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日报》:穷经必专一经
(2015-06-11 20:54:43)
标签:
股票曾国藩穷经沈阳日报家书 |
分类: 曾国藩经典文章 |
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骛
2013年6月20日 星期四 晴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有三种:一是恒、二是勤,三是专。恰恰是他身上这三种可贵的精神,不仅让曾国藩成了一代儒学大师。也实现了曾国藩做“天地完人”的伟大志向。
曾国藩在家书中说:“子序之为人,予至今不能定其品。然识见最大且精,尝教我云:‘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来而用之不竭乎?’此语正与予病相合。盖予所谓掘井多而皆不及泉者也。”曾强调的就是做事要专一,不可三心二意,一天一个主张。
曾国藩在家书中经常告诫弟弟和晚辈们读书要专,“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骛”是曾国藩读书的准则。他更是总结出一套读书方法:“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与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不必人人皆能记也,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记也,但记一事,则恍如亲其事。经以穷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别无学矣。”曾国藩从读经、读史、读诗三个方面阐明读书要“专”的道理,可以说这是读书的精要所在。对于书籍,唯有“专”才能吸收到书中的营养。清代文学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提出了读书的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如果泛泛而读,读书没有“专”的精神,是不可能领略到这三层境界的。
谈到“不专”带来的后果,曾国藩用自己的“不专”劝诫家人:“余生平以无恒之故,百无一成。即写字一端,用力亦不少,而时进时退,时好之,时不好之,时慕欧、柳、时慕赵、董,趋向无定,作辍靡常。学古文则趋向略有所定,亦以不常作之故,卒无所成,每用悔叹。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诚哉,是言也!”曾国藩所说的既是“无恒”,更是“不专”。因为朝思欧、柳,暮思赵、董,导致自己“百无一成”。
“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骛,”其实,在社会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专”这种精神。如果做事“不专”,就如同童话故事里的猴子搬玉米,最终只会一事无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