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抗日战争时期的永安教育

(2022-08-29 15:14:11)
分类: 福建永安
抗日战争时期的永安教育

1938年3月至1945年8月抗日战争时期的永安教育概况

  一、学前教育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5月,福建师范学校从文庙迁到大湖,在附小增设幼稚园,在园幼儿30多人。
  民国三十年(1941年),西洋小学附设一个幼儿班,在园幼儿20多人。

  二、小学教育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5月,燕江镇中心小学从文庙迁至城隍庙,文庙让给福建师范学校做校舍。8月,该校又从城隍庙迁至贡川,城隍庙让给省立实验小学做校舍。该校迁贡川后,更名为贡川乡中心小学。同时,师范校长王秀南派梁士杰在城关南门民权路9号创办附属小学。这年,省政府教育厅迁至下吉山,创办省立实验小学吉山分校,直属省教育厅管辖。历任校长有梁世杰、林治渭、林樊芬、陈仁弼、陈杰等。省银行迁至下茅坪,创办子弟小学,招收省银行职工子女。抗战胜利后,该校迁回福州。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5月9日,日机轰炸永安,附小随师范学校迁往大湖下圳。这年,槐林国民学校更名为槐西乡中心国民学校,在校学生增至150多人,教师6人,学制6年,成为一所全日制的完全小学。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该校更名为槐南乡第一中心国民学校,重建校舍600多平方,教室和宿舍各6间。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秋,省盐务局从福州迁至贡川。第二年秋该局接管贡川乡中心小学,更名为省私立盐务小学,在校学生300多人,教职员工10人。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秋,省盐务局迁回福州,该校由地方接管。
  民国三十年(1941年),洪田初级国民小校更名为洪田乡中心小学,规模扩大。至此该乡有6所小学。
         懋德学堂13     1.古马小学39    2.黄坑小学36     3.洪田小学44       4.生卿小学      湍石小学、马洪小学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3月,在西门创办燕北中心小学。这年9月,教会办的育才小学与淑德女校合并为卫理小学。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9月,在南坑创办燕南国民学校。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茅坪康乐新村创办康乐小学。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省教育厅在大湖乡创办国民义务教育实验区。该区主任茅乐楠、副主任林念慈(女),下设国民义务教育大湖中心小学、坑边工读小学、高增国民小学、魏坊单级小学、湖峰复式班小学、益溪民众小学和增田国民义务教育小学等。同时,各乡小学均相继更名为中心小学,在校学生和教职工都有所增加。

  抗战时期,永安成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城区除燕北、燕南、民权和私立卫理4所规模较大的小学外,在新桥、永井街、新街、桥西、下渡、大溪都办有初级小学;农村的上坪、槐南、龙青(青水)、西洋、洪田、小陶、安砂、曹远、大湖、贡川、罗坊(其时属清流管辖)等11个乡镇都有一所中心小学。

  据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统计,全县有中心小学8所、国民小学47所、私立小学2所,共计达57所,在校学生达7300人,比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战前夕的41所增加16所,在校学生3592人增加3808人,分别增长近40%和106%。入学率达95%。

  三、中学教育

  民国十七年(1928年),陈庄贤在城关北门盐仓创办永安县立初级中学,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停办。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在东坡新建校舍复办,第二年开学。1950年该校并入省立永安中学。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7月,省教育厅在下吉山创办省立永安中学,先办初中,后办高中。至民国三十年(1941年)成为六年制的完全中学。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7月,该校第一届高中毕业生毕业。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初,该校从下吉山迁至城关东坡驿运新村(现永安一中校址),在校学生达239人,10个班,教职员工31人。

  四、专业教育

  1、中等专业教育
  福建省立永安师范学校——民国二十七年(1938)3月,福建省立师范学校从福州乌石山迁来永安城关文庙。5月,姜琦校长辞职。6月4日,王秀南接任校长。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5月9日,日机轰炸永安,文庙连中7弹,教室、宿舍、橱房、膳厅等校舍被炸平。10日开始,该校被迫陆续搬迁大湖乡,借用祠堂、庙宇、民房为临时校舍,将义斋作礼堂,天爵公祠作膳厅,陈忠毅祠作科学馆,家松公祠作工场,江王祠作医务室和农场,璞园公祠作女生宿舍,达斋公祠、振华公祠、敬轩公祠作男生宿舍。8月,在大湖乡恢复附小建制,并附设幼稚园。9月,增设艺术师范科。王秀南实施“三杆主义”(枪杆、笔杆、锄杆)战时教育方针,学生过军事化生活。民国三十年(1941年)元旦,永安城区燕江之畔广场举行省会大中专学生军事检阅,该校荣获第一名。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6月,该校更名为福建省立永安师范学校,开设三年制普师、体师和艺师三科,增设四年制简易师范科2班。王秀南应广东中山大学之聘,辞职。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2月,黄震继任校长。他不仅极力推行王秀南的“三杆主义”,而且在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春,提出“政教合一”主张,亲自兼任大湖乡乡长,在大湖创办国民教育示范区。他亲自任主任,下设总务、宣教、组训三个组,学生深入大湖、坑边、罗坪等民众教育馆、读书处,办夜校,扫除文盲,开展抗战宣传。7月,黄震调省科学院,王敦善接任校长。王校长上任后,取消“三杆主义”办学方针和“政教合一”做法,也取消大湖乡国民教育示范区,减轻学生社会活动和劳动。除上述几位知名校长外,还有许多知名的老师在该校任教,如许钦文、王邦珍、吴秋山、朱鸣岗、吴启瑶、唐一帆、宋居田等等,他们有的是留学归国的学者,有的是著名的作家、美术家或音乐家。因此,该校学风、教风、校风优良,培养一大批栋梁之才。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内迁永安的学校陆续迁回原址,但福建省立永安师范仍留在永安。
  福建省立永安体育师范学校——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省立永安师范的体育科从该校分出,在城北黄山岭独立自办福建省立永安体育师范学校,分两种学制:一种是招收高中毕业生、一年制的“师训班”,一种是招收初中毕业生、三年制的“本科班”。目标是培养小学体育教师。学生大部份来自莆田、仙游和晋江等外县,永安本地学生不多。抗战胜利后,该校迁回福州。
  福建省中等师资养成所——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省政府在黄历创办福建省中等学校师资养成所。

  2、高等专业教育

  福建省音乐专科学校(简称“省立音专”)——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0月,省主席陈仪委任省政府参议蔡继琨为主任,在原福建省中小学师资短期培训班的基础上筹建省立专科音乐专科学校,先从训练中小学音乐教师入手。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月,音乐师资班奉命接收上吉山原福建省保安处新建房屋为校舍,2月开学。22日,音乐师资班正式更名为省立音乐专科学校。4月2日,蔡继琨任校长。该校教师由校长聘请,许多中外名家受聘任教,其中有奥地利犹太血统的音乐理论家、钢琴家马古士,保加利亚小提琴家尼可罗夫,早期侨居维也纳的犹太大提琴家曼爵克及其夫人等。蔡继琨离任后,省教育厅主任秘书郑永祥代理校长,不久正式任命诗词家卢前为校长。我国音乐家章彦、黄飞立、李嘉禄、陆柏华、程静子、薛奇逢、宋居田、朱永镇以及我省的曾雨音、徐志德和王声政等人都在该校任过教。卢前辞职后,省府派省党部书记梁龙光任校长,第二年又改派唐学咏接任。此后,聘请音乐教育家刘质平,著名作曲家陆仲任、陈田鹤,钢琴家及合唱指挥家魏非比、李永刚,声乐家李英、陈玄、冯坤贤、周遇春,小提琴家司徒兴城、陈家晖等到校任教。同时,还聘请文学家陈道统到校给师生讲授《中日文学》和《诗歌词曲》,聘请美籍教师莲娜、德利亚和福路相等人任声乐和钢琴教学。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夏,该校更名为“国立音专”。抗战胜利后,该校迁往福州,后并入上海音乐学院。
  福建省立农学院——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6月,严家显博士奉省主席陈仪令,来闽筹建农学院。7月中旬勘定永安黄历为院址,接收福建大学校舍,同时向各地招聘教职员工,在本省设考区,招收新生96名。10月1日开学,17日正式上课。11月16日补行开学典礼。严家显任院长。学院风景优美,山清水秀,占地200多亩,校舍有总办公厅、各学系办公室、研究室、大礼堂、图书馆、陈列馆、教室、实验室、温室、种子室、畜舍、男女生宿舍、饭厅、教授住宅、教职工单身宿舍和工人宿舍等数十幢。学系分为农学、园艺、森林、农业生物、农业经济等5个专业,学院设立招生、图书、仪器、建筑、出版、农产促进和农场管理等7个委员会,后又组成经济、稽核和学生贷金等3个委员会。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在校学生达400多人,教师39人。这年12月,该校迁往福州。
  福建省师范专科学校——民国三十年(1941年)8月,省政府在霞岭村创办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该校迁往南平。

  五、职业教育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月,省立高级农业职业学校迁到永安城关民权路(现大榕树附近),接收省立福安茶业职业学校和省立南平初级农业职业学校。7月,迁往连城文亨,更名为省立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3月,省府批准另择校址,决定迁回永安南门外茅坪村,征用农田400多亩,兴建校舍10多座,同年9月竣工。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9月,更名为省立永安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月,归省农学院,更名为省农学院附属高级农业职业学校。这是永安最早的一所农业职业学校。抗战胜利后,该校随省立农学院迁往福州。

  六、业余教育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省教育厅在大湖乡试行“国民义务教育试验区”,大湖、坑源、增田、坂头、上早、瑶田、岭冈、金银湖、罗家坪等村都办起农民业余识字学校,中山民校更名为战时民众学校。办学形式多样,有成人晚班、妇女午班、牧童午班等。师范学校分配实习生包教农民识字、唱歌,既学文化,又学唱《毕业歌》《大刀进行曲》等抗日救亡歌曲,向民众宣传抗日思想。

  同年,福建农学院委任黄魁岩为校长,带领5位教师在大湖村赖庆元公祠办平民识字学校,白天教儿童班,晚上教青年班。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各乡中心小学都设有民教部,分管业余教育。西洋等乡都纷纷举办青年、妇女识字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洪坑赖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