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曹操的一段话,让孔融背负着不忠不孝的罪名离开人世

(2018-11-16 06:38:44)
标签:

孔融让梨

以“不孝”的罪名

贵族和庶民的区别

曹操的一段话,让孔融背负着不忠不孝的罪名离开人世



孔融让梨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而且正是因为这个故事,我们才知道他小时候就是个孝顺的乖孩子,那么孔融详细资料是什么?他为什么到最后却背负着不忠不孝名义?孔融,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是孔子的第19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而且正是因为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大家耳闻能想。甚至于《三字经》中都是有记载“孔融三岁,能让梨。”这说明,身为孔氏之后的孔融一直是谦虚的典范,但是让人不解的却是鲜为人知的孔融命运结局竟然是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而诛杀,这其中究竟有什么隐情呢?

在东汉末年,中国的政治局面由"士族"、"外戚"、"宦官",这三股势力共同组成。“士族”指的是指一些的名门望族,“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妻族一类,而另外"宦官"就是大家所知的太监总称。当时三股势力互相制衡,互相约束彼此,这样来维持着国家的平稳。

但是,在董卓进京之后,宦官和外戚的势力基本上被清除,朝中重权大部分有士族把持。而且这些士族为了自己家族发展,试图恢复世袭制,把国家的政权把持在自己的家族内,这就有了贵族和庶民的区别,这个也是封建社会典型的特点之一。

而我们的曹操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所以长久以来,士族一直将曹操视为异类,不愿意与他合作。就在曹操与袁绍交战时,袁绍檄文中将其称为"乞丐携养(意思好像就是说他是从街上捡来的小瘪三)"。

于是曹操在建立政权的过程中,一方面试图获得士族的认同和支持,另一方面试图努力建立起由其本家曹氏和庶族人才为核心的统治集团。

所以对于有造成威胁和自视清高不愿合作的士族,往往都是予以诛杀,而且曹操生性本来就多疑,所以对于杨修、荀或、崔琰等人,当然其中还有我们的孔融,肯定不会重用,而且还会找各种理由试图消灭他们。

既然想杀了他,那必须得有个缘由。于是我们都知道曹操杀杨修的原因最著名的就是“一合酥”和“鸡肋”的典故,而荀或、崔琰之死是同曹操政治目的不同,由于曹操试图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政权,而荀或、崔琰之辈则是以匡复汉室为己任,所以这种目的不一致,必定会杀了他们。

但是,说起来孔融的死就令人咋舌了,竟然是因为他的不孝,这就与三岁让梨的事迹有冲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孔融喜欢招待宾客,喜欢抨击时政,而且言辞激烈,曾多次对曹操直言不讳,于是久而久之他将曹操激怒。比如说著名的“制禁酒之谏”,当年因为年年征战,粮食不够吃,而又因为他觉得酗酒会耗费大量的粮食,所以曹操就下令禁酒。

可禁酒令一下,孔融却公然出来唱反调,并写了一篇讨伐的文字,而且还公然用自己孔融的名声,这影响一出可谓轰动。而且不仅如此,就在公元204年,曹操打败了袁绍,他的儿子曹丕纳了袁绍儿媳的老婆甄氏为妻,孔融知道后便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以姐己赐周公。”

曹操当时还不明白这是对他们父子的讥刺,而且还问此事出何经典,孔融居然回答道:“以今度之,想当然耳。”于是加上之前的几次作梗,曹操真是忍无可忍,与是怀嫉恨在心,本想杀了他,只可惜找不到诛杀的理由而已。

直到公元208年,曹操要攻打刘备,但是恰好孔融与刘备交好,为避免这次他又要与自己唱反调,曹操就决定对孔融下手了。但这时的孔融还是一名士族,不能说杀就杀,会引起其他人的躁动,于是他便命令与孔融不合的郗虑调查孔融的罪状。

于是他们就找出孔融曾经扬言:“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的这句话。他们抠字眼,将“卯金刀”意为繁体字的“刘”字,而汉朝是刘家天下,他们觉得他说这样的话不是谋反么?而这谋反可是十恶不赦的重罪!

这并不算什么,然而,最狠的就当属孔融的大不孝言论,曾经在闹饥荒的时候,孔融对别人说:“如果父亲不好,宁可把东西让给别人吃,也要把父亲饿死;至于母亲,母亲对儿子没什么爱,就像一件东西暂时寄放在瓦罐里,倒出来后双方就毫无关系了。”

就是因为这种离经叛道的话语,让曹操有了把柄在手。而当时我们都知道汉代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他们谁能想到这离经叛道的言论竟然出自这位圣人子孙孔融之口呢?于是谋反是“不忠”,再加上“不孝”。曹操就顺理成章的批复:“不忠不孝,大逆不道,宜极重诛!”就这样我们的孔融背负着不忠不孝的罪名含冤而死。

其实孔融的话在今天这个开放的社会里是没有什么错的,因为他提倡不要愚孝,不要说假话,做人实实在在,这些都没错,真可惜他这种人才,生不逢时,错了时代,跟错了主人,即使在现代社会口无遮拦也不一定是领导喜欢,何况那个混乱的年代,这种人注定命运悲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