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武帝司马炎:为何成功后,你却判若两人?

标签:
晋武帝司马炎完成了统一大业贪恋后宫上行下效奢靡成风 |
晋武帝司马炎:为何成功后,你却判若两人?
晋武帝司马炎的人生,可以用一个年份作为分水岭:280年。在这以前,他是明主。在这之后,却成了昏君。
280年,司马炎出兵伐吴。经过四个多月的征战,吴国投降,三国鼎立的局面彻底结束。司马炎终结了长达近百年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大业。
此不世之功,非一日可成。司马炎265年接盘,266年称帝,随后十几年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休养生息、促进生产,他自己更是节俭克己、勤勉有加......这一切努力,都让晋国实力蒸蒸日上,让统一大业的梦想成为可能。
然而,280年,当梦想真的实现之后,司马炎却像变了一个人,整个晋国朝堂也换了一番模样。
昔日明主贪恋后宫
司马炎征服东吴之后,对国家大事心生厌倦,将注意力转向了后宫。
281年,四十六岁的司马炎下诏,挑选孙皓(东吴亡国之君)后宫的美女五千人,充盈自己的后宫。一时之间,司马炎的后宫妃嫔,竟有近万之多。
佳人太多,每晚留宿于哪家,便成了一个十分头疼的问题。于是,司马炎想出了一个办法:自己坐在羊车上,让羊在宫苑里随意行走,羊车停在哪里,自己便留宿哪里。
为此,后宫佳丽们也是奇招频出,有人插竹枝于门上,有人洒盐水于地上(羊喜欢盐水的味道,会停下吃食),目的就是为了让羊车停在自己的宫门口。
此等奇闻,在《晋书》中有明确记载,史称“羊车望幸”。
上行下效奢靡成风
皇帝懈怠,臣属奢靡。
大臣何曾每天吃饭要用一万钱,还称“无处下箸”。他的儿子何劭更是“青出于蓝”,只食四方珍馐,一日膳费二万钱。他家的伙食水平,就连皇室都望其项背。以至于每次皇帝设宴,何曾都自带饮食,因为他嫌弃御厨做的菜难以下咽。对此,司马炎也不恼,还特许他自备菜肴。
不止如此,官员之间还崇尚斗富、攀比成风。斗得最凶的两个人,是当时的两位土豪——后将军王恺与散骑侍郎石崇。
王恺用米浆刷锅;石崇把蜡烛当柴烧。石崇用花椒粉涂刷墙壁;王恺用胭脂当刷墙涂料。古代权贵出行,会夹道设立布幕,以遮蔽寒风尘沙。为了显示财力,王恺用紫色丝绸作屏幛四十里,石崇就用亮光锦缎作屏幛五十里......
二人斗得创意层出、轰轰烈烈。而更夸张的是,作为皇帝,司马炎不仅没有出面制止,反而暗地里助阵王恺(王恺是司马炎的舅舅),赠给他一个二尺多高的珊瑚树。
王恺十分得意地向石崇炫耀,结果石崇一挥手直接把珊瑚给敲碎了,随后让人搬出六七株三四尺高的珊瑚,任王恺任意挑选。王恺完败,怅然若失。
而讽刺的是,以前的司马炎,可是十分痛恨奢靡的。曾经有人进献过一件用野鸡头上的毛织就的毛衣,结果司马炎下令把这件衣服在殿前烧掉,并昭告全国,从今以后不许再进献类似的奇物。
可是十几年后,曾崇尚节俭的司马炎,竟然也间接参与了这场荒诞的“斗富争霸赛”。
朝纲混乱卖官鬻(yù)爵 (jué)
从皇帝到臣属,奢靡成性、荒淫腐化。而整个朝堂更是乌烟瘴气、一片混乱,行贿受赂、卖官鬻爵。
司隶校尉刘毅是个忠心耿直之士。一天,晋武帝看见刘毅,便问他:“你看朕可以和汉朝哪个皇帝相比?”
刘毅不假思索,答:“桓帝、灵帝。”
司马炎本来想听几句颂辞,没想到刘毅竟如此作答,心中十分不悦,问:“何至如此?”
刘毅说:“桓、灵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钱入私门。如此言之,陛下还不如桓、灵。”
司马炎听罢勉强笑了笑说:“桓、灵没有听见这样的话,而今朕有直臣敢言,如此,我将会比桓、灵强些。”
280年之前的他被称为“不世之贤君”,280年之后则被视为与桓、灵同列。如此转变,不得不令人咋舌。
序曲既成完结
正如刘毅,西晋的危局,很多人都看在眼里。车骑司马傅咸也曾上书,抨击奢侈之风。就连那个日食万钱的何曾,也清晰地看到了西晋的颓势。他经常陪同司马炎赴宴,但席间,从未听到过司马炎谈及治国方略。何曾回家后便对子孙说,晋王朝的太平基业,恐怕到司马炎这里就将画上句号。
背负着司马家三代的理想,司马炎励精图治,完成了统一大业。然而,他的全部热情,似乎也在完成目标的那一刻,瞬间熄灭。就像面对一座不可征服的高山,费劲千辛万苦登顶之后,当喜悦散去,剩下的便是缺乏目标的怅然与空虚。
可不可惜?当然可惜。
原本,在司马炎前期的统治下,西晋国力蒸蒸日上,在刚刚完成全国一统后,举国上下一片繁荣景象,史称“太康盛世”(公元281—289年)。然而,这盛世繁华,终也只是昙花一现。
因为司马炎后期的懈怠,以及在继任者选择上的重大失误,他去世后,“八王之乱”爆发。这场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大内讧,前后历时16年,也直接导致了西晋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