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刂”部首的源流及内容【刀】【力】【刃】【分】

标签:
文化教育 |
《字典》:刂(dāo)同“刀”,用作部首。也称“立刀旁”,简称“立刀”。
《例解》:“‘刀’字在字的右边时大都写成立刀旁‘刂’,有‘刂’旁的字大都跟刀具或者使用刀具有关系,例如:……等等。”
《文典》:象刀形。古銅刀作形。
即原刀形之省。釋義:一、方國名。二、貞人名。
《字典》:刀(dāo)<<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名>象形。小篆字形,象刀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古代兵器名。
《新华大字典》:刀(dāo)【文字源流】刀是象形字,像一把短柄的刀。刀的本义是指一种武器,引申泛指用于切、割、削、砍的有锋刃的工具。...。
文不能看作“象刀形”,是
文与一个向斜下方的指示符号联合组成的复合文。
文是“乙”字的甲骨文,表示运动。
文是指事物的运动方向是向下或指用力的方向是向下。即指向下用力事。
凡是斩、割、切、削、砍、铡、劈、刨、剁等动作都可视为“刀”文的内容。由于“刀”文的内容较多,所以才成为“字”的部首。
“”字构件在此字是指二维空间。二维空间是指仅由长度和宽度两个要素所组成的平面空间。
“丿”字构件是指由上往下划过。
“刀”字是指某一物体在一定的平面空间划过。
这正是“刀”类工具在运动过程中的具体描述。
“刂”部首不能释义“刀”,从构件理解,是亅指向了一个短竖。丨表示上下贯通,短竖是指上下的动作,“刂”部首是强调上下动作或指某一事物上下活动。如“則”字,“貝”字构件是指内心。书里的“刀”文可以理解刀,但不是“刀”字。
书表示内心就像刀割了一样痛或指铭记在心里。“則”字的“刂”部首也不是指“刀”字,还可以理解心里扑通扑通的上下跳动,是指紧张或激动。这些内容是“則”字外延出准则、法则等内容的理据。
《文典》:象原始农具之耒形,殆以耒耕作须有力,故引申为气力之力。《说文》:“力,筋也。象人筋之形。治功曰力,能圉大灾。”《说文》说形不确。释义:祭名。
《字典》:力(lì)〈名〉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耒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用耒表示执耒耕作需要花费力气。“力”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体力,力气。
《新华大字典》:力(lì)【文字源流】力是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像古代耕地用的农具耒。力的本义就是耒,由此引申指力量。......。
文是在竖弯的下半部有一个截止符号。竖弯表示曲折,截至符号表示阻力,但已冲破阻力继续下行。
“力”字是“刀”字的“丿”字构件出头,是指从上往下的动作已经超出正常的空间范围,即指加大了力度。所以“力”字外延出体力、力气、力量等内容。
《文典》:从刀上有一短竖,与《说文》刃字篆文形近,或释刃。释义:地名。
《字典》:刃(刄)(rèn)<名>指事。小篆字形,在刀上加一点,表示刀锋所在。本义:刀口,刀锋。通“韧”。柔软而坚固。
《新华大字典》:刃(刄)(rèn)【文字源流】刃是指事字,其字形是刀上加一点,表示刀口所在的位置。刃的本义指刀口、刀锋,引申指刀剑等有锋刃的兵器。...。
文是在“刀”文上面顺势又加上“丿”,一撇又一撇是指连续加力,长时间工作。如:“忍”字是指长时间工作会给人心理带来巨大的压力。所以“忍”字外延出忍耐、容忍的意思。
“刃”字释义“刀锋”,“忍”字不好解释,所以解读“忍,形声。从心,刃声。” 书,文、书不是字。概念不能混淆。
“刃”字是“刀”字的“丿”字构件上加了一点,当“刀”字被确定为“刀”,自然看形者会把“丿”看成了刀口,“、”再强调刀口,也就有了“刀锋”的内容。
“、”是字的主要构件,并且所在的位置十分重要。在“刀”上我们能解释通,那“犬”字是在“大”字上有一点,为什么偏偏要理解是狗的意思呢?字构件不能在这里解释东,到那里解释西。“刀”字仍旧要理解“、”是强调加力。加力的方法有多种,一是加速,二是刀锋。
前文谈到了“纷”字,现在我们讨论“分”字构件。
。
《文典》:《說文》:“分,別也,從八從刀,刀以分別物也。”甲骨文字形與金文小篆皆同。釋義:義不明。
《字典》:分(fēn)〈动〉会意。从八,从刀。“八”就是分从“刀”,是以刀剖物,使之分开的意思。本义:一分为二。
《新华大字典》:分(fēn)【文字源流】分是会意字,由刀和八上下组合而成,表示用刀把物体分开。分的本义是指分别、分开。引申为辨别、分辨,又引申为从主体分出的部分,分支。......。
“八”文是指分析和判断。
“分”文是指分析和判断事物要明确努力的方向。
所以“分”字外延出划分、区分、分别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