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坛诗话 |
我所写的小小说大多以戏曲和旧事为主,选定的题材不算宽泛。除了说书唱戏梨园生活以外就是陈年旧事唠家常,这似乎是种爱好,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种情结,一种至今不能释怀的情结。 喜欢戏剧,无论国粹京戏还是不起眼的地方剧种。一个人喜欢什么,总要有个理由,我的这种喜好得益于我的父亲。 小时候,常随着在文化部门工作的父亲去看戏。每次都是父亲在前面大步流星走,我一路小跑紧随其后,从剧院那两扇大得惊人的后门进去,穿过并排放着一溜儿大茶壶的开水房直接进入后台。 父亲有个朋友姓陈,湖北人,在剧团乐队拉二胡,参加过抗美援朝。陈叔叔的战友拉小提琴,会唱程派青衣。有个雨夜,演完节目后在回驻地的途中踏响地雷被炸碎了。陈叔叔脱下雨衣,把战友遗体的碎片拢在一起背了回来。而这件雨衣,跟了他大半辈子。他喜欢和我父亲聊天,偶尔小酌。两杯酒下肚,就说起这段往事,一遍遍地提起,一次次地掉泪。我见过那件雨衣,就挂在陈叔叔单身宿舍的门后,随着门动,忽忽悠悠忽忽悠悠的,就像他那个会拉琴会唱程派青衣的战友活生生地站在那儿,唱词清悠水袖翻飞。 我父亲是个戏痴,可我从没听他唱过,据说他小时候演过戏。后来经不住我追问,他才说那叫什么呀,村剧团演的一出戏里缺个小配角,就把父亲装扮装扮赶到台子上了。那次演戏,是父亲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父亲豁达乐观,他曾嘱咐过我,说他去世时一定不要放哀乐,放段青衣唱段或是唢呐曲《百鸟朝凤》就可以了。其实,这个愿望并没实现……他去世有些年头了,我从没写过一篇悼念文章,只要静下心着手动笔,眼前就一片模糊,终是不了了之。如今我对戏剧的喜爱,更多的是出于对父亲的缅怀。于是,就有了《花戏楼》《小贱妃》《跑龙套》《翎子生》《风月》等,以后还会创作类似题材的小小说,权且当它是一种思念和心愿吧。 在一座小城里长大,如今回忆起来,那里的一切都很难忘。小城曾经是河洛大鼓的发源地,据说第一代创始人中有个叫胡南方的,还是个清末秀才,他抛开仕途,潜心研究鼓书,能编能演,书词生动别致,拥有许多鼓书迷,影响颇大,为河洛大鼓这门草根艺术的存在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当年,小城有个书场在火车站斜对面,书场的大门很像四川的茶馆,一扇一扇全木质的,上面雕刻有花。年代久了,门上朱漆褪落,像个来不及补妆的妇人。书场里总挤满了听书人,或坐或站,说书人说得精神,听书人听得痴迷。鼓楗声,弦乐声,掌声笑声和着书场外瓜子烟卷的叫卖声,如腾如沸,热闹非凡。 那时有个最有名气的说书人叫张天倍,高个儿,嗓音很特别。还有个叫段界平,长得也潇洒,据说是张天倍的徒弟。我跟着父母进过书场,没有想到的是,仅听过一次鼓书居然能让我刻骨铭心许多年,我至今不明白究竟是为了什么。长大后给朋友无数次地描述过火车站附近的书场,他们也曾在那儿生活过,却印象全无,好像在听我讲一段童话故事。 许多年过去了,书场里的鼓声坠子声随着岁月的步履渐行渐远。可忽有一天,我听到了王玉功老师的鼓书。 那是梧桐花繁茂成雾的季节,我和一个在中央民族大学读研的女孩子来到郊县拜访几个说鼓书的民间艺人,其中就有这个王玉功,艺名二功子,大名赫赫,周边县市都叫得响。他从十几岁拜师学艺,如今六十多岁了,依然很活跃。他有几个儿子,没一个愿跟他学说书。好在他有个徒弟,聪明好学,王玉功老师很满意。 王玉功说了大半辈子书,生活不富裕,家人偶尔也会抱怨。每到这时,他总爱这么说:那谁谁谁有钱,可他咋不会说书?王玉功是生活在书中戏中的痴人,他对自己选择的这一行唯有得意与自豪。王玉功身边有不少这样热爱草根艺术甘愿清贫的人,我与他们接触过三次,每次都会心生感动。美国爱荷华大学的穆爱莉教授来了,还特意去拜访了他。王玉功高兴得不得了,在他的土坯屋拉开架势,把自己的拿手绝活尽数展示。 或许就在他催动玉鼓,银色的月牙板上下翻飞的瞬间,我记忆的大门又一次砰然打开,那些过往像首老歌,在心壁深处反复回放。 挥之不去,放不下了就去写,《头牌张天辈》《唱坠子的云儿》和《二功子》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完成的。看到文中的主人翁在我的文字中活泛起来,萦绕心间的思绪才缓缓遣散。当把一种情结转化成文字并刊出后更是有种感觉,那种感觉妙不可言。 没来由地喜欢地域性文化,或许别人觉得很土。我的陈年旧事类的小小说中选用的语言有些就是我老家的方言。以前回老家,到村口上总有不认识的人极热情地打招呼,问:你是谁家女子?我对这个称呼喜欢得不得了。女子,很书面的称呼,可我能在豫西一个贫瘠的丘陵山区听到这样的语言,我觉得我老家这个地方很文化。 喜欢写作,喜欢小小说,喜欢这种精短文学体裁传导出的一个个美妙瞬间。我还会继续沉醉其中,含情脉脉地阅读,含情脉脉地书写,或许就在某一天,我的某篇文章在感动我的同时也能感动别人的话,我会不会就在那个片刻,涕泪滂沱,不能自已? 作者简介 红酒,河南省作协会员,洛阳市作家协会理事。主要从事小说散文随笔创作。《头牌张天辈》《花戏楼》分别获得年度全国小小说佳作奖和优秀作品奖,有作品入选《中国当代小小说大系》《新中国60年文学大系》《中国新文学大系》等权威选本;获第五届小小说金麻雀奖。 2019.9.29日下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