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瓷器小知识----原始素烧瓷(一)

(2019-03-25 14:04:00)
瓷器小知识----原始素烧瓷
     在我国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末期,我们的祖先就用瓷土为原料,烧制出胎质灰白、器表无釉、火候较低的器皿,即所谓灰陶。约在奴隶社会初期的夏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艺水平的提高,人们又在瓷土中掺入一定数量的长石、石英等成份,烧制出胎质灰白、质地比较坚硬的器皿,就其烧结性能和坚硬程度而言,已不同于陶器,而接近原始青瓷。但由于器表无釉,所以叫它为"原始素烧瓷"。

缥瓷

晋代浙江温州一带的瓯窑所产青瓷,当时人们叫做缥瓷。晋潘岳的《笙赋》中,有"倾缥瓷以酌雩"之句。缥瓷胎体细腻,呈色较白,白中略泛灰色;釉色淡青,透明度较高。缥,原是晋代一种淡青色的丝帛,瓯窑青瓷的颜色很像这种缥,故借缥以名瓷,称为缥瓷。

天目瓷

天目瓷原指福建建窑瓷盏。约在日本镰仓时代,日本僧人来我国留学,从浙江天目山带去建窑瓷盏,并称这种瓷盏为"天目"。后来人们把黑瓷统称天目瓷,并在国内外有关陶瓷的论著中普遍使用。另有一说,认为这种黑色并略带青紫、酱褐色的瓷器,最早发现于福建建安的天目山,所以叫天目瓷。

秘色瓷

所谓"秘色",据宋人解释是:吴越国钱氏割据政权控制了越窑窑场,命令这些瓷窑专烧供奉用的瓷器,庶民不得使用,所以叫"秘色瓷"。如赵麟在《候鲭录》中说:"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立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谓之秘色"。但有人认为,"秘色"并非神秘之"秘",也不是统治阶级所专有的意思,而是当时人们对青瓷那种色样之统称,就像晋代称青瓷为缥瓷一样。而日本的古陶瓷研究者认为:秘色即翡色,秘与翡乃一音之转。
  关于秘色瓷的质地和色泽,清人说是"其色似越器,而清亮过之"。从出土的典型的秘色瓷看,其质地细腻原料的处理精细,多呈灰或浅灰色。胎壁较薄,表面光滑,器型规整,施釉均匀。从釉色来说,五代早期仍以黄为主,滋润光泽,呈半透明状;但青绿的比重较晚唐有所增加。其后便以青绿为主,黄色则不多见。

斗彩瓷

斗彩又称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一种彩瓷品种。斗彩这个名称,明代的文献里未见记载。最早使用“斗彩”这一名称并给予解释的,见于清雍正年间的《南窑笔记》:“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先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南窑笔记》的作者认为,凡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拼成完整图案的称为斗彩。陶瓷史上最为盛名的斗彩是明代成化斗彩,其中斗彩鸡缸杯更是精美绝伦,这与成化瓷器修胎极精致细薄和施釉极晶莹润白有关。清代康、雍、乾三朝也都有艺术价值极高的斗彩瓷器制作。

釉里红

釉里红瓷是指用铜红料在胎上着彩,然后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一次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的瓷器。现有的出土资料和传世实物表明釉里红瓷器首创于元代景德镇。由于釉里红以铜红料为呈色剂,铜红釉在烧造技术上难度很大,正常显色不仅与彩料中的铜含量和基釉的成分有关,并且对烧造的气氛和窑温的要求都十分敏感,配方和烧成条件的任何细小变化都会导致色调不正,因此发色纯正的釉里红瓷在元代很少见,大多是灰红色。明代洪武时期釉里红仍然较少,发色多是比较淡的红色或偏灰的红色,但较之元代有了很大提高,永乐宣德时期的釉里红发色极佳,浓厚鲜艳似宝石,也有淡红色的,这与当时的透明白釉提炼已达到极高水平有关。宣德以后釉里红走下坡路,直到清代康、雍乾三朝才得以复苏,这时的釉里红发色较为纯正艳美。

釉下三彩

是指青花和釉里红再加上以铁为呈色剂的釉下豆青色三合一烧制而成的三色彩瓷。通常用青花绘背景,釉下豆青绘山石,釉里红绘秋叶或鹤顶红。釉下三彩是清代康熙时期创烧的釉下彩新品种,以官窑器为多见,器物多为盘、笔筒、罐及瓶等。后世有少量仿制,但都难以达到康熙时期产品的质量。

釉下五彩瓷

是釉下彩瓷的一个细分类。相对于过去的釉上彩瓷,它具有五彩鲜艳、晶莹润泽、永不掉彩三大特点。它的出现比较晚,应是在清代中、晚期以后,现代工艺技术传入中国之时而产生的。宣统年间湖南澧陵的湖南瓷业公司曾为宫廷烧制过这种釉下五彩器,并曾荣获世界博览会金奖。
  一般釉下五彩工艺采用三次烧成:即先烧素胎,彩绘后再入窑固化彩料,最后加釉一次烧成,工艺较为复杂。而现代的釉下五彩器通常采用二次烧成法。这种工艺上的区别正好给我们提供了鉴定真伪器的科学依据。

绞胎瓷

所谓绞胎瓷,就是将白、褐两种颜色的瓷土,相间揉和在一起,然后下绞、拉坯,制作成型;于是瓷胎上便出现白褐相间的纹理。由于绞揉的方式不同,纹理变化多端,或如木纹,或如鸟羽,或如行云流水,或如朵朵鲜花。再经施釉焙烧,便是绞胎瓷。
  绞胎瓷创烧于唐代。陕西、河南的唐墓,都有过这类瓷器出土;在巩县唐窑窑址,还曾发现绞胎瓷小花枕的残片。宋代以后,绞胎瓷的烧造便终止了。

芒口瓷

采取覆烧法烧造的碗盘杯碟等器皿,因口沿无釉,露出骨胎 谓之"芒口",这种瓷器,叫芒口瓷。有些文献中提到,北宋宫廷不用定瓷,就是因为有"芒"的原故。官僚贵族在使用时,则多用金、银或铜镶装器口,一则可避其"芒",同时也可借以誇富。
  所谓覆烧法,就是将碗盘等器皿反扣着焙烧,尽管此出现"芒口"的缺点,但可以提高产量,降低成本,所以得到普遍的推广。景德镇湖田窑就曾大规模生产芒口瓷。覆烧法为北宋中期(一说是五代时期)河北曲定窑首创,直到元代还很盛行。

马可波罗瓷

西欧法、意等国,称我国福建德化窑所产的白瓷为马可波罗瓷,他们认为这种白瓷使马可波罗在元代从中国带回去的。也有些外国人将我国宋元时代输出的白瓷,统称为马可波罗瓷。马可波罗是意大利人,于1275年来到中国,因为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信任,仕元十七年。他在《马可波罗行记》中,描写了在福建德化游览德见闻:"刺桐城(泉州)附近有一别城,名称迪云州(德化),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他从这里带回一些白瓷,是完全可能的。

祥瑞瓷

日本学术界对我国青花瓷的一种称呼。据推断,系指明末崇祯年间景德镇出口的青花瓷。因日本滴翠美术馆收藏的一件青花人物筒,上有崇祯八年的款铭,被称之为"祥瑞";其制作风格和图案装饰,与景德镇民窑中署"五良大甫吴祥瑞造"款的器物基本一致。

万历瓷

明万历朝(1573——1620)景德镇生产的瓷器。传世以青花和彩瓷为多。早期的青花器,所用青料亦为回青,与嘉靖器风格基本相同;中期以后,因回青断绝,改用浙江所产的浙料,青色虽不如嘉靖浓艳,但颇有沉静之感。彩瓷以青花五彩器为主,用釉上红、淡绿、深绿、黄、褐、紫及釉下青花各色,尤其突出红色,其图案花纹几乎布满全器,因而有浓翠红艳之感。民窑生产更趋发达,善于仿古的周丹泉的“周窑”和吴昊十九的“壶公窑”均属当时名窑;青花器中有“博物斋藏”、“京兆郡寿房记”、“长府佳器”、“东书堂”、“德府造用”、“沈府佳器”、“郝府佳等”等款的,均属精细之作。民窑青花器已开始大量运销欧洲。

彩烧

在瓷器上进行彩绘后,再置于彩炉中进行低温烘烤,谓之彩烧。瓷器颜料特别是粉彩颜料对彩烧工艺要求甚严,彩烧是否得当对彩瓷的呈色和质量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在彩烧时必须选择最佳的温度范围,如粉彩的彩烧一般应在780--800度这间;其次要选择适当的窑炉,采用适当的装炉方法;同时还要选择适当的升温速度并准确地控制烘烧时间。

篦纹

陶瓷器纹饰。有梳齿纹、梳篦纹、连点状纹、直线(或弧线)篦点纹、篦线纹、弧形纹、“字”字形纹等多种名称。用梳状器在坯体未干时刺划而成,其形式有刺的连续点纹与划的平行线纹。广泛应用于新石器时代陶瓷以及原始瓷器上。瓷器上也赏见,但一般多作为刻划花纹的辅纹。

后加款

后加款是一种伪作的款识。一般有三种情况:一、将旧款加于新器上。如将弘治小碗底足款识旋切下来,再撞加在其他新器上;或是旋切下同一时代的青花碗底款,嵌于瓶的底部。此种方法,民国时最为流行,撞底技术也较高,但在圈足衔接处,胎釉常露出异常痕迹。二、在明代白釉器上,后刻其他朝代年款,再填釉,经打磨平整,隐露阳文款字。

火照

又称"试片",是用来测定窑内温度的。宋窑的火照是利用碗坯改做的,上平下尖,大体呈形。下部尖端插入满砂粒的匣缽内,匣缽放于窑膛中,在观火孔里可以看到。火照上端有圆孔,当窑工测定窑内温度时,用长钩伸入观火孔,将火照从匣体里钩出。每烧一窑要验火照数次,每验一次,就钩出一个火照。火照都上半截釉,只能使用一次。

素三彩

明、清两代景德镇生产的,以黄、绿、紫三色釉为主的瓷器品种。素三彩是在涩胎上以彩釉填绘早已刻划好的纹样,再经低温烧成。与唐三彩、宋三彩制作工艺相似,惟涩胎成瓷。素三彩釉色除黄、绿、紫外,尚有黑、白。因不用红色,故称素三彩。素三彩始于明代,正德时已极为精致,清代康熙年间最为盛行。

裂纹釉

瓷器釉面布满许多小裂纹,有疏有密,有粗有细,有长有短,有曲有直,形似龟裂、蟹爪或冰裂的纹路,称为裂纹釉。本是制瓷工艺中的一种缺陷。以后利用来装饰瓷器。哥窑即以此特点而著称。纹路交错成许多细眼状的,称鱼子纹,纹路繁密,较为细碎的,称百圾碎。裂纹釉产生原因,在于釉的膨胀系数大于坯的膨胀系数,在加热过程中,釉面产生较大的张应力,使釉面形成许多裂纹。一般分为填充型与覆盖型两大类型。前者是在已烧成的釉的裂纹中填充煤烟、墨汁等物质,使纹路呈现棕、褐、黑等色调。后者是先将制品施上底色釉,烧成后再在上面覆盖颜色釉,经煅烧,覆盖色釉呈现裂纹,露出底釉的颜色。

后加彩

瓷器的一种作伪方法。往往在旧的瓷器上,新加彩绘,再在低温炉中烘烧,以充当时的彩瓷,抬高其经济价值。如在明代的白瓷盘或碗上后加五彩;在清雍正、乾隆的白瓷器上后加所谓的珐琅彩;在茶叶末或珊瑚红器上后加粉彩等等。由于这些器物本身有当时的底款,因此从款式上很难区分其时代性。但后加彩的器物往往有两种破绽,一是由于在旧有器物上加彩,器身可能有使用过的划痕或伤釉现象,彩在划痕或伤釉处之下面,必然属后加彩;二是由于在低温炉中复烧,很可能在器底出现黑疵。此外,从图案纹饰本身也能进一步辨别其时代。

御器

供宫廷使用的瓷器称御器。所谓"宫廷使用",包括宫廷日常生活、陈设之用,和对内、对外的赏赐、馈赠以及交换之用。因此,需要量极大。明洪武年间,朝廷在景德镇设御器厂,专事御器生产。初时有窑二十座,宣德时增至五十八座。清王朝继续控制御器厂,烧制大量御器。由于御器厂集中了优秀制瓷工匠,又"不计工本"地烧制仿古瓷和创制新产品(《江西大志.陶书》说:"每岁造,为费累钜万",往往要江西"竭一省之力以供御"。每件瓷器的耗费,巳和当时的银器价物相等),因此,这种御器,可以代表当代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