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董光生先生近照
老董家的大丧局
作者: 董光生
我要说的我们董氏家族当年有个挺大的的大丧局,丧局就是葬礼,说这个丧局大到什么程度,一百二十个孝帽还不够戴,这丧局不算小吧!这个丧局不是现在,也不是在柳滩村,而是五十年代发生在哈尔滨的太平桥附近,现在属于道里区吧。要问这丧局为什么这么大,我还得从头开始说。
从闯关东说起。大约从1900年左右,平阴县的柳滩村(当时汇河以东的村子都归肥城县管辖)是叫肥城县柳滩村,有个叫董传史的人,念过几天书,因为家境贫寒,随着创关东的人流去了哈尔滨,在太平桥附近文庙后边的小肥城这个地方住了下来,之所以叫小肥城就是当时闯关东谋生活,都是奔着熟人或亲戚去,找个混饭吃的活,日积月累,肥城一带去哈尔滨混生活的人越聚越多,大家相互照顾互相帮衬,共度难关,日子还能过得下去。我的远房爷爷董传史在小肥城混生活,由于多少认识几个字,既能吃苦又有善心,不几年就混的不错了,渐渐地也就成了小肥城的头面人物,在这一带有较高的威望,有点小地位,和官府和一些富户也能说上些话,待平民也热心办事,所以柳滩村和与柳滩村沾亲带故的人去哈尔滨都奔他去。不管谁来了以后,先让人家吃顿饱饭,再安排住下,再根据来人的体力和能力帮助找个活干,来者不拒,奔着他来的人越来越多,受过他帮助的人无数。一九三五年,在老家里是邻居但是房份较远的董宪勋来投奔他让他找个事干,说房份,柳滩董家人分五支,也就是说来到柳滩村的董家老祖有五个儿子,长子的后代成为长支,二儿子的后代称之为二支,以此类推,传史爷爷是五支的,宪勋大爷是长支的,从五世分支到传史爷爷就是十二代了,所以房份比较远了,按辈分董传史是董宪勋远房的族叔,但是老家的房子离得近,是这种关系。当时警察署里警员缺人,董传史就帮董宪勋找了个警员的工作,一个月能挣十多块钱。董传史教育说,宪勋啊,虽然干警察,但是咱和人家不一样,咱只是混口饭吃,做事不能出格了。董宪勋回答说,叔放心,大石头坟的事在我心里记着哩。他做事谨慎,从来不做亏心之事。
说起大石头坟,还要多说几句,柳滩村南边从前有个用大大的石块围起来的坟,柳滩村六七十岁的人都见过都记得,是1966年破四旧平坟头时才把它平掉,大石头用做了生产桥的基石,这个大石头坟是我们家族长支九世祖公董宗信的坟墓,当时我们家族的长支宗字辈兄弟七人,宗信排五,因为他武艺高强,会耍大刀,外号大刀老五,他当时有近百亩薄地,习武教徒,待徒弟如亲子,谁家有了灾难,他就卖上几亩地馈赠救济,时间长了把地快卖光了。他和徒弟们保卫着一方平安。明代末年,土匪猖獗,有一天,几伙土匪抢劫湖屯的朱府(现在的肥城市湖屯镇西湖东村),当时朱家是肥城四大豪户之一,挂千顷牌,就是说家有千顷地,董宗信带徒弟们闻讯感到后,看土匪见人就杀,东西被抢光,他们拼杀了一阵见寡不敌众,抢出了朱府一个六岁的孩子朱斌,带回柳滩视如己出,供其读书,抚养成人后送回朱府,朱斌功成名就后到柳滩村,看到董宗信的坟墓已经用大石块围圈好,就在大石块上摆了一圈镀金的铜块,称之为金砖围墓,从此朱府逢年过节,把董宗信的牌位和朱家祖宗的牌位并列供奉,教育朱家人见了董家人不能直呼其名,必须按辈分尊称,规定朱董两姓不准通婚,以亲兄弟相待,并且和他儿子朱廷光一同写了一段感恩董家的话放入朱氏家谱。朱氏家族对这段救命之恩世代不忘。清末,董家续修族谱,也把朱氏家谱里的这段话抄入了董氏族谱,并根据代代口传在董宗信传记里做了详细叙述。所以柳滩村的大石头坟成了家风传承教育的活教材,凡是董家人都以此为荣,忠勇义孝诚信做人是董家人的日常准则。直到几十年前董宗信救朱斌的事和大石头坟对董家人来说是代代相传,家喻户晓。
一九三六年春天,当值的警员董宪勋和其他两人被派到当时的哈尔滨市立医院负责看守受伤被捕的赵一曼,上司交代说这是一个大政治犯,很凶残,不能靠近接触。董宪勋在经历了几天后看到这个女犯人不像上司说的那样,看到她受刑心里难受,怎么看着她像个好人,后来经过赵一曼的引导他决定把她救出牢笼,跟着她去参加抗联,就在听说七月份要调换岗位时,他报告赵一曼,不要错过机会,他两个和看守护士韩勇义三人共同议定逃走方案,董传史还给董宪勋帮着出了租用小轿抬赵一曼出城的计策,这时来投奔董传史找工作的柳滩来的董广政还没有找到工作,让他给董宪勋帮忙。六月二十八日晚上,董宪勋预先租好小轿放到文庙后街,和韩勇义董广政一起把赵一曼背出医院租用白俄罗斯人的汽车拉到文庙后街换上小轿,和轿夫一起抬着出城,因为下着大雨,河水冲垮小桥,董宪勋和董广政扶着小轿趟水过河,还差一点冲跑他们。过河后走了一天到了金家窝棚的董宪勋的族家爷爷董衍策的家里,(资料上是董元策,老家是和柳滩村相邻的木家屯,他1971年病故安葬于本村)董衍策给他们烤干衣服,用仅有的一点白面做了饭让他们吃,又蒸了豆包煮了鸡蛋,用以工换车的方式让魏老汉赶着马拉铁轱辘大车送他们进山找抗联根据地,在走到离抗联根据地二十里的李屯时被日伪军警骑马追上,几天后董宪勋在用尽了伪满警察的金木水火土五种刑具后折磨之死,八月二日赵一曼被拉到珠河小北门枪杀,董衍策和董广政被关进牢房,两个多月后,经过董传史的上下打点,释放出来,他们二人赶紧回了老家。
五十年代,从哈尔滨回来的人说,董传史去世了,当时丧局大的没法形容,光孝帽做了一百二十个还不够,姓董的人理所当然的戴,不是姓董的受过他帮助的人也戴,这就是董家人的品德换取的恩报,这也是董家人的光荣和自豪!写到这里我想到了董氏家族的家训家风传承,造就了诸多英雄儿女和贤达之士,我们一定要用祠堂里贤德堂的事迹展览,把他们的事迹说给子孙后代听,把我们良好的家风传承下去。
(本文根据族谱记载和柳滩村九十岁的董德鹏八十四岁的董宪怀八十岁的董宜齐和东北烈士纪念馆高级研究员《赵一曼传》作者李云桥女士的口述整理)
(2020、11、13于昆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