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文坛诗话 |
一是扎实的文字功底。
准确的有逻辑的优美的语言表达是成为作家的一项基本功。看很多作家的传记或介绍,都提到小时候喜欢上作文课,喜欢作文课上老师给学生们读自己的文章。这说明这些作家从小就有成为作家的独特素质。读《红楼梦》,长篇表达是一种形式,就像一个大箩筐,里面赋、骈、诗、词、曲、对联等,这些文学表达的小玩意,在小说中随处可见,像串起来的一件件小玛瑙、小琉珠、小如意一样,也总让人爱不释手,这就是曹氏文字的基本功。那些精彩的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加之表达的节奏感,穿插、埋伏等,不愧是一流的文学大家,也是几千年来汉语文字表达的集大成者。
二是全面的知识结构。
优秀的作家即便不是一个全才,但至少在生活方面,在常识方面,他也不太偏科。就曹氏来讲,他既有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几乎都有的传统十三经知识,也有那个时代的富家子弟良好艺术熏陶,琴棋书画,稼穑骑马,风俗民情,包括儒释道杂,甚至是治国理政,军事外交等,莫不熟悉。曹氏自己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比如,曹氏对中医的熟悉和了解达到什么程序呢?至今在他晚年生活过的北京西山有村民传说:蓝靛厂附近原有多家药铺,曹雪芹经常到这些药铺给病人抓药或配药。并且他还为许多贫苦的百姓治愈了多种顽症,人们称赞他医高明,医德高尚。从《红楼梦》中可以推测,他的知识结构中至少包括了传统科举知识文化、文学知识、历史、哲学、医学、民俗、宗教、心理等,以及他对当时政治、经济及市井百态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三是深刻的生活体验。
诗穷而后工。纵观几年历史,似乎每位有成就的文学家、诗人生活得都不太如意。祖上曾经很辉煌。曹振彦之媳,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之妻孙氏,当了康熙皇帝的保姆。康熙二年,曹玺担任江宁织造之职,前后共21年。曹玺死后,其子曹寅先后任苏州织造、江宁织造、两淮巡盐御史等职。曹寅的康熙儿时的伴读,青年时又侍康熙左右。曹寅一代是曹家的鼎盛时期,曹寅的两个女儿,都被选作王妃。康熙六次南巡,有五次都以曹家的江宁织造署为行宫,可见当时曹家的显赫。然而,曹雪芹的一生正好经历的是曹家盛极而衰的时期。曹雪芹13岁前曾经在南京过了一段“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的生活,13岁迁居北京,据红学家考证,初在宗学工作了工作了一个时期,后又迁居北京西郊黄叶村(现为曹雪芹纪念馆),“蓬牖茅椽、绳床瓦灶”,“举家食粥酒常赊”,贫病无医,又加上幼子夭折,生活更加悲凉。他由贵族上层一下跌入社会底层的巨大变化中,饱尝了世态炎凉。他对生活的体验人生感悟,应该说很少有人比得上。
四是强烈的表达意愿。
一个人优秀,一定是因为他梦想优秀,并坚定地追求卓越!所以,优秀的作家无不是用生命在表达。热爱、执着、深沉,让作品字字泣血!左秋明是这样,司马迁是这样,杜甫是这样,曹氏也是这样!《红楼梦》就是他用心血浇灌的故事,让人喜欢、让人伤感、让人回味,看了又看,讲了又讲,想了又想。这个疯狂的诗人很疯狂,他用眼泪抒写诗篇,让人激荡、让人沸腾、让人领悟到诗歌才是沸腾的根源。这个凶残的哲人很凶残--他用残酷诠释人生,让人沉思、让人幻想、让人懂得人生恰是在残酷中经受磨难。这个可怜的男儿很可怜--他经历的苦难验证了悲剧,让人同情、让人叹惋、让人理解悲惨不过就是悲惨。
2019.4.14日晚