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手敲渔鼓写春秋/文/尹燕忠《已发》

(2020-02-26 07:59:14)
分类: 报告文学

朱仕年老兄成名人了,他的渔鼓书被济南市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他的六个渔鼓段子被北京文化部门收藏,他现在是山东省曲艺家协会会员、平阴县曲艺协会名誉主席、济南市曲艺家协会会员,2007年4月12日央视乡土节目播出了他表演的渔鼓书专题片。 我与朱兄是在1996年的全县文化人才培训班上认识的,那时他早已出名,他中等以上个子,长脸,眼角稍往下搭拉,岁月的沧桑使他黑红的脸膛上犁出道道壑沟,不知藏着多少个故事,看着蛮生动的一个人物,他在台下不风不雨,一上台就八面威风,渔鼓一敲,长啸一声,一位日报记者称他如驴大叫狂吼却有板眼,挟风裹电,风生云起,道尽人情世故,历史沧桑。     “简板敲,渔鼓点,张果老骑在驴上边”,这首民谣所说的就是曾经盛行山东省平阴县的渔鼓书。这个曲目据平阴县云翠山南天观碑文记载,此曲目为唐代道教的一种劝善方式,后来演变成历史小说、典故的传播载体,颇受百姓喜欢。全济南市只有在平阴县能见到这种民间曲艺。他给我用四句诗摡括了渔鼓书的渊源:怀抱渔鼓三尺三,出自大唐中条山,张果现世唱道情,东游篷莱会八仙。 朱仕年老兄是  平阴县孔村镇郭柳沟村人,是 渔鼓书的唯一传人,他正在家中编鼓词。朱先生今年75岁了,幼年着迷于渔鼓艺人的表演,未拜师前已学会了渔鼓的唱腔和戏段,19岁拜平阴渔鼓名艺人邢永胜为师,学习渔鼓艺术的手、眼、身、法、步。按艺规要学五六年的渔鼓,朱仕年只学了一年多即获准单挑门户,此后不久选入平阴县曲艺队。后来曲艺队解体,朱老兄赋闲在家。但迷恋渔鼓的朱仕年又拎起渔鼓,重出江湖,直到1986年回家务农。从那至今,只有逢年过节,他才应乡亲或文化部门之约,拿出渔鼓唱上几场。 看到他表演渔鼓的风情和魅力。这是一个长三尺三、碗口粗细的塑料桶(以前为竹筒),鼓面用猪包心皮蒙住,表演前可口吹鼓面,发出尖声“叫场”,表演时口唱段子,右手指拨鼓面,左手敲简板,音声相和,颇能渲染气氛,间或可配合唱词抡起渔鼓作枪作棒。朱先生唱声抑扬顿挫,伴奏铿锵有力,似乎又回到了意气风发的少年时。 朱仕年老师自小就爱曲艺,他从七八岁就跟着说渔鼓书的从东庄听到西庄,老师们也挺喜欢他,后来他也能上场演出了。 1963年,县里成立了曲艺团,后来解散了,他肚子里装着好多的书,什么《金鞭记》、《岳飞传》、《刘公案》、《五女兴唐》、《杨家将演义》、《七侠五义》等等,他都很熟溜。 1965年,他回到了村里劳动,他说的那些东西不能再说了,他就又编排了《林海雪原》、《苦菜花》、《野火春风斗古城》、《烈火金刚》、《大刀记》等,改编后更接近乡土气息,群众喜闻乐见,他给村里签了合同,交上钱买工分,出去说书去,他到过黑龙江省的嫩江县、绥芬河市,还到过内蒙古的家哥达旗,在那里风雨无阻去“跑坡”,和那里豪爽的蒙族朋友同吃同住,一直在那里待了四年。 使朱仕年终身难忘的是因为说书而蹲了监獄,`他哭过,他失望过,但书中的人物在激励他无比顽强的活下去。 1970年他回到家乡,1979年他在县乡办理了演出证,他如鱼得水,春风得意,他到肥城、石横、衡鱼等去说书,一天两开场,一年演了近五百场,他翻盖了六间大北屋,盖起了新大门,老兄也与楚云香渔鼓相恋结为鸳鸯。 平阴县曾出过“小胡椒”李何君等曲艺名人,十八代传人为平阴镇南门村的邢永胜,他给朱仕年起了个艺名叫朱元庆,十九代渔鼓书传人了,如今朱兄七十挂五个零了,令他欣慰的是自己也有了徒弟,二十代传人有七八人,其中有教授和学生,2019年13岁的王圣兮又被朱仕年老兄收为徒孙,成为二十一代传人。 老树抽枝发新芽,曲坛路上渔鼓响,1996年在首届山东省农民文化艺术节曲艺比赛中,他演唱的《劝世良言五字歌》荣获铜奖。2001年在首届济南市农民文艺调演中,他演唱的《捐款》获得二等奖。 今年,朱仕年老兄又创作了不少渔鼓书唱段,有的做成了美篇,有的做成了抖音宣传发动群众抗病防疫。 渔鼓书咚咚作响,诉说着岁月春秋。 2020.2.25日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