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刘备伐吴御驾亲征的真正原因
标签:
刘备伐吴亲征的真正原因国家生死存亡时刻 |
揭秘:刘备伐吴御驾亲征的真正原因
古时打仗皇帝亲自领兵也称作“御驾亲征”,不过这种情况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少的,不到国家生死存亡时刻,一般都不会亲征。可是刘备却在当皇帝的第二年就亲自率兵征战东吴,结果还被人家陆逊给打败了,从而使得蜀国元气大伤,同时自己也因为恼羞失败而一病不起,间接导致了次年的死亡。这究竟是为何呢?
一、这是当时诸侯的习惯性做法
东汉末年,各路诸侯纷纷拉起队伍共同讨伐董卓,不过却由于各怀心思,每个人都想扩张势力,占地为王,结果导致了讨伐半途而废。这个时候天下其实已经进入了一个互相兼并的时代,此时的诸侯要想不被别人吃掉,就必须要有自己的军队,而只有自己掌军又能打胜仗的诸侯才能走到最后。曹操、孙权、刘备都是这么一路走过来的。
曹操虽不是皇帝,可是当了魏王之后,实际上跟皇帝没啥区别。虽说当时的张辽、乐进、于禁等大将也能掌握一支军队,但却是难以独立成事,所以曹操晚年是可以坐镇京师指挥调度的。而到了刘备东征的时候,魏国的皇帝已经是曹丕了,他更不需要像他父亲早年那般东征西讨了。
至于孙权则是继承了父兄的基业,整个江南地区都是他们一寸一寸打下来的。同样的,周瑜死后,江南地区也没了能够自成一体的军事将领。不过即便是这样,孙权还是会偶尔上前线表现一下自己。
最后再来看我们的刘备,他最早也是靠着拉队伍讨伐黄巾军起家的,可以说这是当时的一种习惯性做法,只不过曹操早就已经有了广袤的地域,孙权的江东地区也已经有了两代人的开拓,他们已经成功地转型,可以专心为王了。而刘备由于当皇帝的时间比较晚,这种做法一时半会儿还没改过来。
http://image103.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2/2215/92080681_3
二、群臣的一致反对,让他不得已这么做
当时刘备要伐吴,蜀国的大臣是一致反对的。《三国志·法正传》中曾记载过这样一件事:“刘备称帝后,准备东征孙权为关羽报仇,群臣大多劝谏阻止,刘备一概不听。”失败之后,诸葛亮叹息说:“如果是法正在世,就能劝阻主上,使他放弃东征的决定;即便是仍然东征攻打吴国,也不至于惨败到如此程度。”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刘备此举估计除了张飞支持外,剩下的没几个人支持,哪怕是诸葛亮这样的心腹大臣。在这种情况下,主张东征的刘备除了自己亲自出马之外,还能有谁可以担负起压力这般大的重任?也只有皇帝亲征,反对者们才能够闭嘴,才能形成全国上下一致的支持战争。
http://image103.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2/2215/92080681_4
三、实际上刘备手下也无人可用
刘备东征的那年,蜀国的四员大将只剩下一个张飞。关羽在荆州被杀,这也是他东征的起因;黄忠早在两年前就去世了;马超就是在这年去世的,退一步说,就算马超还在,刘备也不可能把担子交给他,因为他并不十分的信任马超。
除此之外,蜀国还有四个最佳人选,分别是:诸葛亮、赵云、李严以及魏延。
http://image103.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2/2215/92080681_5
诸葛亮需要辅助太子镇守后方,提供必要的后勤保障,刘备在前,诸葛亮在后是最佳配置,所以他不能东征;历史上真实的赵云并不是《三国演义》中所说的五虎将之一,他没有独立领兵进行过大战役的经历,其职务在刘禅登基时不过是个中护军,他的单兵作战能力可以称得上是天下一流,可统兵能力却是一般;至于李严和魏延,无论是职务还是在刘备心中的地位,也都不足以独立担此重任。
有朋友说了,不是还有一个张飞嘛。张飞这个人对士兵很不好,经常鞭打他们,完了还把他们留在身边,刘备早就认为这是引起祸害的做法,所以自然不会将此重任交付于他。后来发生的事情也果然如刘备所料,张飞在准备与刘备汇合前,就被部下杀死了。
http://image103.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2/2215/92080681_6
如此一来的话,蜀国实际上以及没有能够独立领兵进行大战役的将领了。我们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刘备虽能够亲待人,却不能大胆启用新人,以至于在诸葛亮死后,蜀国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其归根结底还是在刘备这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