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故乡的寨山 文/尹燕忠 平阴元朝称榆山,县城四周净山,山峰遮着掩着,怪幽美的。故乡寨山在城东八里许,是东南群峰拔尖山材。站在山巅,东望泰山北望黄河西望县城,美极了,它就地处北安故国城,就是一安城镇境内。 它山道弯弯纡迴曲折沿山谷盘行。 汉文帝十六年(前163年),济北国沿黄被大水吞沒。东昌府通泰安州的要道改道寨山古道。 此道从平阴城东经圣井翻寨山又经天井入肥城达泰安,全长300华里。东昌与泰安各距寨山150华里,寨山成为驿站。 古道的最高处,在山顶北,下方与团山顶峰南端交界,山崖上建有四门古塔,俗称四门摸,全石结构,高三米圆拱尖顶形,四门相对,每边各长3米,门坎上刻“四门亭”三字,亭边立石碑一块,为修古道纪碑,建于北魏武定二年至隋大业七年(公元544一611年)间,后于民国十年重修改为“温凉亭”,并保留了四门相对亭貌。古道纪碑,立于山东麓的沙窝山段。 寨山全长20华里贯通东西,路面宽1.5来路基全大石块铺筑,沿山势蜿蜒而上,陡处筑石阶,尽为弯道。 古道若绿荫长蛇时隐时现把山道缠绕着。 向东二百米,有股清泉泻在山涧,被称为“寨山湃溪泉”,盛夏泉水从两米多高处溢出泻下,汇流至“小溪凹”。阳光照射,喷珠溅玉,飞流直下。有诗刻在湃溪石崖上: 游憩溪汩源 漱石枕流泉 欲听水龙吟 而曰未知年 寨山古为兵家必争之道,是汉朝北安故国的西南屏障,在此安营,从古道运粮,从东山湃溪取水,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曾有刀光剑影,血肉横飞的鏖战……。 山有寨围子,垒高两米多,有瞭望哨口,有遗留下的各类陶器及青铜箭头。还有直径10厘米的旗杆窝。 有古诗句: 秦吞六国汉登基 武王伐纣康代齐 自古远有英雄将 南山头上 肉成泥 清《光绪二十五年志书》载:“寨山,距城东南八里余…… 山古道连东昌牵泰岱,多兵家争占之望台”,平阴名山之一。 此山也经历了抗日战争的洗礼,和毛铺青龙山一样,有光辉的一页。 站在四门亭,向东乃苍茫群山,丛峦迭嶂,向北是团山马蹄山尽在眼底,金银花铺在山畔,冬枣染红山的脸颊。好一派寨山雄伟风光,我爱故乡寨山! 2019.7.9日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