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儿童敏感期第六章有感六一幼儿园檀诚诚
(2020-12-23 08:51:43)捕捉儿童敏感期第六章有感
六一幼儿园 檀诚诚
我所理解的敏感期,只是对某一事物有特别的兴趣。而孙瑞雪老师提到的敏感期,是一个相当专业的词。所谓敏感期,是指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注身边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每天都要面对三四十多个大班的孩子,所以特别想要了解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每天都会想什么,做什么,或者对什么有特别的兴趣。我想,了解这些,可以让我很快的融入到他们中间,不至于被他们排斥吧。这本书的第六章就是5—6岁孩子的专属,写他们在婚姻,书写,数学逻辑,社会性兴趣,动植物、实验、收集等方面有着怎样的敏感期,老师又该如何应对不同孩子不同的敏感期。
在婚姻的敏感期,儿童要得到准确的结婚概念,看来需要在生活中经过多次讨论,并在真实的场合使用这个词。这也是儿童得到其他概念的途径。孩子们从4岁起就开始喜欢别人,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所喜欢的人又喜欢上了别人,孩子们学会在痛苦中处理这些事情,学会在处事中认清自己的需要、理解别人的需要。在反反复复中,孩子们成长了起来。对儿童来说,异性朋友的敏感期是纯心理和精神性的,它使儿童变得向上、助人、自爱、自觉、使儿童经历快乐和痛苦,使儿童的心理意识和社会意识“上个台阶”。
在书写敏感期的到来时,书写就像从孩子的生命深处走出来一样,深深吸引着孩子,不断促使孩子高度专注和持续不断地写。写,变成了生活和乐趣,写如同孩子去放风筝一样自发和快乐。这是敏感期的作用,把学习当作生活。
儿童的某个时期,会出现一种数学的思维,那就是逼近无限的序列。从一到十到百到千到万到十万到百万到千万到亿到十亿到百亿……直到语言不能表达。儿童从中体验并炫耀这个无限性。无限性是人类为止迷恋的问题之一,无限性因此具备一种美感。
5岁过后,儿童有一个非常独特的时期。这段时间内,他对各种知识和情感产生强烈兴趣。只是每个孩子的关注点不同,时间长段也不同:几个月、半年或者一年不等。这段时间里,孩子可能什么都不做,每天就看、摸、说这方面的知识。自由对孩子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这时成人来教孩子,孩子的敏感期就会大打折扣的流逝掉;如果没有成人专心的倾听,孩子敏感期的激情和兴趣也不会这么持久和深入。这就是我们不断强调给孩子爱和自由的原因。
整本书主要是老师们遇到的很多问题事例,每一个事例后面紧跟着就是就是孙瑞雪老师的应对技巧,或者是附带说明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老师该怎么做。每一个事例后面,孙瑞雪老师并不是长篇大论,而是点到为止,对症下药,简明扼要的阐述她的观点。
五六岁的孩子已经有太多的想法和行为了,他们会逗老师玩,会帮助老师做工作,会主动向别人认错道歉,会主动把玩具收好整理好,会告诉别的小朋友要安静的工作,会安静的睡觉不吵其他的小朋友,会教小朋友做数学题,会自己动手盛饭倒水等等。当然也会有很多时候让我们头疼,打骂掐咬别的小朋友,自己的工作不收拾,睡觉时候吃手指,上课时候随便说话,吃饭时候米粒丢的满桌子都是,注意力不集中,坐在那里就像坐在火锅上一样……还有他们已经对感情有所理解,知道谁好谁不好,谁对他好谁对他不好,他想和谁好不想和谁好。那么在平时游戏或者做其他活动时候,他就会有意的站在好朋友的旁边,只和好朋友玩,如果好朋友不跟他玩,他就会把好朋友抢到自己的身边,结果惹一番争吵。他们也开始关注男人和女人的区别,问一些比较尴尬的问题。每一个行为的背后,也许都隐藏一个敏感期,若是得不到关注,就想孙瑞雪老师说的,他们就会变得“人来疯”。若是得不到关注,一个好的行为习惯也许会就此消失,一个不规范的行为习惯也许就会生根发芽,阻碍他们的健康成长。
这些曾经遇到过的,还有那些即将要遇到的问题,都可能在今天或者明天悄悄上演。若是仔细一点,认真一点,每时每刻用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来寻找,及时给孩子一点指引,让孩子的眼前出现希望的光线,让每一个无厘头的纠纷变为和谐温馨的画面,让吵闹的教室摇身一变,让每一个孩子的嘴里都说着文明的话语……
蒙特稄利形容“经历敏感期的小孩,其无助身体正受到一种神圣命令的指挥,其小小心灵也受到鼓舞。”敏感期不仅是幼儿学习的关键期。也影响其心灵、人格的发展。因此,成人应尊重自然赋予儿童的行为与动作,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以免错失一生仅有一次的特别生命力。
通过十年的教育实践,以孙瑞雪为首的幼儿教育专家团队发现,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
这些事例的背后,都离不开老师仔细的观察,认真的记录,每一位老师都值得敬佩,值得尊敬。看到一些事例,有时会产生心里共鸣,每一个老师,都有可能遇到这样的问题。不知道哪一个孩子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他们会按照自己的方式走自己的路,一不小心,也有可能偏离自己的轨道。老师有责任为每一个孩子的道路驱除一些不好的东西,我们可以为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提供一个美好的环境,在实际行动中潜移默化他们的心灵,但是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个孩子都按照我们规定好的那个方向去成长,发展。培养有个性的孩子,也是教育的一个宗旨,一个创新。从幼儿园开始关注并利用他们对某些方面的兴趣,扬长避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每个孩子都有希望。
孙瑞雪老师提到“儿童敏感期也是有弹性的,0——6岁的儿童,如果敏感期没有得到良好发展,到了6——12岁还会有弥补的机会,但是,这有个前提,那就是6——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但现实是,在学习压力下,这个年龄段的很多孩子,既得不到6岁以前来自父母的宽容和疼爱,又得不到长大后成人给予的尊重。在这些孩子身上,我们看不到敏感期的种种表现。”所以,做好敏感期工作,尤为重要。及时发现孩子的敏感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心,让他们安心在这个环境里度过自己的敏感期。对于一些特别行为的敏感期,不能眼睁睁看着一个孩子任意向不好的方向成长,就要在他的不好的习惯萌芽的时候,把魔鬼掐死在摇篮里。慢慢的弱化他对不良行为的敏感,用好的行为灌输、引导他,那么这个敏感期他将会有一个非常大的收获。不仅是孩子,老师,家长,也会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老师,是这个敏感期不可忽视的角色。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老师和孩子,都在成长。
抓住每一个孩子的敏感期,让他们在一个适当的环境下,安全度过他们自己的敏感期,不害怕被伤害,不害怕被忽视。相信在老师的关心呵护下,每一个不安全的敏感期都会有好的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