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之绍传略/文/李庆余《已用》

(2019-08-05 08:13:58)
标签:

杂谈

分类: 文物古迹

一代名儒 君子风范

——解读元代名人李之绍成功之迷

李庆余

   (嘉庆《平阴县志》)载:李之绍(1253-1326),字伯宗,号果斋。平阴县李博士村人。家贫,教授乡里,学者咸集,申屠学士以女妻之,至元末,以荐授国史编修。时直学士姚燧欲试其才,凡应酬之文积十余事,并以付之。公援笔立成,燧惊喜曰:“可谓名下无虚仕矣!延祐中为国子祭酒,升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著有《果斋集》,从祀乡贤 。

据我祖谱记载,之绍先人系本家第五世宗亲。他以礼治国,创立丰功伟绩;著书立传,留下精神财富;修身养德,树立君子风范。其生平载入省志;其形象展于祠堂;其故里由李谢家庄更名李博士庄。先祖为一代名儒,又为宗族象征,光宗耀祖八百年,传承贤德四十代,可谓高大伟岸,功德无量。结合读旧志和修家谱,现将老祖的成功之迷略作考究。

不甘清贫,靠读书改变命运。民谚曰:“未立品,先立志。”李博士村紧靠黄河,常年黄水泛滥,庄稼歉收,百姓缺吃少穿,生活清贫。李之绍从懂事开始,就不愿过“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苦日子,立志读书做官,出人头地,光宗耀宗。之绍外祖父家系书香门弟,姥爷见他天资聪颖、敏而好学,就借与藏书,请下老师,圆他读书之梦。之绍不负希冀,发扬“锥刺骨、头悬梁”的精神,手不释卷,日夜苦读。某年发大水,家里草棚被淹,只好躲进西山石洞就读,洞内冬暖夏凉,遮风避雨,洞外山色青黛,时光静谧,乃是心静读书的好地方。之绍在洞内读四书五经、学百家经史,诵诗词歌赋,做天下文章,学问迅速大长,名传乡里,考取功名。后来,有人对之绍大长学问的事故加以附言,传说狐仙显灵,与其神助,得以造化。这一迷信说法难以令人置信。

大德大才,靠良师贵友赐教。李之绍乡试中第后,想方设法接受更好的教育,希望取得更高功名。据《元史》载,地方官严实主政东平时,崇儒学,兴礼乐,重学术,倡戏曲,使当时东平成为文教兴隆的学术文化中心。之绍闻之,便投奔东平府学,在那儿结识了著名学者王磐、著名作家商挺、文学批评家王若虚、著名诗人元好问、散曲家杜仁杰等。并拜一代名士李谦为师。李谦(1234—1312),元代政治家、文学家,东平路东阿镇(今地属平阴县)人,与徐琰、孟祺、阎复齐名,号称“东平四杰”,并居其首。之绍师从良师,结识文友,如鱼得水,穷尽华夏经典,饱学天下之道,融合贯通知识,积淀文化底蕴。青年时期之绍像是插上腾飞的翅膀,风华正茂、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前程似锦。 

名震朝堂,靠智慧彰显风采。旧志载:直学士姚燧欲试其才,把十几年间翰林应酬的文章一起交给他,让他作一篇评价。李之绍翻阅后,提笔立就,把墨还未干的稿子呈上,姚燧看罢,喜曰:"可谓名下无虚仕矣!"姚燧是元代的大儒、文豪、皇帝的智者大师,之绍能得高人点赞,实属荣幸。之绍锋芒毕露,名震朝堂,大显智慧超常、学识过人,为后来飞黄腾达,步步高升获得支撑,赢得机遇。

乡贤名声,靠道德操守赢得。旧志载,李之绍、王去非、王去执被誉为平阴三贤,并在南石硖建有“三贤祠。 从之绍履历中可以得出四大贤德。讲孝道。"大德二年,闻祖母病,上书辞官回家。九年,因母病故,守孝在家,几次征诏均未赴位;讲仁爱。辞职家居,不肯赋闲,呕心沥血兴办教育,有教无类,学者咸集;讲谦虚。他自知遇事优柔寡断,故自号"果斋"以自励自勉,增强定力。讲奉献。一生勤勉,著有《果斋集》《元史本传》等专著,撰写《元加封大成至圣文宣王碑》《醇德王先生祠记》《醇德祠堂记》《王乔涧保真观记》等许多碑文,为后人留下宝贵财富。

2019.8.6日上午兴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