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所有最伟大的作家,都首先是一个伟大的人/李韧

(2020-05-11 12:02:24)
分类: 文坛诗话

人类热爱故事。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故事。 口袋里不装一分钱,故事带你遨游、上天入地。故事帮助你完成和四邻八舍、亲朋好友的人际交流。历史学家、记者、心理咨询师、法医、科普作者、房地产推销员......各行各业的人们借着故事传递他们认为有用的专业信息。

如同对待我们千万年前围坐篝火旁交谈的祖先,故事尊重人性,并在每个独立的个体和广阔的社会生活间搭起桥梁。倾听与诉说之间,我们个人的生活和人类文明融在了一起。 不管到了什么年代,有人在,就有故事在。 讲故事是门手艺。 故事似乎作为本能,与生俱来地流淌在我们的血脉里。但好故事机关密布、不着痕迹,讲个好故事不容易。 故事是生活的比喻。 一头是现实(你的素材),另一头是艺术,这个分寸滑不溜手。 一方面,学习这门手艺,光是讲道理没用,你需要多多地练习,诚心诚意地沉浸其中;另一方面,它千变万化,你不能控制它,有时甚至你唯一能做的就是默默等待,把剩下的事交给潜意识。 所得酬劳就是,我们能够更准确、更富有深度和创造性地表述,也能更耐心地倾听。我们更加是一个完整、丰富的人。 理解故事元素——人物、场景、对话......就是理解怎样用最符合人性的方式传递信息。懂得故事,是用心呼应作者的心意。 尊重故事,就是尊重人性,

尊重生活的真实面目,以及探索的勇气。 进入故事的世界,接下来我们分三步进行: 首先,作为观念上的基石,你需要理解故事是有“生命感”的,创作的感觉就是创造生命; 其次,不用砖瓦而是用人物、场景,我们一起来搭建故事世界; 最后,“怎样讲述”是更深层次的问题。这里涉及更多的叙事技巧,也需要你更多地探寻自己作为写作者的心意。 >>>> 起点:一门会生长的艺术 你研究过一条河流的历史吗?或者一座山脉?再或者一座村落? 千千万万有生或无生的事物的“生命”历程,都是有始也有终的。它有开端,可能经历成长、辉煌,也可能有停滞、衰败。在这种变化过程中,它找到了自身存在的意义。 故事作为生活的比喻,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因为生活本身的复杂性,也因为故事作为一个容器的包容性,其中的情节、讲述方式、审美趣味,都是有无限组合、变化的可能。写故事为什么难?因为每个故事都是在现实和幻想、感性和理性、自我和外界、感性和理性之间找寻一种动态平衡。一个好的观点是,我们可以把它看成自给自足的生命体。 作为生命,故事是必须经历成长的。再短的故事,也需要去展开描述一个过程(请比较一下雕塑、绘画这些空间艺术)。 而在这个过程中,它一定是随时可变的。因此,作为赋予它生命的人,你不要控制它,而是需要捕捉它自身的节奏,顺着节奏推进叙事。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亲眼看着它形成自己独特的气质。希望不管怎样,它自成一体,有迷人之处。 当你给它安上最后的弹簧,戴好插着羽毛的帽子,再吹上一口气,它就能起身,蹒跚在原野上奔跑了。一开始,它肯定有各种不协调:脾气古怪、头重脚轻,或者四肢不协调。你可以返工、再修改。终有一天,它越跑越远、脱离你的视线......接下来它会有什么样的际遇(在读者间),你再也不得而知。 >>>> 入门:故事,具象化的世界 前面说“故事是生活的比喻”,这似乎可以理解成故事是生活的“提纯”——倒不是把生活拔高,而是一种简化和缩小的、更加秉持着某种主旨去过的生活。所以,故事的世界,首先是具象的。 很多受过“主题先行”的写作甚至生活教育的人不明白这一点,他们写什么都是概括的。甚至,他们会认为,越是概括的,其中越能提炼出思想深度(因为更能代表人作为整体的生活面貌)。但他们没有搞懂,故事本身是“反抽象的”。

有研究写作的人发现,令人吃惊的是,文学作品中越是富于个性的人物,越能引起更多读者(不论其时代、出身、受教育程度)的共鸣(想想林黛玉或孔乙己吧)。所以,不要怕去钻研细节、构建具体的人物世界,因为越是具体的,就越独特,也越显得真实。深深进入生活里面,读者和作者的手才会在书页后面碰到、握上。 故事里的情节,都是跟着某个(些)意志的主体走的。这些意志的主体,就是主人公和他周围的次要人物们。随着我们进入他们的世界越来越深入,他们的生活、深层次的精神面貌也逐次向我们铺展开。你玩过开地图类的游戏吗?你的人物在空旷中茫然前行,每“发现”一个地方,那个地方就被点亮。而与此同时,这些士兵周围还有大片的未知领域,它们虽然没被点亮,但你知道敌手或许就潜伏其中。故事的世界也是如此。虽然故事的篇幅都是有限度的(遗憾,似乎还没有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但好故事让读者相信,在涉及的生活片段之外,生活还在继续。 为此,你需要精心构筑一个立体的、多维的小世界。如果你没有能力构筑,你自己就先会担忧:万一出了故事的圈子,你可怎么自圆其说? >>>> 进阶:讲故事的手法 很多人低估讲故事的难度,跟这种认识有关——他们以为故事就是“发生的事”。只有当你站在作者的角度重新审视,才会发现:有了人物、场景和事件,自己可能依然不知道如何下笔。 第一句话、第一场戏,该是什么呢? 用何种口吻诉说? 所有的事情里,哪些讲、哪些不讲呢? 只有小宝宝(那些把故事当真事的可爱的人)才会以为,故事就是“谁在哪里干了什么”。有生活经验或者阅读体验的人都明白,“讲故事”这个活动分明包含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发生的事”;另一个层面,是讲述。 故事世界里,“发生的事”是“事实”。它们的发生、发展,都是客观存在,比如高速公路上的一场车祸。 怎么讲述,则取决于讲述者的意志了。 对于这场车祸,撞向隔离带的那辆比亚迪车里的人、交警、救护车上的医生、从反向车道擦肩而过的其他车辆里的人、第二天早晨看报纸新闻的人,他们各自和事件的距离不同、身份和立场不同,如果让他们来讲述发生了什么,他们会讲得各有不同。这是因为,每一方获得的信息不同:在这些信息里,他们的关注点不同,对此的理解也不同。 所有被讲出的故事背后,都站着一个讲述者。他常常愿意把自己藏起来,让读者误以为自己拿到的是第一手资料,并且拥有对故事的解读权。是的,故事从来不是一个封闭的信息系统,但是读者也要擦亮眼睛。正像故事自己呼吁人们做的那样——(在生活中)多观察、慎做判断,读者也要学习去捕捉故事讲述的蛛丝马迹,揣摩看得见的信息背后作者的心意。正因为希望给读者自行诠释的空间,所以好作者不会大张旗鼓地把自己对于所发生之事的认识用横幅挂在作品上。 对叙事这一套机制的理解,从历史学、新闻、戏剧、电影等相关行当的理论和作品中都能看到。你也可以自己体会,它们各自在处理拿到手的故事素材方面有什么特点和局限。在文学领域,进入20世纪以来,人们越来越有“作者意识”。也就是说,故事不是“借我之口”被讲述出来,而是只有“由我讲述”才是现在这个样子。 学习讲述故事的技巧,其实就是在学习做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作者。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不是“炫技”——让故事云山雾罩、情节扑朔迷离,而是借助对作者身份的行使,一次次地体会自己的心意。

我想再说一次:行使作者的权力,就意味着拥有某种话语权。请不要滥用权力。技巧的学习不可怕,捷径就是老老实实地多写多练习。技巧亦不是最重要的,所有技巧都是为表达主旨服务。所有最伟大的作家,都首先是一个伟大的人。

所有最伟大的作家,都首先是一个伟大的人/李韧

所有最伟大的作家,都首先是一个伟大的人/李韧

所有最伟大的作家,都首先是一个伟大的人/李韧

所有最伟大的作家,都首先是一个伟大的人/李韧

2020.5.11日中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