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能耐到底有多大,看汉吴同盟书中孙权对他的评价就知道了
标签:
诸葛亮的能耐孙权对他的评价“天道难知”啊 |
诸葛亮的能耐到底有多大,看汉吴同盟书中孙权对他的评价
公元229年孙权正式称帝,随后蜀汉和东吴建立了同盟关系。
汉吴同盟的盟书,全文被保存在《三国志.吴书.吴主传》里面,这是一篇极有趣味的“原始资料”。
盟书首先叙述汉朝的“皇纲失叙”,以致“国柄”先后被董卓与曹操劫夺,而曹操死了以后,大权传给了曹丕,曹丕“偷取天位”,篡了汉朝。曹丕死了以后,又有曹叡这个“么魔”继续作恶,“阻兵盗土”。当年高辛氏征讨共工,虞舜征讨三苗,现在,灭掉曹叡与捕捉他的徒党的责任,不由汉、吴双方来担负,有谁能担负呢?
因此,汉、吴双方必须先立一个盟誓,声讨曹叡的罪恶,同时把曹叡的土地“夺”来,由吴、汉双方分掌,让曹叡统治下的各地区人民,知道他们将要属于哪一国。汉、吴双方虽则是已经互相信赖,却也不可没有书面的约定,说明曹叡的土地如何分割,以免将来于胜利之后发生误会:“汉之与吴,虽信由中,然分土裂境,宜有盟约。”
盟书最精彩的一段,是关于语葛亮的一段。它赞美诸葛亮,而没有一句话提到吴国的丞相或汉、吴两国的国君。这是中外古今任何条约所没有的特殊文字:“诸葛丞相,德威远著。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
盟书的作者,或孙权本人,之所以如此推崇诸葛丞相,原因是:发起这个盟约的不是别人,而是诸葛丞相。
盟书的主要部分,是下列几句:“自今日汉、吴既盟之后,戮力一心,同讨魏贼。……若有害汉,则吴伐之;若有害吴,则汉伐之。”双方一致对魏。至于双方彼此之间,当然应该“互不”侵犯:“各守分土,无相侵犯;传之后叶,克终若始。”
倘若有一方违背誓约,做出对不起盟国的事,该怎么办?那就只得信赖“明神上帝,是讨是督;山川百神,是纠是殛”。当时的人们,极大多数信神,不像今天有些国家的朝野上下,嘴上离不开上帝,而一肚子转满了出卖盟友,男盗女娼的坏心眼。
中国在春秋时代,诸侯之间有过若干次的盟约。其后,在唐、宋之时,也有过若干次对番邦的盟约。然而没有一次,同盟者彼此之间真能有始有终,信守盟约到底,像这一次建兴七年(黄龙元年)的汉、吴盟约的。我们再查看西洋各国的历史,也绝对找不到一次有始有终的同盟,足与汉、吴的同盟媲美。
在缔结了这盟约以后,孙权把国都迁回了建业,叫陆逊陪太子孙登留守在武昌。为什么呢?因为他不再以蜀汉为假想敌,而改以曹魏为唯一的共同敌人。他必须把大本营搬回建业,以便专心攻打曹魏的“合肥新城”,同时也是为了加强江东的防守。
可惜,诸葛亮活不了几年,便积劳病故。诸葛亮倘若多活几年,一定可以与东吴密切合作,东西两方同时北伐,获得更辉煌的战果。曹叡和司马懿对付诸葛亮一人,已经十分吃力;倘若又要分兵在东边抵挡孙权的长期攻势,很容易一败而不可收拾。
http://image103.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2/2220/92103770_3
诸葛亮在缔结汉吴盟约之前的两年,建兴五年,就开始了北伐,一直打到了建兴十二年,不曾休息(虽则有时候要屯兵、运粮、种粮,不是天天交锋)。孙权这方面,也确是不断地给予他以呼应。
上帝有灵,为什么要叫诸葛亮在仅仅虚岁五十四岁之时,便病故了呢?这真是“天道难知”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