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笔记——吴燕

敏感期是指特定能力和行为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个体对形成这些能力和行为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敏感期” 一词是荷兰生物学家德·弗里在研究动物成长时使用的名词。后来,蒙台梭利发现儿童的成长也会产生同样现象,因而提出了儿童敏感期理论,并将它运用在幼儿教育上,由此拓展了一系列的理论,获得了大家的广泛认可。
儿童心理是在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向前发展的。发展心理学家依据不同的标准,将儿童心理的发展分为不同的阶段。敏感期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某一阶段或阶段之间出现的对儿童发展具有特定意义的时期。研究和探讨敏感期问题,在理论上,对于先天和后天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是非常有益的,在教育实践上,对于探索有效地促进儿童发展的途径和方法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蒙台梭利的儿童敏感期观点
1.手、口敏感期。
孩子用手抓到的东西,一定要送到口中 “品尝”,甚至反复吃手指———这就是孩子手、口的敏感期。儿童就是从这儿开始感知世界的。
2.语言敏感期。
婴儿开始模仿成人说话的口形,并发出呜呜哇哇的语声时,就是他的语言敏感期了。婴儿能够快速学好母语,就是这个敏感期起到的作用。
3.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
微小事物往往被成年人忽略,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的奥秘。这正是培养孩子细心、认真观察的好时机。
4.感官敏感期。
孩子从出生起,就会借着感官来熟悉环境,每种感官的敏感期的时间是不同的。到了幼儿后期就能具体地通过感官分析、判断环境里的事物。
5.秩序敏感期。
孩子需要按照他认为的秩序来做事情。如果他认为的秩序被打乱了,就会哭闹不止。因而“对秩序的要求” 是幼儿极为明显的敏感期。
6.动作敏感期。
孩子活泼好动,父母不应过度限制,要使其肢体动作正确、熟练,并帮助左、右脑均衡开发。
7.社会规范敏感期。
适龄进入幼儿园的孩子逐渐对集体活动开始感兴趣,对交朋友有明显的意愿。这时父母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使其日后能拥有自律的生活。
8.阅读敏感期。
孩子的这个敏感期发生较迟,但如果孩子在语言、感官、肢体动作等敏感期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和锻炼,那么这个敏感期就能比较顺利地度过。
9.文化敏感期。
这个敏感期延续时间稍长,而且大多数孩子不是非常明显,但对于成年以后的人生取向,却有着重要的意义。
以上九个敏感期,是目前大家比较公认的分类方式, 也是幼教和早教的重点研究内容。我国著名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这样描述: 敏感期和吸收性心智是儿童发展的两样内在动力。处在敏感期的儿童,专心于某一特定的事物, 在反复活动中,以特有的强度接触外部世界、感知世界、认识事物。一个敏感期过后下一个敏感期又被激起来,儿童的身心得到长足的发展。敏感期中的幼儿往往对敏感对象表现出痴迷的热情。满足儿童敏感期的需求会使儿童表 现出平和的生活状态、积极向上的探索精神以及与人和谐沟通的能力,使儿童在成长的道路上顺风顺水,进而顺利成人成才。
(1)整整齐齐的夹子
新学期开学以来,小班的宝宝很快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而对于小班孩子,区角游戏也是他们新鲜的事物之一。经过一段时间的规则训练,小班幼儿区角游戏的规则意识明显增强。
益智区,有几个孩子拿走了夹夹子的材料。老师坐在一个孩子身边,让老师惊讶的是,一个太阳已经被那个孩子夹了一半的夹子。而且,这些夹子一个挨着一个,从老师的角度看,夹子与夹子之间的距离都是差不多的。(图1)
接着,夹子用完了,因为早前就有夹子被夹在了螃蟹和小猫上,剩下的夹子不多了。孩子低着头,撇着嘴,老师问“夹子没有了吗?”他点点头,然后老师又说“老师装麦克风的红色篮子里有一袋夹子”。小男孩懂了老师的意思,想了一下,走到钢琴边,四周环顾了一下,找到了老师说的篮子。老师看他拿起那个袋子抖了抖,里面的夹子掉了几个下来。然后他走到老师身边,拿了两个,夹在了太阳上。(图2、图3)
老师看着他问“是不是又不够了?”小男孩说“那个袋子破了”,老师说“你可以把袋子反过来拿,就可以了。”结果他很快跑过去,拿来了整袋夹子。这样还没完,因为太阳还没有被他夹满,他没有丢下太阳不管,而是几次三番的走到那个篮子边,一下拿一个,两下拿一个,老师猜测应该是刚才他第一次拿的时候掉下来的夹子。就这样重复动作,一个太阳被他夹满了,同样,每个夹子之间的距离看上去差不多,完工后,他立马拿起他的成品展示给我看。这样的秩序感,体现的应该是孩子内在的一种品质,也正是小班孩子的“执着的秩序敏感期”。(图4)
四十分钟后,区角活动时间到了,老师让孩子们收拾东西,又结果老师发现了刚才夹夹子的孩子正在耐心的把太阳上的夹子一个一个下下来。(图5、图6)
此外,儿童敏感期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户外活动时,孩子们总喜欢捡拾地上的杂物,并把它当成宝贝一样捧在手心或装进口袋。对此,我们通常会告诫孩子不可以随意捡拾上的东西,并且要求孩子立即扔掉,而孩子们在扔东西时通常会表现出依依不舍的样子——这样的做法没有给幼儿自我发展的空间和充分的自由,太草率了。
一天,孩子们喝完水把水杯摆回杯架后,其他小朋友都回座位了,只有琦琦站在杯架前边看边说。原来,杯架上的数字吸引了她,想起近几天来她总是喜欢问我关于数字的事情,我意识到她认识数字的敏感期到了。她边读边问:“老师,这是‘8’吗?那是‘19’吗?这是什么?”我依次告诉她,并一一读给她听,她边听边小声跟读,我尽量放慢速度把每个数字读清楚,生怕她听不清楚读错了。
这时期的孩子因为感兴趣而投入,因为投入而专一、持久。成人千万不要轻易地打断孩子,而是应该先观察再判断,否则可能会扼杀掉孩子敏感期的萌芽。虽说孩子失去的敏感期有些是可以弥补回来,但毕竟有缺憾。为此,老师一定要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为幼儿的敏感期多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