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作家李存葆对玫瑰之乡的平阴县情有独钟,当然是有人牵线搭桥,第一次是在平阴舟桥部队的诗人夏晶南和省作协会员韩子奎、雷庆龙先生的邀请,来给平阴县二百多名文学爱好者来讲《花环》创作经验。那时《坟茔》还在酝酿中,那是李老师进了军艺之后创作的。他后来是少将军衔,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院长是徐怀中先生作家协会主席是巴金。他创作的中篇《西线轶事》,长篇《我们播种爱情》闻名于世,他是李存葆、莫言的老师。李存葆老师那次来给平阴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推动平阴文学创作起到了推动作用,还给平阴的文友留下几十幅墨宝,他的朴实、厚重和大气给玫乡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次来是省作协会员赵峰约李老师和韩子奎先生陪着来的,他们没有招摇喧嚣,看了洪范山水和东阿镇山水,那里给他留下了好的印象。
人家赵峰兄弟和李存葆老师私交很好,创作风格基本相同,深得孙犁、柳青先生真传以及作品的滋养。他们还到白洋淀去探察,用赵弟的话说是吸收那里的养料,接到那里的地气,好用得着,质朴厚重的性格和才学、才能结成师生情、兄弟情。听峰弟说,李老师第二次来平阴,感受到了平阴的份量,张春晓先生的理性思考,让李老师感到平阴有人物,那次设宴是张先生接待的,韩子奎局长陪同。赵峰弟说:明年玫瑰盛开时候,他还约李老师来平阴,平阴那是幸运的,淳朴的玫乡人愿意接纳这位尊贵而厚重大气富有才华的将军作家,平阴也会使他感动的文思喷薄。
二
李存葆将军1946年生人,初中文化,山东五莲县人,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曾任班长、排长、新闻干事,济南歌舞团创作员,作品有《野营组诗》报告文学《将门虎子》、《孩儿,你听母亲说》、《金银梦》、《大王魂》、《沂蒙九章》,全国得奖的中篇小说有《高山下的花环》、《山中那十九座坟茔》,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后又结集出版散文专集《大河遗梦》、《李存葆散文》、《大河之子》,尤其散文《祖槐》、《飘逝的绝唱》、《东方之神》、《沂蒙匪事》、《渐行渐远的滋味》、《鲸殇》等均在全国得大奖、排行榜和韩愈杯奖。他的散文凝练凝重、舒缓清新,集唐宋八大家之韵,融鲁迅、孙犁、冰心之情于一体,宏大的叙事结构和精妙的典型细节揉成一块,既有大散文大美文之佳构,又有小说叙述之精妙,是难得之珍品,读来摄人魂魄,余香无穷。
无论散文,小说抑或随笔、杂感还是文评诗歌,除了语言结构的大气精美之外,还有一个情感贯串始终,古人说“文感人者,莫先乎请”,“情者文之经”,著作这有情,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满于海,这无疑是不易之论。然而李存葆老师的情则是在战斗的硝烟未灭的战场上或在激烈的情感激荡中获取的,他当新闻干事时,别人不敢上的高峻险峰他敢跃身跃过陡涧,令人胆寒,在最危险的时候,他是最后一个离开的采访者。
在采访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材料中,他深入到基层战士中,光采访本子就厚厚几摞,他采访到训练中的战士在山间站岗中因劳累过度而扑通倒下而牺牲,这些刺痛了李老师的心。他生在沂蒙山,是劳动人民的儿子,所以他写出了梁三喜、靳开来的英雄人物,也写出了梁大娘领韩玉秀带煎饼千里遥远探望梁三喜的感人场面,梁三喜牺牲后留下的是血染的欠账单。
雷军长甩帽骂娘,痛斥了赵蒙生之母的走后门不正之风,一颗臭弹毁了小北京的青春生命,这是批判文革的重型炮弹。李存葆先生的这些书稿凝聚了他的情感和血泪,才写成这样不朽的作品,好不夸张地说:“李老师的《花环》一书我读了近二十遍,一次有一次的收益,从出版到现在三十多年过去了,还有这样的魅力,这是大艺术、艺术无雕琢,好作品淘洗几十年而不衰,这是大作品好作品。”
三
听赵峰弟说,当年《花环》出单行本,印刷厂排字女工流泪给李老师打电话,说不给靳开来立功,就不排印《花环》,李老师再三解释,终获理解。这就是情感的力量,情感积累的细节,仅管在作品中用不上,但很重要。听李存葆老师讲,他在北京出发,看到一个农村当兵的问几个长发青年去西单的路,却给当兵的说了个相反的方向越走越远。李给农村的同行说上那里走,那个当兵的长叹了一声,那声长叹刺痛了李老师的心。他上云南边疆采访,听说这样一件事,前线战士牺牲了,傣族姑娘们在溪水旁给青年战士擦洗血迹,一个傣族老大爷含着热泪说,你们这样狠心啊,我们的亲人不怕冷吗,用热水洗吧,讲到这些,李老师心里怪不是个滋味,人心都是肉长的,谁不痛呢?
优秀的作家首先有这根敏感的神经。李存葆老师是个将军,又是优秀的作家,他的根始终扎在民间,他经常吃沂蒙山的大葱卷煎饼、豆腐、窝窝头,自己和老伴种菜吃,他过着人间烟火的生活,这就是作家的本色。赵峰兄弟说:“李老师的厨艺非常了得,当年拍《花环》,大导演谢晋先生来济南,在前卫的李老师设家宴,并亲自下厨。一桌子丰盛宴席让宾客赞不绝口”。后来李老师夫人对孩子说:“你爸爸不当作家,当个厨师也能养活咱全家”。
这就是将军作家李存葆,烈烈轰轰,平平淡淡,真实自然!
2019.5.6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