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民致富不辞万般苦/尹燕忠

(2019-12-27 12:18:23)
分类: 报告文学

安城镇的中栾村,位于平阴县的东北角,左连丘陵,右临黄河,土地薄,风沙大,怕旱易涝。别看离县城近,但长期以来经济并不发达,直到一九七八年,人均收入才三十八元。那时,全村一百零三户,四百六十七口人,人人为吃粮花钱犯愁作难。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引着刘洪臣一般人艰苦创业。一九八四年一举改变了贫穷面貌。一九八五年,全村总收入猛增到四十六万五千元,人均收入七百零六元,比一九八四年人均增三百零四元,是一九七八年的十八点三倍,是这班人给村里打下了好基础。 1、艰辛办砖厂 一九八四年,村里调整了领导班子,刘洪臣担任了支部书记。和他一起“上台”的是三十刚露头的青年人。而摆在他们面前的是集体没有一分钱,群众等着吃救济,还欠银行和外单位一万一千元贷款和借款。从一九七九年到八二年,这个村五年先后换过七任支部书记,领导班子调换了三十九人,面貌依然没有改变。现在又轮到了刘洪臣几个人的头上。难道中栾村就继续这样下去吗?记得第一次召开支委会时,这几个被人认为嘴上没毛的青年人,开始都相对无言。大家一是觉得当这个“官”作难,再就是感到责任重大。这一带曾是老革命根据地。想到战争年代,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把广大人民群众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而今解放几十年了,我们这一代党员却还没有把老百姓引上富裕的道路,刘洪臣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穷并不可怕,怕的是忘记了党的宗旨,忘记了党员的责任。人穷,志不短。于是,一句发自大家肺腑的话终于迸出口来:“奋斗一两年,一定要让中栾湾村人过上好日子!” 要尽快富起来,路子是很多的。但是具体到中栾村,第一步先朝哪里迈?通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觉得要论建设周期短、见效快,先搞个砖厂最合适。这样可以充分利用优越的条件。一是近靠平阴、长清县城及一些省、市大企业单位,远到济南也只不过百多里路。这些地方,建材用量大,砖的销路不成问题。二是济兰公路穿村而过,交通运输方便。三是俺这里沟壑纵横,土层厚,土质适合烧砖,而且前边取土烧砖,后边整平造田,一举两得。主意虽说拿定了,可对建一座什么样的窑,怎么建?都心里没有数。为了摸清这个底,刘洪臣和村主任李忠森,骑着自行车,先后到长清、肥城及附近的二十多个砖厂去考察取经。有一次出发去长清,路径虎林时,风雪交加,坡陡路滑,他两个连人带车一起摔进了深沟,弄得浑身全是泥水。但他们心里老是挂着建窑的事,谁也没觉得身上怎么痛,爬起来,推起车子继续往前走。就这样,每天跑一百多里路,跑了二十多天,终于形成了一个建筑方案:建一座年产红砖一千二百万块的22门轮窑,占地七十六亩,需要钢材四吨,水泥六十吨,砖六十八万块,投资二十三万元。 盘子一托出,村里真象炸了锅,别说群众,就是在干部中好多人也直皱眉头。因为过去搞了不少半截子工程,村里至今还残存着几处大井碴子、大猪圈碴子、建校不成留下的屋碴子。这次,大家都担心再多个窑碴子。为了稳定干部群众的情绪,刘洪臣一方面摆有利条件,讲建窑的好处;一方面一起立下军令状,宣布建不成砖厂损失由自己包赔。说是这么说,在这种多少年靠吃救济过日子的村里,拿出二十多万元来,真够压头皮的。不过,他也清楚,摆在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个人图保险混下去,让群众继续受穷;另一条是迎着困难上,为群众闯出条富路来。事实上,干啥能没风险。与其坐着受穷,就不如豁出来去拼。他的想法是,为人民群众脱贫,必须向困难挑战。决心下定,就边集资边建窑,争取早日投产。 村里没资金,就先找领导。第一次从银行贷了三万元,解决了架电线的问题。听说民政局有部分扶贫款,刘洪臣又跑到城里去求援。春节后,县上召开了三级干部会,晚上,其他同志去听戏看电影,他却这门串到那门,找人借钱。只要有希望就盯着不放。反复讲他村里落后的状况,讲自己打翻身仗的决心,讲成功的条件。门串的没数,人家说池是磨穿了鞋底,磨破了嘴皮,不少同志被他的真诚所打动。首先是民政局给解决了十万元资金,物资局、工业供销公司也为他们提供了很多方便。当时,大伙的决心是:砸锅卖铁,也要建起大窑。支委、干部把自己的工资奖金垫进去,出差不要集体的一分补助。为省下几个钱,外出的同志都在候车室过夜。钢材紧缺,他就要求人人作贡献,把各家各户星星点点的废钢筋都收集起来,连邻村几家个体户加工剩下的钢筋头,俺也买来用上了。一连几个月,我们没睡过一次安稳觉,没吃过一次宜时饭。为了抢时间,又请来了承包建窑的三个建筑队,签订合同后,开始了紧张的施工。 2、再鼓一把劲 大窑拴着俺支部每个人的心。建窑刚铺开时,还在正月里,天气挺冷,支部里的同志轮班守在工地上。支委李忠森出发回来,家都顾不得去,就先往工地上跑。有时工人下班晚,材料、工具拾掇不好,他在坝堰根里一蹲就是一夜,看守着场子。群众见了都心疼地说:“照这样下去,铁人也受不住,你可千万别累坏了身子!”可事情偏偏不凑巧。工程开工不久,李忠森得了胆道炎,一连四天躺在医院里打吊针。有那么多事盛在俺心里,我怎么能躺得住,刚拔下吊针,他就跑回了工地。同伴们不忍心,都执意让到他们家去住,改善改善生活。因为刘洪臣的爱人一九八三年就去世了,家中只有一个不满六岁的孩子。由于村里事多,不仅二亩半责任田荒着没人管,爷俩吃饭也成了问题。洪臣好说,工作忙了,来不及做饭就到同伴家里吃一顿。可孩子呢?无人照管,时常饿着肚子。有一次他一回家,孩子就拉着不让出去。看了,心里真不知是个啥滋味。大窑一施工,更忙得顾不上他了。于是我就想了个办法,给村里小学商量好,让孩子提前入学,由老师费心照看,这也算是对他得照顾。同时,又嘱咐邻居,到吃饭的时候,如他不回家,就替我找找孩子,让他吃上饭。可这总不是个长法。有一次,他到长清孝里砖厂去联系工作,回来后又累又饿,一进家门又见孩子哭得象个泪人,闹着饿了,心里真象针扎一样,到底图个啥?随着孩子一声声地哭叫,他也忍不住哭起来。想起建窑以来,自己连病加累,体重由一百二十五斤,减到一百斤。但是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支持着他,就是赶快建起大窑,增加收入,让中栾村的群众甩掉贫穷帽子。 五月初,大窑施工进入了关键时刻,再有一个月就要胜利完工了。资金不足的问题,又威胁着他们。洪臣接连去了几个单位,都怀疑他村子里的力量,拿不出钱来支援。一些原先关系不错的同志都说:“洪臣兄弟,别干了,现在卖卖砖机还上账,还不晚。”听了这话,真使他伤心极了。建窑初,他曾狠狠地批评过因资金难办,哭着找上门来想辞职的砖厂厂长李庆新。这次,磨了半天嘴皮,没办成一点事。想想自己为了工作吃了这么多苦头,却得不到同志们的理解,心里十分难过,在回家的路上,不禁失声哭起来。记得那天还下着雨,雨水和泪水掺在一块,回到家我一头扎在炕上起不来了。乡党委书记吴承玺和几个乡里的领导同志听说后,冒着雨来到他家。他们劝洪臣说,他就摆困难,请上级帮着解决。但领导看他就是忘不了建砖厂,象个创业的,都很支持他。在群众中他也说:“在俺这班子人当权期间,别想在中栾村再留下半个碴。建不起砖窑来,俺就是死,也闭不上眼!”作难归作难,干归干。他又接着召开支委会进行分工,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在这期间,他不知道串了多少门亲戚,仅长清县广里店他姥娘家,就没黑没白地去过二十多趟,串了十四个门。亲戚家有的拿出自己的钱,也有的转借别人的钱,好歹给凑齐了二万五千元。由于大家共同努力,支部里的同志先后八次登门到附近的宋庄请来有三十年烧窑经验的马明启师傅,聘用了懂生产 、会管理的朱承彦任副厂长,聘用了有维修技术的周长蔼同志负责机械安装。就这样,很快地建立了一支二十多人的技术队伍,使砖厂及时投入生产。 3、扬帆前进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大家高高兴兴等着第一窑砖的时候,风雨夹杂着冰雹袭来。一场暴风雨,冲垮砖厂三个窑洞,还有十八米坯墙被冲塌,损失六万多元。对刘洪臣来说,真是当头一棒。这时,支部“一班人”很清楚:我们自己一定要顶得住,带领群众,克服困难,全力抢修,尽快恢复生产。于是,他马上在干部群众中来了个思想动员,调集了全村的一切人力、物力,日夜抢修。砖厂的职工也纷纷表示:要用我们的干劲夺回损失。经过十天的奋战,终于使大窑恢复正常。从建窑到投入正常生产,整整六个月。在这六个月里,支部里的同志,人人都象脱了层皮。砖厂,是中栾湾村脱贫致富的第一个骨干项目。它第一年就给我们赢得了近四十万元的收入,还清了村里的全部欠账。同时安排了村里的所有剩余劳力,使大家都有了挣钱的门路。更重要的是,通过建厂,使村支部、村委会一班人得到了很大锻炼,受了很多很大的启示,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要白手起家办成一点事,必须有百折不挠的勇气,有奋不顾身的精神,敢闯敢干的劲头。 好不容易栽起棵摇钱树,要管好它也同样费不少劲。砖厂投产后,他们并没有因此松口气,而是马上投入完善承包责任制,加强组织管理工作。办的第一件事,是修订合同。开始,由于经验不足,支部里与承包人签定了一个杀鸡取蛋的合同,主要内容是年上交利润九万元,税金各半,既没有提到土地折价,也不管机械折旧、公共积累。后来我们越想越不对劲。因为这样必然会出现拚设备、分光吃光的倾向,到头来还是集体吃苦头,经济发展没后劲。但是要改合同,阻力却很大。一是承包人不同意,说支部是定法不是法,说话不算数,干部都得了“红眼病”;二是有的干部闹不清原合同的弊端,认为改合同偏向了承包人,表示坚决反对。为了壮大集体经济,在这一点上,他也毫不让步。于是,支部里的同志通过算账分析,统一认识,然后都靠上做思想工作。对于承包人,我们主要是引导他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教育他向远处看,不要只顾眼前自己多得几个钱,忘记了集体这个大家。对于有意见的干部,我们则反复讲明原合同只是富了个人,对集体利益顾及得少的不足之处,并一笔账一笔账地算给他们听。最后,经过多次协商、做工作,在签订新合同时把原合同缺少、强调不足的内容都加进去了。规定扣除税金之后,利润15%交集体;65%归企业;20%作为奖励基金、公共积累和折旧费。三年之内完成大窑、机械折旧基金。再加上土地补偿费,每年集体可获十七万元,用于其它工副业项目的投资。做经济工作,必须有经济头脑。根据新合同,我们接着对砖厂的各个方面统一进行了核算。为保证各项经济指标的顺利完成,又在厂里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对于车间的生产任务、操作规程、工具费用、质量标准、劳动报酬、奖罚办法、工伤事务处理等都做了明确规定。生产中实行技术水平、产品质量、数量与本人的所得报酬挂钩,做到责任权利相结合,使干部职工增强了责任感,调动了生产积极性。职工自觉地把好质量关,从掺土、对料、迭坯装窑、点火撒煤到装车外运都有明确标准。这样,俺砖厂出的红砖一直质量很好,销路畅通,现经有关部门试压鉴定为200#红砖,砖厂也被济南市列入正规企业。 建起一个厂,富起全村人。砖厂促进了村里五业俱兴。投产当年,群众见到充足的货源需要运输,新添了九辆拖拉机,搞起了运输业,收入运费一万三千元。同时,由村里扶持、投资,还建起了三处饭店、旅馆,一处面粉加工厂,增加收入七万多元。随着集体经济壮大,我们还采取滚雪球的办法,扩大工副业投资。今年上半年砖厂已获利三万五千元。全年可望人均收入达到一千元。 刘洪臣先后获得省市县先进称号,在市县巡回宣讲其先进事迹。 2019.12.27日上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