。
据永安县志记载,文庙建成后,从明成化八年(1472)至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间,有过7次重修记录。有着550年历史的永安文庙(大成殿),历经沧桑,保留至今,是我市城区唯一见证了永安合个历史发展过程的明代建筑。2004年,永安市政府对文庙进行了第八次重修,重修后的永安文庙,恢复大成殿内的孔子圣像及四配十二哲人塑像,恢复失传近三百年的清康熙帝手迹"万世师表"等六块匾额和雍正、乾隆两帝手迹的三副楹联,配置祭孔青铜鼎和青铜编钟、石馨等礼、乐器。
http://static.zxart.cn/UploadFiles/image/20150825/20150825164823_519.jpg
永安复兴堡
永安复兴堡
永安复兴堡是抗战期间中国国民党直属台湾省党部驻地,坐落于永安城郊西南4公里的文龙村,始建于清代初期。
1943年11月,国民党中央直属台湾党部从福建漳州迁至永安,落户在永安市燕西街道(当时的吉山乡)文龙村的一个土堡内,取名“复兴堡”,寓意“光复台湾、振兴中华”。
复兴堡这座清代土堡,平面布局是纵排厝横进式,立面建筑讲究高低错落,城墙高达9米,内有大小木构房屋74间,厅堂6座,总面积达5200多平方米。堡外东门前两侧为书院,书院外是半月形泮池。堡内至今还保留存着案几、椅子、纺车、磨盘等家什,大都为民国时期的文物。木房内,至今依然存有多处60多年前做为墙纸贴在房板上的《东南日报》、《中央日报》等,这些报纸仍清晰可读。据村里的长辈介绍,这些贴有墙纸的住房,曾是国民党台湾省党部的官员、姨太们的卧房。当年国民党福建省中央银行、邮政管理局、保安处曾在“复兴堡”附近租房办公。谈起往事,村里老年人还记忆犹新。
http://static.zxart.cn/UploadFiles/image/20150825/20150825164857_665.jpg
吉山村萃园
吉山村的萃园
位于燕西街道下吉山村河对岸南侧,清顺治四年(1647年)建,清雍正年间重修。该建筑座西朝东、主体建筑为二进五开间,面积219平方米,加上庭院、走廊、厢房以及水池(荷花池),总占地面积约891平方米。萃园建筑从族谱的图看,有两道围墙。走进第二道大门,有半亩的荷花池,池内有假山。萃园总体建筑造型别致,具有苏州园林风格。抗战期间,省防疫大队设于此处,屋后还存有防空洞。2000年被永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http://static.zxart.cn/UploadFiles/image/20150825/20150825164934_081.jpg
上新厝
上新厝
从下吉山村叉路口,由东向西方向,沿着一条弯曲的小水泥路进村,当行至150米处,向左拐,有一条向南延伸的巷道,上新厝就座落在此巷道拐弯处。该厝是福建高等法院所在地。古民居、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上新厝是清朝雍正年间刘言松所建。由于盖建年代最迟,有“新”的含义,就叫“上新厝”。这座宅院占地1670平方米,此屋高大宽敞。直到现在,这座宅院也还是下吉山村古建筑物中最高的一座。就连门前的巷道也因房屋的宏伟而称之“新厝巷”。
1938年5月至1945年10月,随省会内迁永安的福建高等法院借用这幢古宅,从事司法工作长达七年半之久。当时,吉山一跃成为福建省的司法中心。就司法机关来说,有福建高等法院、高等法院检察处、最高法院闽浙赣分庭、福建第一监狱署等四个单位均设在下吉山。这些单位是中央司法系统的直属单位,员工薪饷由中央拨款,因此“福建”下面不冠以“省”字。
经考察新厝是刘锡圭(系天赞公第二房。吉山七世奇忠公四子,字躬受。)所建。为一层歇山顶木结构建筑,原为三进院落,现一进春亭(已毁),二进天井左右两侧书院各一间,厢房套间各二间。三进正厅为七开间,共二十四间房。正厅左边门板上贴有一张是刘廷佐科试录取联元第二名的学报。
在新厝天井中左边种植一棵大铁树,据说已有两三百年的历史了。铁树的直径为四十公分左右,高约2米,树干虽已长满了青苔,但还是枝叶茂盛,充满了活力。
http://www.zxart.cn/UploadFiles/image/20150825/20150825165016_948.jpg
刘氏祖屋
刘氏祖屋
刘氏祖屋位于永安原吉山乡吉山村(今属燕西街道办事处管辖),吉山村所有刘姓都出自这里。该屋为刘氏始祖刘贵三于明末所建,木质结构,坐北朝南,单进三合院,大门开在左前侧,由上堂及前院左右各一间厢房组成。大厅长度5.10米,宽度3.53米,上明堂长度7.19米,宽度3.5米,下明堂长度12.9米,宽度4.00米。建筑面积293.97平方米。市级文物保护点。
据传,五百多年前,一位名叫刘贵三的人,从渔沄只身来到吉山放养母鸭,这里最初四周尽是水田,只有中间一块小土丘,他就在这块空地上搭起草棚,过着放牧的生活。有一天,天下着一阵阵大雨,一位路人经过此地避雨,受到刘贵三热情接待,将自己都舍不得吃的鸭蛋招待客人。第二天客人临走时对他说:“此处乃风水宝地,背靠北陵龙脉,日后一定丁财兴旺。”于是刘贵三相信了客人的话,从渔沄迁吉山,就在原地建起了吉山刘姓第一宅,后来称之为刘氏祖屋。从此,他依靠出售鸭蛋为生,娶妻成家,勤俭持家,生衍繁息,丁财两旺,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后来随着人口不断增长,逐渐发展成为刘氏一家姓,时达三百多户、数千人口的吉山村。
抗战时期,这里曾是福建省新生活运动会及后任台湾公产公务整理委员会专员、台湾新竹商业职业学校校长林鋆等人的办公居住处。
http://www.zxart.cn/UploadFiles/image/20150825/20150825165101_853.jpg
材排厝
材排厝
拥有“八闽第一房”之誉的清代古民居──材排厝,是一幢三进三排式民居,房屋的整体平面就像一只木排,东西窄,南北宽,面向文川溪,沿河而建,山光水色独占。材排厝看似普通,却以“亭、廊、房”三绝著称于世。“亭”,即位于门厅前的春亭,是闽越古民居中的独有门饰,像村姑迎客,在门厅前羞答答地婷婷而立。“廊”,即三排房间夹迎中形成的两条长长的走廊,从走廊的一端向另一端望去,长达数十米,一种小巷深深的感觉,立马把你带向那遥远的年代,那种古人的清幽生活氛围,定然洗去你身上几分城市的喧嚣。“房”,即四厅八堂,一百五十六间房屋,在平房式建筑中一幢房子百五十间,也显然是房中之最了。材排厝也正因有此“三绝”,而蜚声八闽,成为文物保护单位。
据悉,材排厝建于清代年间,由吉山的富商刘锡晋所建,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相传当年这里是一个小山包,刘锡晋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要建这座房子时,大伙都不相信在这种地方能盖房子。拥有这块地的主人与他打赌,你若能在三天内建成,我就把地送给你。刘锡晋内心十分高兴,当场表示若建不成,我就赔偿你的损失。刘锡晋是由贩运木材发家致富的。因此,他利用大河放木排的道理,事先在文川溪上游的大炼砍伐好木材,将房架扎好,捆绑成木排式的,然后从文川溪上游直放至吉山,就地上岸,在一夜之间就建好这座房子。因整个房子的形制像木排,所以,主人就起名叫材排厝。
http://www.zxart.cn/UploadFiles/image/20150825/20150825165134_725.jpg
棋盘厝
棋盘厝
在永安下吉山村中有座以棋盘形建筑的住宅,称之“棋盘厝”。为古民居,市级文物保护点。
http://www.zxart.cn/UploadFiles/image/20150825/20150825165209_202.jpg
燃藜堂
燃藜堂
随着历史的前进,燃藜堂的古宅形式曾一度因“文革”被搁置。然而,搁置的古宅形式的忠孝治世,人文历史,抗战遗址,却仍有它不衰的生命力。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瞬间历史如过眼云烟,只有文化长存,抗战精神长存。
http://www.zxart.cn/UploadFiles/image/20150825/20150825165646_401.png
渡头宅
渡头宅
“羊枣事件”是抗战时期发生在永安吉山的重大历史事件。羊枣从湖南衡阳到永安后,住在永安东坡的省研究院,离美新处不到一里路。他在美新处被捕后,押送到永安吉山的省保安司令部囚禁。
http://www.zxart.cn/UploadFiles/image/20150825/20150825165717_637.png
刘氏宗祠
刘氏宗祠
刘氏宗祠位于福建省永安市下吉山中心,是一处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这里是抗战时期福建省教育厅所在地、古祠堂,市级文物保护点。刘氏宗祠又名“崇仁堂”,坐北向南,建筑面积595平方米。每年农历九月初一,上下吉山村刘姓后代在此祭祀开基吉山的第一代始祖刘贵三(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从渔沄迁吉山)。宗祠是凝聚汉民族血缘和感情的纽带,作为汉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因是刘氏大宗祠,所以常作大修膳,是所有抗战遗址中保存得最完好的一处。
http://www.zxart.cn/UploadFiles/image/20150825/20150825165336_982.jpg
团和厝
团和厝
永安吉山村的团和厝是一座建于清道光年间的古民居,抗战时期福建省政府内迁永安,省高等法院检察署就设于此处,
http://www.zxart.cn/UploadFiles/image/20150825/20150825165406_405.jpg
大夫第
大夫第
在下吉山村的后仔坑有一座大夫第(即为大夫的府第)。抗战时期,在大夫第屋后左上方的竹林中古墓旁有一块宅地遗址称“慈竹居”是留法博士黄曾樾先生的旧居。为省政府官员住地、古民居、市级文物保护点。
在那场严重的流感(文革)中,多少人头昏脑热,要把一切打倒,把古建筑及文物毁掉。是文川溪的清澈河水把吉山村民的眼睛洗得清亮,是清爽的山风吹得村民脑子清醒,他们不畏风险,耿直护卫着。才使“大夫第”能够历经近200多年保存下来,完全得益于吉山村后辈们对它的爱护。
“大夫第”曾因历史上出过两位大夫、一位书法家以及近代名人黄曾樾为此厝的左邻,在此居住过。村民一直把这府第看成他们的自豪和骄傲,激励着一代代后人倍加珍惜、爱护它。
版权声明:凡本网站标明“来源:张雄艺术网专稿”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允许,不得随意使用和改编,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zhangx@zxart.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张雄艺术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