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散文 |
礼节 清代沿旧制通行跪拜礼。
辛亥革命后,官府中禁止跪拜.民间在年节、庆祝、吊唁时仍行此礼。建国后,鞠躬和握手逐渐盛行.主要礼仪有: 迎送客人:客至.主人迎至大门口或院中,请客先行,客去,让客先行,主人随后,送至大门外,鞠躬、握手或挥手道别,现在有改变,有主陪、副主陪,主宾坐主陪右首,副主坐左首。 过去与现时有的待客:客人进屋,让客坐于上首(桌右).主人陪于下首(桌左)。主人给客人倒茶要用双手,客人欠身双手端起茶碗或扶碗边,以表谢意。留餐时,主人为客人敬酒、让菜、让饭。 与人讲:通常冠以“请”或“请问”、“劳驾”、“借光”、如今也有喊“老师”,接受帮助后道声“谢谢”。熟人路遇,或打招呼、或问候、或点头、或招手示意。骑自行车路遇邻里亲友,下车招呼或问候。 长辈、上级、师长或年长者递给东西.双手去接,以表尊敬。亲友来访或赠送礼品,接受者要回防或回赠。 称谓在 清代时,称谓繁琐,书面称谓尤甚。主要有以下几类: 同族称呼:远房在主称旧之前加“族”字,如“族伯(叔)”、“族兄(弟)、”“族侄”、“族孙”等;直系长辈加”家”字,如“家祖父(母)”、“家父(母)”、.“家伯(叔)”、“家兄”,去世的改“家”为“先”字;称儿子为“犬子”或“小犬”:称妻子为“内人”、“贱内”、“拙荆”,农村俗稚“家”或“家里”。 亲戚称呼:对至亲,有的书面称“外祖父(母)”,口头喊“老爷,老娘”。对远亲,书面称谓带“婚”字,长一辈的称“姻伯(叔)”,同辈称“姻兄(弟)”,晚辈称“姻侄”“婚孙”,长辈自称“姻侍生”。伯母、婶母的兄弟口头称舅,书面称“姻伯(叔)”,自称“姻侄”。姐夫、妹夫之兄弟称“姻兄(弟)”。岳父称女婿为“贤婿”,自称“眷生”;女婿称岳父为“泰山”“岳丈”,自称“门婿”或“子婿”,未过门的称“聘晚”或“眷晚”。亲家间称“姻眷兄(弟)”,未过门的自称加“忝”字,对亲友的亲属,主称谓之前加“令”字,如称亲友的父母为“令尊”、“令慈(堂)”,兄弟为“令兄”、“令弟”,儿子为“令郎”,女儿为“令爱”。友谊关系的书面称谓,结拜者称“盟兄弟”“谊兄弟”,世谊同辈称“仁兄”,自称“愚世弟”,对晚辈称“世兄”.自称“侍生”。对长辈称“世伯(叔)”,自称“世晚”。对年长而又无行辈者称“翁”,自称“晚”,同学称“砚兄(弟),”学生称老师为“师尊”、“恩师”、”先生”,自称“受业”或“门生”。 民国年间, 上层社会对年长者男称“先生”,女称“太太”。年老者加“老”字。其余变化不大。 建国后,称谓有所改变,凡有亲族邻有关系的按行辈称呼,今年来,称岳父母为爹娘或爸妈的渐多。无 亲族邻有关系的称“同志”,对无亲故的老人称“大爷”、“大娘”。干部职工的子女,对父母的同事、朋友,男的称“叔”“大爷”,女的称“姨”。近年来,一些青年工人对年长者称“师傅”。 称谓以“本人”为第一人称: 1、曾祖父称老爷爷,
2、曾祖母称老奶奶,
3、祖父称爷爷,
4、祖母称奶奶,
5、父亲称爸爸、
大大、爹,
6、母亲称娘、妈妈、妈,
7、伯父称大爷,按照父亲兄弟们的年龄大小(年长父亲者)依次称几大爷,
8、伯母称大娘,按照父亲兄弟们的年龄大小依次称几大娘,
9、叔父称叔,凡比父亲年龄小者称叔, 10、叔母称婶子,随叔父称几婶子,
11、姑母称姑或依次排列为大姑、二姑…,
12、兄称哥哥或以大小顺序称大哥、二哥……,
13、嫂称嫂子依次序称大嫂、二嫂…、 14、弟称弟弟或兄弟,
15、称弟媳兄弟媳妇或弟妹…, 16、姐称姐姐依次称大姐、二姐…,
17、妹称妹妹依次称大妹、二妹……, 18、父之舅称舅爷,
19、表兄弟称表伯或表叔,
20、父之外甥称表兄弟,
21、父之姊妹丈称姑丈,
22、父之仁兄弟称仁伯、叔,
23、父之表叔、伯称表叔祖/伯祖,
24、母之父母称外祖父 ,
25、母之兄弟称舅父,
26、母之姊妹称姨母,依大小排列称大姨、二姨…
27、母之侄称表兄弟,
28、母之叔伯称外叔祖、外伯祖,
29、妻之父称岳父,
30、妻之叔称叔岳,
31、妻之伯称伯岳,
32、妻之兄称内兄,
33、妻之弟称内弟,
34、妻之姊妹丈称襟兄弟,
35、妻之侄称内侄,
36、兄之岳父和弟之岳父具称眷伯, 37、兄和弟之内兄弟称眷兄或眷弟,
38、兄和弟之内侄称眷侄,
39、姊妹之父称眷伯,
40、姊妹之丈称姐丈、妹丈,
41、姊妹之叔、伯称眷叔、眷伯,
42、姊妹之子、孙称外甥、外甥孙, 43、姊妹之侄称外甥或眷侄,
44、姊妹之兄、弟称眷兄、眷弟,
45、子之岳父之兄弟称姻兄弟,
46、子之内兄弟称眷侄,
47、女之父称姻兄、姻弟,(注:女之赦、伯称呼同上,侄女之父均称姻兄弟,非子女亲家不能妄加“姻”字。)
48、女之兄弟称眷侄,
49、女之子孙称外甥孙,
50、女之祖父和子之岳伯祖、岳叔祖称姻伯(叔),
51、孙之岳祖父称姻兄、姻弟,
52、孙之岳父又称姻侄,
53、孙之内兄弟称眷孙,
54、业师称为老夫子,
55、门生称贤生,
56、老师之老师和老师之父俱称太老师, 57、子之老师称老师或老夫子,
58、子之师兄弟称世侄,
59、世叔、伯之父称世祖,
60、同业者称通家兄弟或世兄弟,
61、父之门生称世兄弟,
62、老师之子称或老师之侄称师兄弟, 63、同学彼此相称砚兄、砚弟 ,
64、干儿称犹男,
65、干父称犹父,
66、干兄弟称犹兄弟,
67、随父入赘随改嫁带去的子女,称如儿、如女
68、同盟兄弟称盟兄弟,
69、同庄乡邻长辈称X老伯,
70、乡邻晚辈称乡晚或贤侄,
婚嫁 旧中国,男婚女嫁,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前。男女双方互不认识,或认识但不交往,根本无法选择自己的婚姻,且礼仪多,规矩繁。一担订婚或结婚,妇女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从一而终。
2019.9.22日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