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散文 |
我爱家乡的翠屏山 尹燕忠
翠屏山是玫瑰之乡的重要标志,它是平阴境内比较高的山峰之一,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山,翠屏山又叫水山。
虽然我是平阴人,离此山有三十多里地,但却沒有去过。只是在小时候的“平阴白干”酒瓶子上看到过,亦或在书刊上见到过,真有些遗憾了。后来迁居玫瑰苑社区住,离得山近了,便坐车去了,是从东路入山,一进玫瑰镇的边便看到了巍然雄伟的翠屏山,东边的山被劈去一块,立刀立刃的,被有关部门禁止了,那次上山,身体病后弱一些,陡崖只能攀爬着上,妻子和孙女上得挺快,从东上有平有陡,一路看风景,古柏苍翠,群峰耸峙,东山坻偶有几户人家,古朴幽幽,间有鸡犬之声相闻。 第二次上山是从西边上的,台阶漫远,是和县作协宋俊忠主席和几位画家诗人一同上去的,有位山上僧人师傅引导而上,看到了山涧溪水,看到了水山叠翠,看到了好多的名人题詠。
平阴人很为有玫瑰花与翠屏山而自豪,有人写了这么两句: 要问哪是我的家, 翠屏山上玫瑰花。 只要山上看一看, 为什么就想在这里安个家。 我也写过,只记得这么几句: 耸起如椽的大笔, 挥剑刺青天, 书写玫瑰之乡多彩的书卷, 操笔人是咱老百姓。 继之,外地文人来又几次上去过,忘不了翠屏山的峥嵘与秀美。 翠屏山是平阴境内著名的大山,人文与自然景观众多,而翠屏山上的多佛塔则是此山哟书旦与魂魄,到山一游,必观多佛塔,不观则为此游一大遗憾。 在山西麓,山门的匾额上是原中国佛教协会会会长,诗人兼书法家赵朴初写的三个大字:“宝峰寺”,宝峰寺因翠屏山主峰称“宝峰”而得名。 此寺始建于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由慈净和尚创建,初名“保宁院”。 金大定三年(1163年)长修,改称宝峰寺。 历经明清时代扩建,规模递增,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如来殿、观音殿、地藏殿、东岳阁和禅院等。 这座山的标志性建筑是多佛塔,鉴于唐贞观4年(公元630年),以嘉靖元年重修,全塔13层,八楼状,用青石构筑,塔底外周长18.5米,高19.7米,塔形雄伟,简洁古朴,每周四层皆辟佛盒,内嵌石佛像104尊,造型优美、逼真,塔顶铁制宝瓶冠刹,高1.9米,内分三级紧扣相连,外形严谨、大方、巧妙。第二层以上石佛八十四尊为半立雕,高六十公分,肩宽十五公分,底层四尊雕像最大,高一百一十公分,肩宽六十公分,佛身同饰有浮雕图案的底座连为一体,塔的第一层高近两米,第二层以上愈间隔愈小。宝瓶外铸文清晰,字字清晰,为当时金火匠杜思温(石横人)于嘉靖六年三月铸造。此塔从嘉靖元年五月至嘉靖六年三月,历时近五年(1522-1527年),立塔典礼仪式,由了慈高僧主持。 每年旧历三月三日是翠屏山庙会,届时设坛、打醮、演戏,热闹非凡。
一九八〇年上级及县文物部门又对多佛塔进行重修加固,是多佛塔增色生辉,每年的五六月玫瑰花盛开,更是佛塔、玫瑰双壁生辉、熠熠生彩。 清朝按祭司副使,沈钟明游翠屏山赞曰:
峰顶孤塔势嶙峋,
塔嵝纷然莫与粼。
千里横陈开野望,
一锥直上插苍旻。
清朝拔贡张承宠题水山诗曰:
“不信水山水是山,
暗泉到处听潺潺。
最怜嵌碧峰千朵,
老桧株株上翠鬟。”
这两首诗道出了翠屏山的妙谛。
翠屏山是玫瑰之乡的骨架与精气神儿!
2021、2、28日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