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主题墙与儿童海报——读《儿童视野的幼儿园环境创设》:胡雪琼

(2021-06-25 11:00:48)

王海英教授在《儿童视野的幼儿园环境创设》一书中提出了“儿童海报”的这一个观念,明晰了幼儿主题海报创设就是“围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由幼儿提出问题,教师进行审核这个问题是一时兴起还是有继续探究的意义?教师的1海报+幼儿的X张海报。教师的海报是以教育者为视角所展现的主题活动的来龙去脉,包括主题活动的缘起、背景、目标、内容、流程、反思等,儿童海报却以儿童自身为叙述视角,用儿童自己的图像、绘画、符号等表征手段记录并呈现的儿童对主题活动的探究过程。  

主题墙是记录幼儿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载体是主题得以顺利开展的媒介;是儿童自己对主题活动过程的记录与反思它承载着我们的教育意图,并能引发幼儿获得经验上的提升、能力水平上的提高。我们应以幼儿发展需要为目的,紧紧围绕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发挥孩子的作用,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让孩子成为主题墙饰的主人。尽力创设富于变化、利于互动、便于交往、乐于体验的环境,孩子不是现成环境的享用者。在我们的探索过程中,应该理解儿童本位的环境主题创设。老师也能根据孩子们出现的不同情况,调整,反思,完善,让自己的课更丰满,这也是一种教学相长。

主题墙是丰富幼儿园教育环境,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幼儿园课程与班级环境创设的有机融合。从某种程度上讲,班级主题墙的创设已经成为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有效手段,直接影响主题背景下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主题墙不是给老师看的,是孩子们自己的,要站在儿童的立场,呈现孩子自己探索的过程。但是在幼儿园里,主题墙的创设依然存在着许多误区与问题。 

一、主题墙创设存在的问题 ,从某种程度上讲,班级主题墙的创设已经成为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有效手段,直接影响主题背景下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但是在幼儿园里,主题墙的创设依然存在着许多误区与问题。
1.重审美,轻教育 
 为了教室整体的美观,主题墙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设计,如总是采用新颖的材料进行装饰点缀;喜欢将主题墙饰布置得高高的,以至于幼儿只能仰看而不能摸的位置。这样以装饰为主的主题墙,完全忽略了其教育价值。 
2.重教师,轻幼儿 
 在主题墙的创设上,许多老师也知道应让幼儿参与的道理,但在实践操作时,主题墙中大多数内容还是由老师自行设计,只象征性地留有一小块空缺给幼儿,然而即使是幼儿参与的这一小块内容,用什么样的材料、以什么样的方式、如何布置等等,也完全听从老师的安排,幼儿缺乏思考探索的机会。 
3.偏静态,少动态 
 新主题开始了,老师花了工夫创设出相应的主题墙,如在主题墙上张贴出主题思路,让幼儿搜集相关的图片与资料,孩子的手工、绘画作品等等,静态的主题墙,不能随着教学目标的变化而变化,也不能随着幼儿的变化而变化,不利于主题活动的有效开展。 
4.重形式,轻参与 
  主题墙上张贴出的幼儿作品,总是老师挑选出的一部分能力强的幼儿,;家长对主题墙的参与也不够,虽然家长配合老师,每次例行公事搜集一些与主题相关的资料与图片来园,但没能与孩子一起真正走进主题,去深入挖掘主题所带来的快乐。所以导致了主题墙在幼儿与家长面前真正流于形式。 

二、有价值的幼儿园主题墙。

1、丰富性。

主题墙作为幼儿开展活动的足迹呈现平台,呈现的主题应该具有课程连续性。教师在创设时要有全盘考虑的眼光,可以有三个主题安排,一个是刚刚过去的,但孩子还有延伸或思考的活动,一个是正在进行的主题,另一个是将要进行的主题。在每一个主题中,教师要有选择的选取内容进行布置,主题要有脉络,有标题,人一看就非常清楚和明了。

2、艺术性。

主题墙作为班级的一种“活动”墙面装饰,要赋予创意的设计、智慧的装扮,而不仅仅只是散落的将幼儿的作品、教学挂图进行张贴,就算完成了主题墙的布置,这样的教育价值是微小、显而易见的。教师怎样做到创意的设计,其中离不开对整个主题位置的思考:采用何种图案、怎样摆放等,让活动的意义真正体现。有时教师的一点小装饰、小说明,一个小标记,就能让整个主题焕发光彩,达到视觉和教育的“双赢”。

3.互动性。

主题墙作为班级的一部分,随时和幼儿在进行着“沟通”与“交流”。主题墙上呈现的材料应该是教师和幼儿一起收集的完成的,那就让孩子也参与到创设中来。这样既可以让幼儿关注主题墙,而不仅仅是“摆设”,也可以让幼儿的智慧和教师共享,教师还可以减轻一定的工作负担,两全其美。

幼儿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始终来自于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且幼儿与环境相处的方式也直接影响教育的质量。在主题墙活动创设中,我们根据预设课程模式,将主题墙饰的创设紧密地与班级的主题教学活动的运行方向相结合。将幼儿关于主题探究的阶段性成果、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教师和家长提供的相关的内容支持等内容构成主题墙饰的主体。让孩子在这种交互过程中得到满足,丰富对有关主题内涵的理解,并激发对主题的深入探究的兴趣。如:在大班“不一样的我”主题活动中,教学活动“名字的故事”,其目的是让孩子们认识自己的名字,了解自己名字的含义。我们先让孩子回家与家长一起制作了一张卡片,卡片上写上孩子的名字及名字的意义,“姓名画”然后带回来贴在主题墙上。同时,在每日的点名,也设计了大的姓名牌,每天请小朋友给大家点名;语言区也会有小朋友的姓名牌和对应的照片。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体会到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期盼,并在自由活动中争先恐后地去认识自己及自己的名字,向别人介绍自己和自己名字的意义,同时辨认同伴、同伴的名字。再如,在大班孩子即将毕业的时候,孩子们对于幼儿园的一草一木都十分的留恋,老师就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制作一个“离园倒计时牌”的主题墙饰,和孩子们一起商量版面颜色的选择、内容的布局、墙饰的装饰等等,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让孩子们自己动手,不断丰富墙饰的内容,让孩子画下自己在幼儿园里的最爱,记录对老师的不舍,做自己的名片,画上电话号码,留下与好朋友的合影。“参观小学”,幼儿园会统一参观小学,每个孩子毕业会去不同的小学,周末让孩子去参观了解自己即将要去读的小学,把它画出来,跟同伴介绍;在墙饰不断得到充实的同时,孩子们对幼儿园的爱、对老师、朋友的爱也在不断地得到升华。

、让主题墙成为一个联动的整体。

1.班级是幼儿园课程实践中一个最基本的工作单位,它可以是相对独立的,也可以纵横结合成一个整体。“主题墙”不但是幼儿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它更是全园幼儿互相学习、相互促进、整体联动的理想场所。各个班级在准备“主题墙”时,提倡以年级组为单位集体研讨,平行班的老师彼此交换意见,有的主题可以各班独立创设“主题墙”。在创设“主题墙”时不要求一次性上墙,同一年级组的幼儿可以相互观摩、欣赏、评价,不同年级组的幼儿也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去看看其它年级组的“主题墙”。“会说话的墙壁”,那就让我们正视缺失,改正不足,让“墙壁”说话、让“墙壁”“好好”说话,让主题墙真正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发挥作用。

2.教师善于捕捉儿童的兴趣和关注点,从中提炼课程的主题。

新年时“红彤彤的中国年”引导孩子再一次沉浸到过年的氛围之中,随后的活动丰富多彩,都紧紧围绕传统文化展开:有孩子们在元宵节的花灯简单易猜谜语贴在主题墙上,这样,孩子们一有时间就会互相说说、猜猜;今年是年,孩子们又对十二生肖是哪些动物产生了疑问,他们要求我把十二生肖的图片也贴在墙上,这面墙饰就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来看的地方,孩子们你问我,“你属什么?”“老师,我的爸爸属牛,你属什么呢?过年时孩子们印象最深的就属拿压岁钱了,我启发孩子们思考红包里的祝福,并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对亲人、同伴的祝福,这就是墙饰“祝福树”的由来。到这里,“红彤彤的中国年”主题墙饰全部展览出来了,幼儿置身于热烈喜庆的节日气氛中,感受着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幼儿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也在不知不觉中建构着,墙饰与课程之间也互动起来。

、主题墙与教学之间的互动。

  春天来临,我们开始引导孩子关注周围环境的变化,并来到绿色环保的园区和户外社区散步。大家观赏着生机勃勃的叶芽儿,看着翩翩起舞的花瓣......“大树和小花”主题便应运而生了。孩子们结识了许多树朋友、花朋友,有了丰富的感性知识后,就用彩笔画出五颜六色、姿态各异的花;细致入微地观察芽苞苞的形状和色泽,每天记录大蒜宝宝的成长......主题墙饰成了艺术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时是艺术活动的起始,有时则是延伸。后期当我们春游回来后,孩子们创作出了“春游全家福”,把春游时观察到的各种各样的树木和花卉小朋友们的活动都表现了出来。在墙饰与教学的互动中,两者互为一体又互相促进。

、主题墙饰与幼儿之间的互动。

 每一个主题墙饰的创设,不仅是课程内容的体现、教学活动的反映,更是幼儿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记录。创设有价值的幼儿园主题墙。

1.让幼儿成为班级环境创设的主人。

让幼儿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主题环境创设。教师由原来的动手者转变为观察者,倾听者和支持者。首先,要多关注孩子的兴趣点,观察孩子的需求,激发他们创设主题环境的积极性,多倾听孩子的所思、所想,给孩子提供适度的支持。2.根据课程内容创设主题墙。

   在教育发展的长河中,幼儿园的主题墙是促进幼儿发展不可缺少的“环境”,一直成为幼儿在园生活的重要部分。幼儿的所有活动都纳入了教育的范畴,幼儿参与的成分越来越多,主题墙在内容上不像以前过多重视作品的精致、漂亮、完整;也不像以前的班级环境创设使幼儿的思维和行为依附于教师的思维和行为。而今,主题墙无论从内容来源、主题的产生等多方面都生动、直观、真实地再现了师幼之间,幼儿、教师与家长三者之间近距离的对话;师幼之间亲密的关系;幼儿与幼儿之间的情感氛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