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栋老师从放牛娃成了优秀作家

(2019-11-08 06:24:06)
分类: 文坛诗话

“无车马喧嚣,有墨韵书香”,杨栋的“梨花村藏书楼”藏在沁源县城一隅,二层小楼,四壁图书,这裡对他来说,就是浩瀚无垠的宇宙。 置身于万卷藏书之中,杨栋深情地说:“是书将我带出了小山村,让我从一个放牛娃成为国家一级作家,是书给了我一切!” 今年58岁的杨栋出生在山西沁源县黎和村,那是个美丽但贫穷的小山村。 每到农闲时候,村里人最喜欢的娱乐活动就是“拉古话”。那样的场景,杨栋至今难忘:十多个人挤在一个屋里,有人躺在土炕上,有人坐在板凳上,有人倚在门边上,有人抽著旱烟……但大家的注意力都在一个人身上,他绘声绘色地讲著“三国”、“水浒”,人们听得入迷。 “感觉能给人们‘拉古话’的人特别厉害。”幼小的杨栋对那些故事非常喜爱,对能讲这些故事的人更是极为崇拜。从那时起,热爱读书的种子就在他的内心深处种下。 尽管家里很穷,要养活6个孩子,但曾上过学的杨栋父亲仍坚持让孩子们读书。上学后,更广阔的世界向杨栋打开了。 只是农村可读的书实在太少。直到上了高中,他才第一次见到了一个像样的图书室。杨栋说,图书室有两大间,放了十几架书,那里面就像金銮宝殿,让他内心涌起一种神圣的情感。 烫金书脊的《辞源》,锁在玻璃橱中用蓝缎书套装着的线装书,被读者弄得皱巴巴的小说……杨栋像发现了宝藏一样废寝忘食地读著。 他还记得,有一次自己一大早就进图书室读书,后来管理员忘记有人在,整整将他关了一天。杨栋笑着说,读书读著就忘记吃饭了。 1975年,杨栋高中毕业,回到村里当了小牛工。“我们家已放了一百多年牛了,难道你又要放牛吗?”父亲很伤心。杨栋也不甘心,尽管放著牛,却没把书放下,他上山放牛总要背个书包,牛吃草,他就在山坡上看书,有时甚至对着牛读书,给牛讲课。 后来,爱读书的他开始尝试写作,稿子不断被报纸刊登,渐有名气。他也从一名牛倌一步步成为电影放映员,后来又到了县文化馆主办名为《沁河文艺》的刊物。 由于文章写得好,杨栋被山西省党史研究室看中,聘到省城太原参与《党史文汇》的创办编辑。在那里,杨栋的平台更高了,眼界开阔了,但他却觉得这不是自己想要的。“那里就像一个水泥盒子,人和人接触很少。我想活得自由一点,干自己喜欢的事情。” 一年之后,杨栋又回到了沁源,回到了自己的小天地,继续买书、读书、写作……他还将自己的住所命名为“梨花村藏书楼”,并广发征书帖。 日子虽然清贫,精神却极为满足。他几乎每年发表100多篇文章,500多幅漫画,出版了包括《梨花村随笔》《荫园书话》等在内70多本书。作品多以山地的悲欢为主要题材,写山地人、山地事,语言都是山地里的。他拜孙犁为师,与贾平凹为友。 当初的那些同事们,有的步步高升,有的下海从商。“我不羡慕。”杨栋说。一次有个老同事过来看他,此人已是身家过亿,在大酒店请他吃饭,对他说,你写那么多文章,出那么多书有啥意义呢?杨栋反问,你挣那么多钱有啥意义?“你觉得钱好,我觉得书好。” 在杨栋看来,书是最为神圣之物。他在《感谢文学》一文中写道:“我瘦弱的身躯里有一颗爱美的心,我向往美,向往善良。我爱上了表现真善美的文学,我读了大量的中外名著,我在书中找到了安妥灵魂的去处。我想我应该感谢书,感谢文学。” 2019.11.8日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