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乡土百科 |
心泉化雨动地情(报告文学)
——记平阴县林果功臣汪心泉 李庆余
县林业局高级农艺师汪心泉。三十多年来,扎根基层,忘我工作,把全部身心投入到林果事业上,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光辉的事业,为全县的林果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称赞和爱戴。玫瑰镇韩套村的果农描述汪心泉说:“她心里一半是林果,另一半装着咱农民,没点儿空闲地方。” 至高境界的服务 1992年农历腊月十七,焦急伴随着寒冷笼罩着桃园村。春上,村民找到汪心泉家里,诉说栽树五六年不见果子的苦衷,打那起,汪心泉隔三岔五来桃园村指导果树管理。眼前是剪枝的节气,可谁也不敢下剪子,在家叨念汪老师快些来吧。 “汪老师来喽,”随着喊声,那熟悉的摩托车声音越来越近,村支书燃起一堆豆秸,汪心泉下车后摆摆手:“到果园转转身子就热了。”她挪着冻僵的双腿,一个果园一个果园作剪枝示范,不知不觉5个钟头过去了。来到最后一个果园,还没等站稳,汪心泉就不由自主往下倒,被支部书记一把扶住。同来的技术员小徐说:“汪老师病了好几天了,说是节气不等人,不能再拖了,非让我用车带她来。“大家紧紧围成一个圈,为敬爱的汪老师挡住呜呜的寒风,渐渐地,汪心泉缓过气来,让人搀扶着剪完最后一棵树。 第二年,桃园村的苹果喜获丰收。今年桃园村的180亩园果平均每亩纯收入达到了3000元。 吃果容易种果难呵。剪枝、施肥、浇水、打药……每年都得扒几层皮。和果树相处三十载的汪心泉,不仅同果农一样劳其身体,还需要她费其心血。一年中她有300天左右奔波于山村、果园,送去农民最急需的技术和知识。她患有多种疾病,常年劳顿给她本来瘦弱的身体雪上加霜。然而只要工作需要,只要农民需要她,她会战胜包括死亡在内的各种困难,义无反顾地冲锋陷阵。 “看见汪老师单薄的身子就心疼,可是咱们果农离开她不行哇。”南毛峪村青年张尚银说到这里时,眼里滚动着泪珠。1992年他包了2亩多果园,书没少看,活没少干,到秋天仅收了百十个果子,赔掉1000多块钱。就在张尚银绝望的时候,汪心泉来到了南毛峪村。她开导张尚银说:“不要泄气,我以后每月来看看,一定帮你拔掉穷根。”一二年后,他管理的果树奇迹般成全村的样板,每年收入1万多元。 每天,总是有农民找到汪心泉门上,求教技术或者拉她到村里讲课,想过个肃静日子,难哪。为此,汪心泉常安慰老伴:“农民找到家里,肯定事情到了火烧眉毛的地步了。再忙过这阵子,我一定好歇歇;” 但她哪来的空儿好歇歇?连去医院看病路上也让果农拉住问没完,待一个个满足地散去,已是夕阳时分了。 …… 屈指入党36年了,她以对党的忠贞点亮了农民心中的希望之光,很多干部群众从她每天的平凡中感悟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至高境界。 站在生产力的前沿 汪心泉60年代初以全优的成绩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从那时起,她把对事业的爱全部倾注到果树上。大寨山林场副场长李成立讲述了这么一件事:有一年修剪果树,李成立一不小心多剪了一截枝子,在树下讲解剪枝要领的汪心泉见了怒目圆睁,拾起根杆子照着骑在树上的李成立狠狠抽打。李成立动情地说:“她对果树的感情谁也比不了,果树连着她的心哟。” 30年来,汪心泉时刻关注着国内外果树技术的发展,对每项新技术都记录下来,然后孜孜不倦地在实践中应用。70年代,汪心泉管理的红星苹果亩产超过万斤并保持到80年代,前来参观学习的多达14个省市的1万余人,将我国林果生产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她后来主持的多项果树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省、市的奖励,被授予全国三八绿化奖章、省科技大会奖等。 搞果树科研从来就令人望而畏,这不仅意味着穿破衣、走孬路,更意味着一辈子默默无闻。一般说,苹果品种10年选一代,而人们只能在1%--3%的范围内发现优良单株,再经若干年培育才能确定是不是新品种。这就如大海里捞起一根针却毫无用处一样,只能再捞下去。汪心泉就处在苦苦寻觅的最前沿。 1979年,山东农业大学几次调汪心泉回母校任教,连同她丈夫的工作也安排好了。她有最丰富的实践经验,到实验室搞科研可谓锦上添花。以她的敬业精神,谁也不敢保证她完成不了国家级及世界级的科研项目。 对这块无瑕的美玉,平阴县干部群众苦苦相留,汪心泉更是夜难成寐。她再一次经受住了人生转折的考验,也正是这一次又一次的考验。汪心泉对人生的认识才动人心弦;;最艰苦的岗位,往往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归宿。 农民渴望掌握科学技术,但要把书本上的东西真正变为生产力,还有相当一段距离。有件事让汪心泉至今刻骨铬心。那一年,她每到李沟乡讲课,都有个农民如痴似迷地听讲,走到哪个村都落不下他。村干部悄悄告诉汪心泉,他家里穷,18岁的儿子就因为买不起电视机,喝农药死了,打那时起,他就一门心思要种果树致富。 汪心泉痛苦极了,责问自己:光凭热情怎么能为农民服好务呢?她更加注意用农民的语言来解释繁琐的知识。讲到剪枝、拉枝,她给果农讲:“大枝亮堂堂,小枝闹闹攘攘,各枝之间不能挤得慌”;“不露地、不钻天,不拐弯、不卷圈,蹦叭溜直一条线”。解决果树大小年的问题,办法是让枝子轮流结果,而培育只拉养分不结果的带头枝是个关键。汪心泉给农民讲这个道理深入浅出:“带头枝好比村里一把手,只领导却不一定非干活,而且只能有一个一把手。一把手没领导能力了,就得及时换新的。果树稳产高产就是这个道理。” 如今,平阴县许多果农都能背上几段汪心泉编的顺口溜,在他们眼里,汪老师具有神一般的技术,是果树的救星。能做到本职工作的出神入化,没有对人民深厚的了解和对事业的挚爱,断然不行的。 近几来,汪心泉创造了适合平阴及鲁西北地区的果树管理技术,甚至一个小流域、一座小山头,都有独到之处。举一个例子;凡是种苹果的地方都知道“二、五、八,刻、剥、拉,是指2月、5月、8月分别要刻芽、环剥、拉枝。而是汪心泉总结经验出平阴一些地方9月份拉枝更利于增产的经验。要做到高于书本知识的独创,没有至高的社会性责任感也是不能的。 谁也说不清汪心泉用她的心血和智慧创造了多少财富。应用她4年完成 的提高苹果品质的科研项目,今年每斤苹果至少多卖三分之一的价钱,并出口创汇。如果全县11万亩苹果都有达到这个水平,起码增收三四千万元。 人生观的一面镜子 走进汪心泉的家,屋里的摆设和刚脱贫的农民毫无两样,唯一值钱的是一台“小鸭”洗衣机,还是上个月孩子凑钱买的。是她没有挣大钱的本事吗?绝不是。平阴县算过一笔帐,仅汪心泉每年的讲课服务费,往少里算也得10万元。在汪心泉看来,为农民服务天经地义,再从农民手里收钱,就等于自己剜自己的肉。大寨山林场的会计说:“她没欠过公家1分钱,更没拿过农民一分血汗钱。 去年,玫瑰镇林果大丰收,镇领导商议拿几万元钱答谢汪心泉,思前想后至今没敢提这件事。在平阴县,汪心泉有许许多多农民至交,打听打听他们,几乎都有给汪心泉送礼被撵出门的经历。德州、聊城、泰安一些地方的农民,说起汪心泉也肃然起敬。1994年,平阴县重奖汪心泉1万元钱,她全部捐给希望工程和果树带头户。今年县里动了番脑筋,又奖给一辆三轮摩托车,仍没让汪心泉收下。她说:“钱和荣誉都有是身外物,多了是负担。没有这些东西,我退休后才会超脱,才不会牵扯为果农服务的精力。” 汪心泉在农村奔走了半生,吃公家饭的次数只能用个位数计算,还是她病得实在走不了时才让下碗面条吃。有一年的冬天,新博士史瑞元的500多棵果树因“环剥”不对头,眼看就要冻死了。深夜,汪心泉被子电话惊醒了,听完史瑞元带着哭腔的叙述,怎么也睡不着了,天刚亮,她就来到新博士村,手把手地教史瑞元用“桥接”法抢救果树。那天下雪,史瑞元死活不让汪心泉走:“你救了俺一家子的命啊,水不喝一口饭不吃一口怎么能行。”汪心泉深情地说:“挣 钱最不易的是你们,就是做了饭,我又怎么能咽得下去呢?”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汪心泉当然对钱和物不能没有认识,然而她的观点足以今人深思:“要讲钱,就讲怎么样为农民省钱,省一分是一分。”现在的农药五花八门,汪心泉就向果农介绍既便宜又管用的品种。赶上用药高峰,她怕农民买了假农药,就自己联系货源供给农民。无论到哪个村讲课,她总忘不了宣传农家肥的好处,她说:“用化肥就得掏钱包,养几只羊用来壮地,荷包还进钱哩。”李沟乡水源奇缺,汪心泉不辞劳苦推广“穴储肥水”法,节水高达70%。“点点滴滴总关情,人民利益高于天”。这句话用在汪心泉身上,是丝毫不过分的。她就像毛泽东同志说的“高尚的人”、“纯粹的人”一样,光彩夺目。 今年9月5日,平阴县委、县政府授予汪心泉“林果功臣”荣誉称号,号召全县向她学习。在热烈的气氛中,汪心泉平静地回忆自己:“走到今天这步我很充实,因为为了农民我把所有的劲都使出来了……”她的话震撼心灵,不时有听众抑制不住而抽泣;那动人心魄的掌声,表达了所有人对汪心泉——一位根植于人怕的当代科技工作者的崇敬之情。
2021、2、4日中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