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诸葛亮真的不在家吗?

标签: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观察刘备哥仨个性格 |
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诸葛亮真的不在家吗?
诸葛亮,名亮,字孔明,号卧龙,早年丧父,随叔父避乱南阳,以躬耕自足。诸葛亮素有大志,师从水镜先生司马徽,与荆州名士徐庶、庞统齐名,每有闲暇,便作《梁甫》之吟,可见其心非真隐迹山林,只是待时以动也。曹操听闻诸葛亮之名,曾托手下寻访,但由于来人受到诸葛亮的怠慢,因此怀恨在心,在曹操面前详称诸葛亮名不副实,只一山野狂夫而已。恰逢曹操征战在即,此事便耽搁了下来,诸葛亮再没有收到任何关于此事的下文,于是,此事竟不了了之。有了这一次的教训,诸葛亮在心里上对待前来造访的人士从此便多存了一分疑虑和顾忌。这可以说是为三顾茅庐故事的发生打下了一个很大的伏笔。
当听闻刘备要来拜访自己的时候,相信诸葛亮心里是不能不为之动容的。因为,此时,在诸葛亮眼里看来最有实力的三个人,曹操、孙权、刘备,曹操:谋士如云、猛将如虎,而且在经过上次的事件之后,已经不可能再有任何希望了;孙权:文有张昭、武有周瑜、还有一个不亚于西汉开国元勋萧何的鲁肃,这一边也似乎并未有请自己出山的打算;那么,最后,只剩下一个久屈志向、寄人篱下的刘备了,如果刘备再不来造访自己,难道诸葛亮真的愿意将自己一生的才华全部都烂在肚子里吗?这对于一个以卧龙自居名动荆襄的饱学之士来说,是不可以想象的事情。汉代就曾经流传过这么一句话:人生不得行胸怀,虽百岁,犹夭寿也。可见,对于一个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抱负的士来说,最大的志愿就是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呀!
既然刘备是唯一能来相请自己的君主,而自己又素有出山的打算,那么,为何诸葛亮还要让刘备三顾茅庐呢?难道他就不担心刘备和曹操的使臣一样,拂袖而去,再不返顾吗?那么,诸葛亮的行为到底是出于什么动机呢?第一、是前面说过的,这是诸葛亮士之气节的体现。士是不可以被呼来唤去的,所谓士可杀不可辱,正是这种证明。曹操的使臣来请诸葛亮,是把他当成一介平民,而此时诸葛亮也确实没有任何事迹和见树,的确是如他后来在《出师表》中所说的那样“臣本布衣”的身份,但诸葛亮他可不是一般的人呀,他是士呀,而且是天下之大士,这种人,你要请他帮忙,肯定是你要和颜悦色,要放下身段来和他对谈呀,如果你只是叫他一声,便让人家收拾行礼跟你?
第二、是诸葛亮在为自己争取准备的时间。刘备来请诸葛亮出山,那肯定是希望诸葛亮能改变自己当前的困境呀,这就需要诸葛亮一举成名,既帮刘备立威,又帮自己立信,让世人看看,这卧龙不是浪得虚名的,还是名副其实的。虽然诸葛亮饱读诗书,但他要根据刘备的现状来制定将来的发展战略呀,这种事情说出来容易,但没说出来之前,却要经过思想上的反复思考,这是大事,不仅要在道理上说得通,也要在实际中具有可操作性,诸葛亮既要再次对自己以前的各种策略进行一种重新的整合和修正,又要兼顾刘备他们的接受能力,不能显得太急,不能说,因此,诸葛亮得进行试探,在暗中观察刘备的反应,为自己的出谋划策在时间上进行最后一次的准备。
第三,这是诸葛亮在暗中观察刘备哥仨个性格,为以后的合作和发展做好长期的准备。
最后诸葛亮出山为刘备出谋划策建立了蜀国形成了天下三分之势。可谓是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