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作家李存葆院长大散文创作艺术探源/文/尹燕忠

(2019-07-05 13:39:40)
标签:

杂谈

散文集《大河遗梦》是李存葆老师潜心创作的文化大散文及随笔的汇总集。在这本散文集中,不仅体现出作者对散文这种文体的独到理解,而且体现出作者对散文品位的思考与追求,更体现出了以写小说而成名的这位作家所创作出的散文的鲜明艺术特色。 首先,作品集中体现了作者在散文创作中所追求的高品位、高境界。李存葆老师在该集的自序中这样写道:“散文举要治繁,含宏万汇,高可到九天摘星,深可到沧海猎珍,大可拥抱三山五岳,小可掇拾泪珠一滴。散文情感的触角可谓无所不包,无所不亲。”他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在散文中这样写的。看多了近几年散文中或吴侬软语般的燕鸣莺啼,或记流水账般的琐碎浅露、平淡乏味,还有那些无病呻吟、故作姿态的小资情调、风花雪月……总觉得现在的散文缺少了些什么,或缺几分深刻,或少几分文采,或欠几分火候,总是难见尽如人意的佳作。而《大河遗梦》以其大家风范让读者为之一振,如清风喜雨扑面而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当下的散文文坛正需要李存葆的这种高品位、真情感的作品来引领风潮。 李存葆老师以军人的气魄、恢宏的气度,书写出当代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文化大散文。无论是《鲸殇》、《大河遗梦》,还是《祖槐》、《飘逝的忧思》,都呈现出大气磅礴、纵横捭阖的文风;同时其意境的创造深刻而广阔、回肠荡气,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思索空间。《鲸殇》中,作者将巨鲸的生存与人类生存相提并论,呼吁“大海里不能没有生命的奇观,消失了生命的奇观,大海便失却了无比高贵的尊严。大海里不能没有壮阔的生命奔流,失却了壮阔的生命奔流,大海便消失了浩浩荡荡的灵魂。让鲸家族像往昔那般炽盛,也将是人类的最大福音”。这种高境界来自于作者的高品位追求,在其他作品如《大河遗梦》、《祖槐》中,也都体现出了这种追求,同时还充盈着真挚情感的流淌。这种散文创作的追求实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在作品中的完美结合、高度统一,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社会审美效果。 其次,这部作品集体现出了作者在所创作的散文中极力弘扬的正义感和历史感。李存葆认为,散文里应该有情感的浓度,哲学的深度,语言的亮度,应该有作家的正义和良知。他的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思想。读李存葆的散文,你随时都可以看到他对人类生存、哲学、社会、人生、人性等重大命题的思考与探索。《大河遗梦》中的许多篇什都显示出他的正义感以及他对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历史文化积淀等诸方面问题的思考。同时,在他的作品中巧妙糅进了社会学、哲学、历史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与内容,这不仅增强了作品的深度与厚度,而且显示出作者在表述中的一种文化张力,并从中透露出某种深沉的正义感和严肃的历史感,昭示着作家的良知和智慧。 这本散文集中,还有很多篇以不同的艺术家作为描画对象的人物随笔,作者以自己内蕴深厚的笔力将艺术家们的艺术个性、艺术形象鲜明生动地描绘出来,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每位艺术家在作者的笔下,各显风采,独具神韵。作者对不同的刻画对象,精心选取独出心裁的角度,表现各人独有的气质和韵味,展示他们不同的风采和神采,有的似信手拈来的几笔描画,却实为点睛之笔。人物随笔,重在传神,写活写好并不容易,实在是一种易写难工的文体样式。李存葆的描述本身已深得艺术品之韵,或如白描,线条精当而无冗余之笔;或似水墨,朦胧深远的留白余味悠长;或像点染,含蓄浓郁之中有化不开的意趣缭绕。作者行云流水般的或描或述,或勾或画,将他所熟知了解的丹青妙手鲜明的艺术个性栩栩如生地勾勒出来,使他们各具特色地展示在自己笔下的人物画廊。 《大河遗梦》是李存葆先生十多年前发表的散文随笔集子,后来又陆续发表了长篇散文《东方之神》、《渐行渐远的滋味》、《农家燕事》等,后结集在《李存葆散文》中,在散文界引起广泛关注,他在《也说散文》中说:宇宙悠邈,造物神秘。尘寰奥博,世象纷纭。人生匆遽劳瘁,命运莫测高深。充满灵性的祖宗“写忧而造艺”,畅怀以成文。先人以诗叹幽婉玄远,咏琴心剑胆;以小说叙悲欢离合,述人间兴衰,写灵肉浮沉;借戏曲显扬仁厚耿介,揶揄狡狯鄙吝,鞭笞封豕长蛇……体裁有别,风韵各异。然而,最能让骚人墨客思绪姿意飞驰的却是散文。散文举要治繁,含宏万汇,高可到九天摘星,深可到沧海猎珍,大可拥抱三山五岳,小可掇拾泪珠一滴。散文情感的触角可谓无所不包,无所不亲。 但是,不要认为喜了怒了怨了恨了惆怅了都可以在散文中宣泄而不用担心被散文拒之门外。我从未感到散文是在灯下放一支轻曲、煮一杯咖啡之后,就可随意去做的事。文学艺术历来不单纯以新旧论成败,往往是以优劣见高低。艺术品不同于组合家具、日用化妆物,也有别于冰箱、影碟、口香糖,这些玩意儿随时都可以更换替代,犹如电灯问世油灯熄灭,汽车奔驰牛车安息。但是,《诗经》、《楚辞》并没有因迪斯科的疯狂而失却了浸润今人心灵的魅力;《红楼梦》也不因播音747的腾云驾雾而香消玉殒;一部“莎士比亚”,也不因氢弹爆炸而消弭了震撼心灵的力量…… 在散文创作中,我们不应过分喜新厌旧,不薄洋人薄祖宗。中国是散文的国度,散文是中国文学的母亲。不论是记、传、书、札、柬,还是疏、论、序、跋、碑,先人都留下了震古烁今之作。老庄文章是散文,《史记》是散文,《论语》是散文,《孟子》是散文。据吴组缃先生考,聊斋有三分之一也是精美的散文。自老庄以降,辞人才子,文体多变,戛戛独造,各出机杼。美文如同琥珀,历年久而光灼灼。我常惊叹,古人谋篇钩深致远,若无春蚕吐丝之累,杜鹃啼血之苦,焉能有那令人扼腕的天章云锦…… 重视传统并非作枷自套。传统往往是里程碑也是挡路石,是金项链也是铁锁链。“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崛起的散文大家,学识文才兼备,既谙熟中国古典又追随世界新潮,他们大反传统却没有丢弃传统,他们用的是外国的瓶子,瓶子里面装的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酒……对我们这茬尚未熟稔散文传统的人来说,怎能奢谈挣脱前人之绳墨?西洋书籍固然可以给我们的散文挟来灵气,今人的花样翻新也能给我们的散文带来活跃,但若无祖宗开掘的那悠远厚重的散文长河的溉泽,我们的散文园地里怎会有修茂之树,葱茏之林? 常听人说散文“贵在散”,可“随意去写”,心中不免戚戚。我想起新潮画派中有人鼓吹的“变形”。一个缺乏造型能力、对具象规律不掌握、对形式美无体会的画家,一开笔就“变形”,那是无论如何也捏不出来无锡泥人阿福的胖圆脸儿,更不要说创造出老莲的狂怪,杰克梅第的干瘦,亨利•摩尔的弧状与块状构成的永恒……学画必须从提高造型能力入手,按法则进行训练,经过“入于法度,出于法度”的艰辛历程,最终才能达到苏东坡所说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散文之道,大概与绘画同理。散文的“随意”不是信笔涂鸦。大匠运斤、大巧若拙的随意只有那些天赋很高、艺术功力很厚的散文大家才能获得。这种随意是无技巧之技巧,是一种朴素到极处的境界。 散文姓“散”,但是“形散神不散”中,有着奥妙无穷的法度。各类艺术都有自身的法度,有法度才有各自的形式美,才不至于刻鹘类鹜,画虎成犬。艺术又分外偏爱对法度的突破者,突破者在合乎情理的突破中,便充分获得了个性的自由与张扬。在我们的散文长河中,汪洋恣肆有庄子,博大精深有司马迁,怡淡优美有陶渊明,缜密深刻有柳宗元,取精用宏有苏轼,诙谐犀利有鲁迅,宁静致远有孙犁和冰心……散文不同于五言、七律,其法度谁也难以说清,也许只有读多了,写多了,琢磨多了,才能“各有灵苗各自探(郑燮)”,各自写出各自的面貌。 散文是讲究气、韵、趣、味的。气可以是狂涛飞瀑也可以是平湖静波,总是宜正不宜邪;韵可以是晨钟暮鼓也可以是蝉噪虫鸣,总是宜雅不宜俗;趣可以是武松打虎也可以是云中观月,总是宜高不宜低;味可以是熊掌鲍鱼也可以是黄瓜土豆,总是宜淳厚不宜寡薄。因为散文不仅仅是茶余饭后的奢侈品,也不仅仅是一种花瓶式的点缀。散文贵在真诚,散文必须与小农经济生发出的乌托邦意识绝缘。散文应避开无病呻吟的痛苦状,也应远离那甜的令人发腻的小布尔乔亚的矫情……我们的散文应该更贴近中国人的生活,也应该更关注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与种种困境。散文里应该有情感的浓度,哲学的深度,语言的亮度,因该有作家的正义和良知。 散文易写难工。将没有呼吸没有知觉的汉子小方块,排列成稍大一点的方块,并鼓捣的活蹦乱跳,明智达理,魂牵梦萦……实在不易。假如后人选编今人的《古文观止》,如果如今哪位作家有一篇作品入选,那就很值得庆幸,如能选上几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家了。历史对文章的筛选极为苛刻。筛选愈严酷,对真正的文学家则更具吸引力。也许我们罄毕生精力也难留下一篇为后人称道的文章,但我们仍会像苦行僧那样去跋涉,去探求,因为探求的过程也是美丽的。 我几乎阅读了李存葆先生全部的小说、散文集报告文学,深爱他那种气势恢宏、大气磅礴的风格,冯牧先生说他“人格极朴实,写的作品质朴而大气”。我们在写作借鉴又创新的时代,读他的散文作品及很有见地的创作体会,是有益处的,供探讨。 2019.7.2日中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