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后研究员)
上海市中心,曾经的法租界里,有一条种满梧桐、穿越世纪的宁静道路:思南路。1914年法国公董局为了纪念《沉思》作者——流行音乐家如勒·马斯南(Jules Massenet),修建了这条路并命名为“马斯南路”;1946年,马斯南路以贵州省思南县更名,并沿用至今。思南路两侧,汇聚了来自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独立式花园住宅(义品村)、联排式住宅(重庆南路256弄)、联立式花园住宅(复兴路537号)、新式里弄住宅(万福坊、伟达坊)、花园里弄住宅(重庆南路268弄)、现代公寓式住宅(思南路45号)、带内院独立式花园住宅(复兴中路505号)等多种住宅类型,记录了上海近代居住建筑的百年文化。
老洋房:作为居住建筑的历史与回忆
思南公馆又名思南路历史街区,是当年法租界第三次扩张的过渡地区,也是法租界向西区发展高级住宅区的起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确立了全国工商业、经济、教育、文化中心的地位,是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上海的房地产业发展繁荣,经营房地产者超过三百家,包括教会组织和一般洋行。每年的房地产成交额达数千万元。1921年,比利时人开办的义品地产公司(Crèdit Foncier d’Extrême-Orient)在思南路东侧建造了四排共23栋独立式花园住宅,后成为这个街区的主体,称作“义品村”。当时在法租界,比利时侨民不多,这部分产业的拥有者多为神职人员或义品地产公司员工。
义品村的建筑形式相似,均为独立式花园住宅,由奥拉莱斯(Allalias)设计,法式乡村风格,每户门前都带有一个精致的花园。采用三到四层砖混结构,主入口朝西,设石阶直抵一楼;南向二层设内阳台,以直梯联系至花园。屋顶采用红陶机制平瓦双坡顶,外墙为水泥砂浆抹层嵌天然卵石饰面,窗扇为赭红漆木百叶窗,底层辅助用房外饰尖券拱廊,建筑西侧有楼梯通向一个砖拱券入口。这里曾经居住过鲁锡田、薛笃弼、程潜、高公度等多位政商学界要员,也设立过新华社华东总社上海分社、中央造币厂、上海人民印刷厂、上海第二医学院等机构宿舍。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现思南路87号的梅兰芳旧居,以及73号的周公馆。
周公馆是抗战结束后1946年成立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对外称“周恩来将军寓所”,即周公馆,现在是中国共产党驻沪办事处纪念馆。这栋建筑最初属于一个日本洋行的老板,抗战结束后被国民政府没收,之后分给了国民党中央党部的黄天霞。1946年三四月间,由乔冠华龚澎夫妇通过其妹夫秘密租下。由于国民政府阻挠中共代表团在沪设立办事处,才对外称周公馆。这栋建筑的形式与同区域的其它花园洋房相比并无二致,是一栋四层的独立式花园洋房。不过宅前有一片草坪,草坪中央种着一棵大塔松,环境宜人。办事处成立后这里进行了一定的改造,沿思南路一侧加建了一个车库,屋面作为二楼的入口平台使用。当时的功能分布为底层车库、传达室、厨房、卫生间、浴室、储藏室以及工作人员卧室,二层会议室、周恩来夫妇卧室兼办公室、警卫人员卧室以及餐厅,三层男工作人员卧室兼办公室,设有资料室和发报间,四层董必武夫妇卧室兼办公室、钱之光夫妇卧室、撤退和接待人员宿舍、女工作人员卧室兼办公室。解放战争爆发之后,中共代表团于1947年3月撤回延安,5月此处建筑被转给了中国民主同盟代表团,作为罗隆基寓所使用。
以义品村为代表的思南路历史建筑,用规整灵巧的体量、红色的法式屋顶、卵石质感的墙面、饰尖券的拱廊、植草种树的花园,述说着百年前上海的居住风貌。这些老洋房曾在战火与历史中破败,所幸又在今日的城市发展中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