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积极语言的有效应用
(2022-10-26 16:18:31)
何为积极语言呢?
“积极语言”是指引发个体积极情绪,发现个体优点及潜能,促进个体美德及积极品质形成,有利于建构积极人际关系的语言。积极语言既是语言艺术,更是教育艺术。下面我用具体实例谈谈教师积极语言的有效应用。
案例一:学生没及时交作业,老师如何进行评价
教育中,不想要的行为常常不明智地受到了强化。比如:早自习收作业时,有的老师会说:“今天,第三组作业又没收齐,在这里我就不点名批评了。但个别同学要注意,不要因为你而影响全组的作业率。另外,在这里,我要提醒组长,你有责任提醒组内同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全组没收齐作业,你有责任,希望你以后起到组长的作用。
这段语言表述既表达了对学生的正向期望(上交作业),又表达了对学生的理解(学生未完成作业可能是有原因的),还能让学生感到安全感(如果我有困难,老师或同学会乐于帮助我),同时,还表达了对学生的信任(组长是有能力的,是能够承担责任的)。最后,还引导学生向新的技能延伸,对未来提出要求(不但继续在规定时间内上交,而且还将做到事先做好检查工作)。一系列积极的语言,可以刺激学生愉快的体验,而愉快体验本身就能够维持学生的行为,影响学生的动机,帮助学生塑造信念。
案例二:什么语言可能有效避免“比文化”
小学语文教师布置学生找段落大意,通常说:“下面,我们来划分段落,请同学们先划分段落再出说段落大意。我们来看看,谁能最快完成任务。
“找段落大意”这件事情需要静下心来阅读和思考,才能查到答案。如果不能静心,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阅读、理解和判断。所以,这时教师的课堂语言就尤为关键,是布置完了就不说话,还是布置完了有规律地说:“我看谁答完了”、“我看谁能一下答对”、“好,有一个同学已经举手了”、“大部分同学已经做完了”、“还有个别同学没做完,我们再等他们一会儿”呢?
“看谁做得最好或最快"这类话,是这堂课的目的吗?不是。是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吗?也不是。就算出来个最快或最好的学生。 教师就满意了吗?更不是,教师的目的、期望和满意,是学生都能够找出较落大意。如何使学生集中精力去找出段落大意应该是语言表达的重点,而不应该强调“谁最好或最快”。
“看谁做得最好或最快”是“比文化”的典型语言特征,它用语言去关注了那个1%的“最好”、“最快”, 但却也用语言忽略了99%的非最好、非最快。这话看上去是积极的(鼓励学生做最好),但效果却是消极的(打击了大多数)。因此,同样的情境,可以用另外一套更有意义和目标效果的语言表速。当布置找出段落大意时,我们可以尝试说成:
“现在,我们要划分段落大意(说明任务),
大约十分钟的时间(说明允许的时间范围),
同学们静下心看,从第一段看到第八段(说明数量),
看过的尽量看懂(说明目标是看懂,而不是看完了似是而非,蒙人蒙已),
看不明白不急于往下看(表示要理解着看),
老师希望你看过的就能明白(表达对学生能够胜任任务的预期和期待)。
做完的同学,可以继续往下看,或做些其他的事情,以免打扰其他同学(暗示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朝着“学会为他人着想”的方向发展,进而促进合作,在合作条件下,个体的活动效率就会得到提高,而且能够促使某种既利己又利他的结果得以实现)。
好,现在开始。
开始后,教师就不要再打扰学生,尤具不能隔几分钟就说一遍“还有几人没做完”、“某某最快”之类分散学生注意力的话。
不比谁比谁差很重要,也没有必要去比谁更好,只要让学生做好他们自己是最好的。
案例三:学生出了问题,语言怎样表达“批评”
也不是说,孩子出现了问题不制止不批评, 而应该是正面提示, 表达对其未来行为的期望,不要纠缠于他正在做的错事。
有些老师虽然没有用消极的语言反馈学生,但却用了无用的语言反馈学生。这类语言虽然看上去很客观,但却没有意义。比如,下面这些积极性的、建设性的语言,能够让学生会更愿意并知道改进什么:
“这堂课共三个要点,其中两个你已经掌握,还有一个....你记忆一下,相信你能掌握。”(既符合事实,而且肯定了学生正向行为,再指出问题,同时给予对未来的建议)
“从测验中看得出你还是有想法的,你还是有基础的,但没有组织得太好。下次你先试着写个提纲,也许会改进。”(讨论未来能做的事,而不是只谈那些不会重现的过去)
在作文结尾处下次再精练一些就更好了。”(明确努力方向)
总之,教师反馈学生的语言越具体、越明确、越积极,学生越容易对成功进行内部归因,会检查自己的努力程度、学习方法等,容易激发学生付出最大努力;反之,学生容易对结果进行运气、环境、同学影响、教师态度等外部归因。核心是:在陪伴和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是不说“真”话,不是不真实评价学生,而是要继续说“真”话,把原来从负向评价学生的“真”话,转变成从正面评价学生的“真”话,而且这样的评价越真越好。
教育学生时,不能想说什么说什么,而应该明确知道,哪些话可以“总说”、“多说”,哪些话应该“少说”、“不说”哪些话应该“禁说”。“禁说”和“不说”的话,比如你“傻”“笨”“撒谎”“讨厌”“老失败”“让人失望”,“都不理你”“不要你了”“滚出去”,毫无疑问,这些话不但会降低学生的自尊,打击学生的自信,而且还会剥夺学生的爱和归属感。而那些“少说”的话,比如你“不行”“不对”“不努力”“不争气”“做不了”“没出息”“没救了”等,也常常是由于过分关注学生人性的消极面和弱点,不断对学生做出限制,否认学生,不相信学生能够进步和改变,久而久之,导致学生感到自己无能、无助、无望,越来越感觉难以胜任各种任务,形成自卑感。我们要“总说”或“多说”的话诸如:“我同意你的想法”,“我欣赏你的观点”,“我尊重你的建议”,“我期待你能有收获”,“我相信你一定会尽力的”,“我理解你的困境”,“你的问题是有道理的”,“你是有希望的”,“如果出现错误或没有提高是有原因的”,“你可以的”,“你去试试”、“你是做得了的”,等等。“总说”和“多说”的语言层次表达了对学生的尊重,肯定了学生的能力,激发了学生潜能和动机,同时也帮助学生坚定了努力做事、把事做好的信念。
学生就像我们的手指,五个手指伸出来不会一般齐。树林里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海边没有两粒相同的沙子,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具体”的美,想办法说具体的、学生能做得到的话,让这些“具体的美"发光。既不要吝啬我们的赞美语言,也不要说那些空泛的语言,而要有针对性地用那些有实际意义而且又富有魅力的语言点燃学生的激情,让学生充满自信,尤其让后进生都有勇气抬起头来学习!
一名好教师不仅应该具备知识素养,能力素养,更要具备道德素养和心理素养。你播种快乐,自己也将收获快乐,你播种美好,自己也将收获美好。而这颗种子便是教师的积极语言,积极教育。培养孩子们形成好的行为习惯,拥有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人格,才是我们教师最需要做的。马克思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核心所在就是唤醒,教育的真谛就是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那就让积极语言成为教师最闪亮的名片,去唤醒每个孩子的心灵,去点燃每个孩子生命的灯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