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作家李存葆院长谈细节积累/文/尹燕忠

(2019-07-02 06:11:44)
标签:

杂谈

大文豪高尔基读福楼拜《一颗朴素的心》着了迷,对着太阳光要找出什么魔术来,那魔术既是:“细节”之魅力,李存葆根据自己的创作实践,他说到怎样积累细节。     细节,是文学作品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是文学作品的血肉,是“活性细胞”。一个作品往往因为有了几个好的细节而获得生命。     搞创作有许多苦恼。我常常感到苦恼的是缺乏典型的细节。对细节描写,最忌讳的是似曾相识,要认真选择。     写《花环》之前,有几个细节常常引起我的创作冲动。如雷军长甩帽骂娘,血染的欠账单,两发臭弹,靳开来不能立功等等。我感到这些细节具有时代的特征,有典型性,运用好这些细节,既能作用于人物塑造,也能增大作品的思想内涵。红河对岸有个二三零高地,1978年8月黎笋视察该高地时称“二三零固若金汤”。在攻占该高地时,我英雄的四〇火箭筒手和八二无坐力炮手,借夜幕掩护潜伏到敌碉堡前近距离轰击。其中有位年仅二十岁的炮手,是高干子弟,在距敌堡四十至五十米的距离上连发四炮,炸毁了四个敌碉堡。在战斗中他一人便取得歼敌二十一名的战果。然而,当他又一次近距离开炮时,却接连出现了两发臭弹,造成了令人十分沉痛的伤亡。在另外的连队采访时,我又听到过关于臭弹哑火的事。我采访到的这两次哑火臭弹,均是批林批孔时出厂的。这些情况引起我的沉思。我便把这带有时代烙印的细节写进了作品。      在《花环》发表一年多的时间内,我收到了三千多封读者来信,其中专门为靳开来没能立功鸣不平和为其请功的信达三百多封。有些来信尽管文学水平不高,但感情炽热,读后常使我眼里发湿。我们军区印刷厂给某出版社内部翻印《花环》,一天印刷厂的同志打电话说有急事让我去一趟。我赶到后,被几个排字女工围住了。其中一位年轻的女工流着泪责问我:“你为什么不给靳开来立功?如果你不写上给靳开来立了一等功,我们就不排版了!”这就是细节的魅力。女工们的反应也使我感受到,运用细节要服从于主题思想的表达,以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艺术感染力为目的,使读者对生活有新的感受,新的理解,新的认识。     生动的细节只能来自生活。靠编造是编不出来的。当然,写进作品的细节不少是经过作者改造加工了的。如军长甩帽子骂娘,真实生活中的军长只是骂了娘,并没有甩帽。甩帽这个动作是我从生活积累中挪过来的。“文革”中,我认识的一位军长,关键时刻帽子一甩,敢摘下乌纱帽顶着干。再如梁三喜留下军大衣那个细节,我是从一位指导员的遗书上读到的。他在遗书中说,他有一个崭新的军大衣,让妻子留给十岁的女儿,等女儿结婚时当礼物。我把这个细节改造后,写进梁三喜的遗书中。     我在一篇谈创作的短文中,曾把细节喻为生活积累这个仓库中的宝石和珍珠。艺术需要珍贵的宝石,但宝石不在我的“仓库”里,它深埋在时代大野的沃土之下,不扑下身子去开掘,就无法得到它。艺术呼唤闪光的珍珠,但珍珠却极难撷取。它潜藏在波翻浪涌的生活长河之中,不潜入水底去捕捞,也只能望洋兴叹!     有哪个作家那么实在朴素的道出文学的真谛,只有李存葆先生那样朴素、朴质的人格才能道出挚言,写出优秀的作品,那些玄而又玄的胡舞扎乱嚷嚷的花哨玩意儿当休矣。                         2019.6.29日上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