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古迷雾  唐僧并未取得真经

(2016-07-16 19:32:56)
标签:

千古迷雾

唐僧并未取得真经


千古迷雾  唐僧并未取得真经

 



至高境界,无字真经。

在 《西游记》中,以唐僧取得“有字真经”的“圆满”结局而告终。其实,他不远万里赶赴灵山,历经九九八十一劫难,取经任务完成了,从过程来看是完美的,但从 效果来看,却并不完美。这是作者故意留下的伏笔,说明人世间并没有完美,也暗合了佛的本义。世上并没有真经,佛的最高境界“无上正等正觉”,如来实相如如 不动,无所从来,也无所去,非平常非不平常,所以名叫如来,符合了“空”的本义。

大 家共同回味西游记中很有意思的一幕:佛祖要求阿傩、伽叶两大尊者传经,尊者一下子把“无字真经”传给了唐三藏。尊者何等智慧,何等超凡,怎么会要“人事” 呢?因为他们智慧超群,知道众生迷离,再好的真经也是“白”传,只能起到缓解作用。唐僧空手来求真经,是最高层次的求经,应该给最高层次的经文。可惜唐僧 肉眼凡胎,并不识得“无字真经”,因为看不懂,只能给“有字真经”。既然是“有字真经”,它就粘有人世间的“腥味霉味”,存在一丁点人类的劣根性,没有达 到至上境界。因此,必须要有“人事”来疏通,才能使“有字真经”发挥应有作用。对此,两大尊者说得很明白:“白手传经继世,后人当饿死矣。”佛祖本来不想 挑明,但唐僧的境界确实太低,智慧更没法与尊者相比,无奈只能把不应该说的话说了:“经不可不传,但也不能空传”。因为众生尚处于苦海之中,没有达到真如 的境界,如果没有“人事”救济,后人真的要饿死了。

燃 灯古佛暗观了整个传经过程,作为佛的最高智者,他“心中甚明,原是将无字真经(这个表述很重要,是无字真经,不是假经)传去,却自笑云:东土众僧愚迷,不 识无字真经,却不枉费了圣僧这场跋涉?”于是,他叫白雄尊者把经书掀开,揭开了谜底。燃灯古佛是这出“传经戏”中的第三者,没有厉害冲突,可谓旁观者明, 指出了问题的真相。

对 此,我的分析是,无字经和有字经都是“真经”,是两种不同的版本。能够学懂,要看各人的修为造化。有字真经属于“绘图读本”“连环画”,应叫佛法的“普及 版”,是给低层次、低水平的人学习的,如果定位,应属于“佛法的小学教材”或者“幼儿园教材”;无字真经代表修炼佛法的最高境界,属于“原著版”的“经 文”,应称为“大学教材”或“研究生教材”。可惜东土众生修为太浅,小学生怎么能学得了大学教材呢,无力学得无字真经,错过了这次历史性的大好机遇,以致 于唐僧回归后,虽然呕了一辈子的心血,译经讲经,传授佛法,普度众生,其结果不言而喻,没有学到佛法的真髓,没有把众生度到极乐的彼岸,岂不可叹哉!

“无” 始终代表一种“无上”的境界,最高的境界。“无”与“有”的关系,“色”与“空”的关系,始终是中国历代先贤苦苦探索的问题。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在先贤的眼里,追求是一种“无我”的至高境界。有形之物再好,毕竟是能够度量的,其造化修为当然也有限度。

“无”的存在,使我们追求一种“意境”。简单来说,意境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妙就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从文艺的角度来说,意境理论最先出现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刘禹锡、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文艺作品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并由此产生的让读者具有创造性的审美想象空间。《琵琶行》中,“此时无声胜有声”应该就是这种境界了,体现了“心中之景、景外之景”。

“无”是“虚无”,使万事万物充满了“禅意”。大家对“禅意”一词有点陌生。其实,无字真经体现的就是一种“禅意”,体现的就是一颗清空安宁的心。刘长卿有一首诗:“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对禅意的理解,中国人别具一格,在日常生活中处处体现了禅意,只是我们有时候没有觉察而已。中国人的生活艺术已臻化境,凡与生活的物质、心理和精神相关的 方面,已经生成并绵延着绝对的艺术和质量。如居住不仅要舒服,还要合乎风水,这个境界是不是很高,很有禅意?饮食不仅要解决温饱,还要将甜、酸、苦、辣调 适到口味极佳,并符合色、香、味、形俱佳的饮食要求。中医中药不仅是治病,更侧重于对人的滋补调理,使人的身心调整到健康状态,等等。中国人生活的艺术走 到了极致,一把紫砂壶的气韵,一幅书画的禅意,一碟菜肴的风味,或一句京腔中的情趣,都充满了厚实的意味和复杂的情绪,达到了相当精妙的境界,以至于很多 人用一生的时间都无法觉悟和到达。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能够把大强调到极致,就只能用“无”、“虚”来强调了。能够被量化的 始终不是最大的,就如万里长城,再长也只有万里,在世界这个地球村里,可以说是最长的墙,放在整个星球宇宙,那么就是沧海一粟了。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几乎 所有的本事都被量化,如他的兵器金箍棒一万二千斤,眼睛能看三千里,耳朵能听到地狱阎王在交头接耳,可见他的本事还是渺小的。当老孙与镇元子大仙对决时, 不管他使出了多少本事,大仙轻轻松松一个“袖底乾坤”,就把他们师徒四个连人带马抓住了。

“无”是最高境界,只能慢慢地“感悟”,慢慢地“升华”。五祖准备确定衣钵传人的时候,出 了一个考题,看弟子的“感悟”怎样以便最终敲定。一个弟子作偈语:心是菩提树,心是灵镜台。时时勤拂拭,切莫惹尘埃。一个弟子说:菩提本无树,灵镜亦非 台。心中本无物,何处惹尘埃。最终后者也即六祖惠能接受了衣钵。他们师兄弟的偈语体现了“有物”和“无物”的问题,也是修为境界的高低问题。

“无”的境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从产品来说,当代的制造业是有形的,但却被无形的IT产 业超越。从人的自身来说,脑力劳动者始终胜过体力劳动者。武林高手对决,“此时无招胜有招”。“无招”的境界,就是武术的最高境界。“小李飞刀,例无虚 发”,在《多情剑客无情剑》整部书中,就没有看到他的飞刀是怎样发出来的,飞刀、飞刀,人就没有了,没法形容有多快。“冷血剑快”,同样也是这个道理。

中国人追求“无我”至高境界,重视意境、禅意、感悟、超脱的挥发,洒脱自如,游戏人生。可惜的是唐僧没有给我们取回“无字真经”,没有带回解救众生的最好办法,使众生依然处于迷离之中、苦海之中。正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