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国很少提到赵云?
标签:
三国很少提到赵云刘备得到赵云升任牙门将军一生几乎无有败迹 |
为什么三国很少提到赵云?
三国很少提到赵云是因为《三国演义》是部小说,是小说描写就会有主有次,有实有虚,《三国演义》主要浓墨重彩地表现刘关张,另一方面赵云虽然武艺高超,功勋卓著,但他的职位一直比较低,对他笔墨不多也情有可原。
史书上对于赵云,则基本都持肯定态度。 赵云给人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他的胆略、见识、气度和人品上。《三国演义》中所描写的赵云的各种事迹,除了七十岁的时候力杀五将是虚构的外,其它在史书上均见记载。 在史书《三国志》中,有幸被单独作传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记曹操的《阿瞒传》,另一个就是记录赵云事迹的《云别传》。 赵云,公元168年左右出生于常山真定。“身长八尺,姿颜雄伟”,真正的美男子。在黄巾起义爆发的时候,赵云被家乡人推举带领精壮青年投奔公孙瓒,公孙瓒看到赵云很高兴,从此赵云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当时刘备正依附于公孙瓒,结识了赵云,就料定赵云不是等闲之人,刘备要了赵云为他执掌骑兵。
后来赵云的兄长去世,赵云还乡,刘备再三对赵云是殷切叮咛,赵云非常感动,对刘备说:“终不背德也。”。就因为这么一句承诺,赵云此后的一生就跟定了刘备, 刘备得到赵云,是大喜过望,并且交给了赵云一项秘密使命,让他秘密招募士兵,赵云不负所托招得数百人,后来刘备正是带着这数百人的队伍投奔了刘表,赵云也正式开始从征于刘备。
赵云跟随刘备的初期,并没有得到重用,一直担当刘备的侍卫长的角色,他的时来运转是曹操的南征。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取荆州,刘备败逃,在当阳长坂被曹操追上,两军展开决战,结果刘备大败,弃妻小南逃,不见了赵云,人言:“赵云已北走”,刘备用手指着那人大骂:“子龙不弃我走也”没有过多久,赵云果然保护着甘夫人和阿斗回来了,刘备无限感激,众人则无限感愧。这以后,赵云升任牙门将军。
《三国志》中写的是“关张马黄赵”,将赵云排在了最后一个,三国时期有极强的门户观念。关张不必多说,马超出身于大军阀家庭,属于名门望族,黄忠久居于长沙,世代将官,赵云的和他们比,就差多了,出身寒微,官职全凭自己一点一滴地积累下来,所以官职较关张低很多,一直到刘备去世,他的官职才大幅度上升。
谢请。看到这个问题,我首先想到了一个电视小品《备份》,说得是阅兵式上飞行中队,将一个技术最过硬,最全面的绝对一号飞行员放在备份的位置上。使最优秀者失去表现的机会。据说这还是个实事儿。我想三国中的赵云在刘备的营中就是这样一个备份。就象战争中大首长跟前的警卫员一样,虽然个个都出类拔粹,方方面面都拿得起放得下,却鲜少有立功的机会。在《三国演义》这部书中,赵云是唯一一个被描写的没有缺点的将领。武艺高强不输于任何一个上将。枪疾手快,胆大心细,稳重忠诚。踏实肯干,任劳任怨。每个大将存有的各种优点在他身上都能体现出来。他除了他人所具备的优点外,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干净。不论是枪刀武艺还是穿衣打扮,亦或是日常行事。都不带一个汚点。既使是长板坡上在曹营百万军中杀得七进七出,血透征袍,也不见作者用一个汚字,可见作者对他的喜爱是多么无以复加。他是一个全能型人才,任何人能胜任的工作他都能胜任,别人谁也胜任不了的工作只有找他,他一样可以完成得完美无缺。诸葛亮过江东带的是他,刘备认亲去江东带的还是他。可见他的处事能力和威慑力是其他任何人不能比拟的。赵云被称为常胜将军,一生几乎无有败迹,据说他征战一生,身上连一丝划痕都不曾有过。据说汉室的功臣美女貂蝉最后跟着他并爱他至深。据说他到老皮肤细腻身无半点暇疵。据说他的死也是因为他的完美引发貂蝉的好奇,在他睡觉时用一绣花针在他身上扎了一下,导致他血流不止而死。据说貂蝉为此悔恨不已自杀陪他而去。好多据说的传说都在印证赵云的完美无缺。一生唯一的败迹也被诸葛亮把责任揽去,还得安慰他,给他说好话。”怨山人我用兵不当,你别放在心上”。正是因为他的完美,他的全能,才使得刘备诸葛亮把他当成全能预备队,有一分能耐都不舍得把他派出去,总是把他当成了一颗定心丸儿放在身边。也因此他才没有那么多的机会去冲锋陷阵。也就少了故事和功绩。现实中,这样的人也不在少数。因为特别优秀而不能出人头地也在所难免。得有很好的心理素质才能耐得住这种境遇。这种人谁都喜欢,却都不愿意自己去做,这也正是这种人的难能可贵之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