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刀赴会的孤胆英雄,为何会被关羽顶替?还被说成怂包

标签:
单刀赴会被关羽顶替?鲁肃、诸葛瑾被丑化 |
单刀赴会的孤胆英雄,为何会被关羽顶替?还被说成怂包
单刀赴会
好江风,将这轻舟催送,
波翻浪涌,添几分壮志豪情。
龙谭虎穴何足惧,剑戟丛中久鏖兵。
非是俺藐群雄,一部春秋铭记。
义不负心泰山重,忠不顾死何言轻。
桃园金兰誓,弟兄山海盟。
早把这九尺身躯青龙偃月,付与苍生。
长期以来,“关云长单刀赴会”已是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它在宋元时期便广为流传,《三国志平话》和宋元戏曲都有此内容,元曲大家关汉卿还著有《关大王单刀赴会》一剧。《三国演义》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工演绎。说的是:刘备取得益州以后,东吴要索回荆州,双方争夺荆州的斗争激烈起来。鲁肃和关羽各带重兵,在陆口(今湖北嘉鱼西南)一带对峙,大战有一触即发之势。鲁肃思得一计,在陆口寨外临江亭上邀关羽赴会,暗中伏下刀斧手,伺机杀之。届时关羽只带亲兵十余人,由周仓扛着大刀,单刀赴会。由于关羽事先有所准备,约见后才得以脱险,转危为安。
曾有《单刀赴会》戏曲唱到:“好江风,将这轻舟催送,波翻浪涌,添几分壮志豪情。龙潭虎穴何足惧,剑戟丛中久鏖兵。非是俺藐群雄,一部春秋铭记。义不负心泰山重,忠不顾死何言轻。桃园金兰誓,弟兄山海盟。早把这九尺身躯青龙偃月,付与苍生!” 直唱出了关羽气势豪迈、形象高大。从此,汉寿亭侯关羽因“单刀赴会”而更加名垂青史。
其实,按照《三国志.鲁肃传》和韦曜《吴书》的记载,无论从古代评话、宋元戏曲,还是《三国演义》以至近代戏曲,着力突出关羽单刀孤胆、机智勇敢的凛然正气,而鲁肃在他的反衬之下,却成为一位尴尬被动、窝囊无为的人物,都是与史实严重不符的。
鲁肃(172-217),字子敬,汉族,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人,他既是东汉末年东吴的著名军事统帅,又是继周瑜之后吴国最重要的著名大臣之一。
他曾为孙权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并因此得到孙权赏识,于周瑜死后代替周瑜领兵,守陆口。此后鲁肃为索取荆州而邀荆州守将关羽相见,彰显了其英雄气概与豪迈风度。
建安二十二年(217),鲁肃去世,年仅46岁,孙权亲自为鲁肃发丧,诸葛亮也为其发哀。仅从这段介绍,我们不难看出,鲁肃绝不是某些作品勾勒的那般无用无为,否则何以生前死后得到如此众多高看与厚待。
历史上的鲁肃是一位忠厚大度,勇、谋、德兼具的文武全才,他的有些战略思维和谋略艺术甚至超过了诸葛亮。《三国志吴书鲁肃传》中载,“肃为人方严,寡于玩饰,内外节俭,不务俗好。治军整齐,禁令必行,虽在军阵,手不释卷。又善谈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
周瑜之后,肃为之冠。” 鲁肃少学击剑骑射,招聚少年,讲武习兵,后率众投周瑜。赤壁之战时,鲁肃已是赞军校尉。周瑜死后,鲁肃升任奋武校尉,成为东吴的三军统帅。可见,戏曲也好,《三国演义》也罢,都程度不同的矮化弱化丑化了鲁肃,甚至有些事情是移花接木、无中生有,很是杯具。
历史上确有“单刀赴会”一事,只不过“单刀赴会”的孤胆英雄不是关羽,而是鲁肃。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孙刘两家因为荆州之争,在边界地区屡起摩擦:先是孙权派吕蒙率军攻取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后是刘备亲临公安督战,派关羽正面迎击。双方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为了维持孙刘两家联盟,免得让曹操渔人得利,鲁肃便主动联系关羽在刘家军营里进行谈判。谈判前,鲁肃的部下担心对方会设下“鸿门宴”,不同意他冒险去见关羽。但是,鲁肃从大局出发,毅然决然地带着几个部将,佩挂单刀赴会。
“单刀会”上的鲁肃真的是个怂包吗?
正史里的鲁肃,并非《三国演义》里那般娘,相反,他是个纯爷们,每天练武,算得上江湖高手。而且,他还特意组织了一帮兄弟操练着。
这支队伍战斗力极棒!不久,就有一次检验机会。
当时是乱世,中原大地,一群军阀们拎着刀子,见人就宰,如嗜血的狼。鲁肃告诉他手下兄弟,这地方待不下去了,江南可以,比较平静,因此他想带着大家去那儿避难。大家一听,当然乐意,于是,三百多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就出发了。
要知道,在那个时代,人口可是绩优股。一支三百多人的队伍,突然要脱离地方政府去做犀利哥,当地州郡自然不答应,赶忙派出一支特种小分队去追赶。
鲁肃的逃亡队伍回头一看,呵!后面号角响起,马蹄急急,立马一个个吓得小心脏咚咚乱跳。鲁肃见状,忙安慰他们:“别怕,我去对付。”然后挥挥手,带着一群人很潇洒地就去了。他向追兵小分队喊道,回去吧,别穷追不舍的了!
那带兵校尉见状,一挥手,下了命令:“去,将这个说话的家伙抓起来。”
但鲁肃摇着手,告诉他,让我把话说完啊,现在是乱世,士兵们立了功,回去没人奖赏,你追不上我们,回去也不会受罚,何苦干这件丧天害理的事!
士兵们一听,是这个理,对校尉说:“爷,我们回去吧。”
但校尉心里有点不甘心,一群乌合之众,抓起来不费吹灰之力,为什么不显示一把能耐呢。
只见鲁肃微微一笑,告诉大家,自己要表演一招绝技。说完,他吩咐人将盾牌放在地上,自己远远骑马驰开,拿了弓,抽出箭,一箭射出去,咚地一声,箭射在盾牌上,竟然没有落下来。
追兵一见,瞪大眼睛,喊一声我的个娘亲啊。原来,那羽箭竟能将盾牌射穿。连忙吐着舌头望着校尉道:“爷,退吧,很可怕的哦。”
校尉也吐着舌头,马蹄得得,带着大家撒丫子跑了。
后来,鲁肃带着他的队伍,去了江东。不久,他就成为孙权手下员工,力挺孙权,和北方赶来的曹操PK。PK的结果是曹军大败,天下大局,从此三分。
而为了共同对抗曹操,鲁肃建议,可将荆州暂时让给刘备,让他住着,帮自己对抗曹操。
孙权一听,连连点头,要得要得。
可是,刘备借荆州时,心里就打着小九九,根本没打算还。
等到刘备占据益州后,有了自己地盘。孙权一厢情愿地想,这个刘备,这回该还自己荆州了吧。于是就写信给刘备,告诉他,过去你是犀利哥,我对你多好啊,将妹妹孙尚香嫁给你个老大伯,还将荆州借给你,算得仁至义尽了。现在,你有了地盘了,该把荆州还我了。得,我知道你老刘是想借不想还的主,这样吧,我们只要长沙、零、桂三个郡,另外三个郡你先用着。
但刘备只回了一句话:想在我兜里拿走三个郡,没门儿。
孙权气得发飙,马上派出著名刀客吕蒙,带着一群弟兄,突然冲过去,将这三个郡夺了回来。
刘备在成都,听到消息,气得呼呼的,送一道鸡毛信,告诉驻守荆州的关羽道,老关,舞动你的高尖端武器,把那三个郡给我夺回来!
关羽刀玩得溜,怕过谁啊。现在,接到上司信件,他马上磨快那把快锈了的青龙偃月刀,准备去战场秀一把肌肉。
这可急坏了一个人。
没错,这个人就是鲁肃。他心说,乖乖,战不得啊。现在大家最大的敌人可是老曹。曹操在许都,没一天不希望我们闹掰,好给他个见缝插针的机会。鲁肃想,千万不能给曹操这样一个机会。
因此,他极力弥合双方裂痕,陪着笑脸,和好斗的关羽极力保持友好关系。
关羽一见,呵,原来这鲁肃是个娘们儿啊,好欺负。于是,一旦不爽,他就一捋胡须,对着东吴大喊一声,是爷们儿的,出来比试比试。
但鲁肃听到了,只是连连拱手,夸赞道,老关刀法,那可是天下第一,别无分店的,谁敢比啊?
关羽一听,虚荣心得到满足,提着刀子,摆个poss,乐呵呵就回去了。
就这样,在鲁肃的极力安抚下,双方战事一直没展开。
鲁肃、诸葛瑾被丑化
据《三国志·吴书·孙权传》记载,孙吴并没有要挟诸葛瑾前往刘备处索要荆州,只是派了一名使者例行公事,前去进行外交。史书并没特别标明是派谁前去索要,而《演义》将使者变为诸葛瑾,并且一副老实面孔,遇到刘备、诸葛亮全无主张,只能痛哭流涕,实在是丑化这位诸葛亮的兄长。而据《三国志·吴书·诸葛瑾传》的记载,诸葛瑾仪表堂堂、思虑有度,于时服其弘雅。孙权非常器重他,凡有大事必定咨询诸葛瑾。而非《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没有主见的老实人诸葛瑾。
而鲁肃是三国难得的政治家,曾经有过孙吴版《隆中对》,并且大力支持孙、刘联盟,是三国时期的苏秦,更是周瑜的接班人,孙吴的军事统帅。可是单刀相会却让鲁肃变成一位老实、厚重的榆木脑袋。但是实际上鲁肃一手促成了孙刘联盟,并为之“守之终身而不易”(王夫之语)。所以,刘备、孙权能逐渐强大,建立了与曹魏抗衡的蜀、吴二国,鲁肃实在功不可没。
两位著名的政治家却成为不会思考的老实人,完全是因为罗贯中《三国演义》中“扬刘贬曹抑孙”的文学主线所造成的,而这一切所要推崇的,无非是刘备、关羽的光辉形象。单刀会更是为了让关羽的武圣形象中的“勇”展现的淋漓尽致。
单刀赴会丑了关公
罗贯中写单刀赴会的目的是为了替武圣关公扬名,但是实际上却将关羽的武圣形象给抹黑了。
关羽没有经过刘备的允许,私会鲁肃。这实际上俨然成了背叛上级的行为,是触犯政治立场的。正如襄樊之战,关羽欲与徐晃叙旧,结果徐晃说道,谁砍了关羽人头,赠黄金万两。而关公却屡次触发大忌,不免有点儿掉以轻心。
而历史上的单刀赴会,更是为鲁肃扬了名气,堂堂蜀汉大将,被对方将领驳斥的无法还口,到底是为关公扬名,还是鲁肃?我想不用想也能看出吧。不过,关公毕竟是伟大了,脱下神服的关云长仍然是万人之敌。唯一一点缺憾,不免是伟人中光芒万丈却有瑕疵罢了。
历史传承了一千多年,关云长单刀赴会也已经成为千古美谈,我们今天要做的不是替鲁肃正名,那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如何继承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或许这还是我们后人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